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正文
投稿

兰州市精准扶贫逐步改善贫困村生态人居环境(图)

2016-01-11 09:03:3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特色亮点

  红古万亩育苗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今年以来,全市生态建设工作,紧盯生态惠民目标,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积极推进民生林业和生态林业发展,特别是推进红古万亩育苗基地建设,加快了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目前正在就基地扩面、提升措施以及办法等,与引进企业进行接洽。”2015年9月上旬,市委联扶办督查组在红古督查民生林业项目时,市生态局相关负责人向督查组人员这样介绍说。

  据介绍,兰州市红古区林木种苗花卉产业,作为该区和全市打造的民生林业,经过多年尤其是近四年来的发展,已成为该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前半年的调查摸底,红古现有种苗生产单位65家,个体经营户已达92户,发展苗木大户160家,育苗总面积1万余亩。同时发展夹滩村和新安村、洞子村等苗木专业村五个,吸纳种植户1500余户,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年产苗木3500多万株,销售1000多万株,盆花约1000余盆,年产值多达7000余万元。

  这个产业特点明显,比较突出的有六个:品种体系多,整体上形成以造林苗木和绿化景观苗木、经济林苗木等为主的三大系列苗木产品,60多个品种;繁育面积大,集中分布在平安镇、花庄镇和红古乡,形成从东到西贯穿平安镇、花庄镇、红古乡长约50公里、宽约三公里的生产基地;组织化程度高,以企业和协会为主导,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实施规模化生产经营,已形成了协会、市场+合作社、经纪人+农户、基地化生产的格局,辐射带动农户1500户,涉及四乡镇23个行政村;特色化明显,如正在发展中的专业村,新安村以红叶李、紫叶矮樱等彩叶观赏类苗木为代表,夹滩村以榆叶梅、连翘和丁香等开花类花冠木为代表,市生态试验林场以香花槐、杨树等乔木行道树苗生产为主,兰州黄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以长青及景观造型苗木等为主;销售范围广,依托已形成的“红古苗木”品牌的影响力,年产种苗除销往全省外,还远销内蒙和北京、宁青藏新及陕西、山西等八个省区,成西北较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增收效益好,红古苗木花卉产业,亩均产值0.5万元,最高7万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1倍,占农民总收入的15.1%,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且已解决3000余农民就业。

  该产业是如何形成的呢?市生态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做法可归结为五句话:因地制宜调结构。六年前高原夏菜名冠全国,然而受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农民增收幅度越来越小,对此该区及时调整思路,提出大力发展民生林业,采取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发展,迅速扩大种苗规模。政策引导促发展。通过流转和租赁、置换等多种形式,用活土地政策,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推广苗木连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引导农民兴办合作社,在办证和技术指导、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种苗产业发展。市场导向抓生产。通过调整种植品种、引进技术发展市场紧俏、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如园林绿化树种黄金榆、红叶石楠等彩叶树,生态绿化树种红黄刺玫、红瑞木等观赏性花灌木,并引导种苗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畅通信息促销售。建成红古林木种苗信息网,将苗木产销信息全部上网,减少种苗生产和供求失调带来的损失,鼓励生产单位和合作社创建交流平台,发挥自身优势,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推动种苗信息化发展。企业化运作抓诚信。在严格的实施标准化生产,落实两证一签制度基础上,开展诚信苗圃等评选活动,规范和实现种苗诚信经营。

  截止目前,该区筹建苗木销售点18家,12家苗木专业合作社网站,经销商和经济人达200余人,实行网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打响红古苗木品牌,苗木畅销全国各地。今后还将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唱好种苗产业这一“重头戏”,稳定现有规模,优化品种布局,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到2018年特色苗木产业面积达到1.5万亩,苗木产量7500万株,年产值突破1.5亿元。

  方案摘要

  兰州市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案

  任务目标

  总目标是,生态环境良好、富民产业雄厚、人居环境优美,基本建成良性生态系统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成沿黄河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到2020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0万亩;经济林面积累计达到50万亩,连片建设一批林果经济示范园,发展一批林下经济示范点和家庭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建成美丽乡村50个左右,其余村庄建成环境整洁村;建成省市级生态乡镇30个,占全市乡镇的45%;完成33处搬迁避让工程,搬迁避让0.5万户。

  支撑项目

  围绕城市建成区、兰州新区、农村山区、主要矿区,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生态新区、生态富民五大行动计划,争取落实11个重点项目,包括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林管护、国家造林补贴试点项目、国家森林抚育试点项目、经济林产业建设项目、新区生态建设、生态村镇建设项目、环保专项补助项目、地质搬迁避让工程。

  重点任务

  推进经济林果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发展核桃和文冠果、玫瑰等主导品种,兼顾优质梨和苹果、白粉桃等特色品种,注重连片建设,年均新增经济林面积3万亩以上。

  推进万亩育苗基地建设。以红古为中心,建立区域性苗木集散市场,择优选育苗木品种,规范化指导、基地化生产,提高规模、档次和水平,为全市生态工程提供优质种苗。通过引进实体企业融资,集中连片发展育苗基地。

  有序引导林下经济发展。以已发展起来的32个林下经济示范点为动力,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有序参与,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引导贫困户以林地经营权、生产工具和农业设施等资源,参股到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示范点,开展林下经济经营。

  推进兰州新区生态建设。今后五年分步建设新区植物园、经济林示范园、生态防护林景观带、生态湿地保护与建设、城市公园建设,以及环城山地生态景观和绿色通道建设,总规模15万亩,争取每年实施生态建设4万亩。

  努力改善村镇生态环境。结合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先科学规划、再逐步推进,先易后难、因村制宜,有序村镇、村庄造林绿化,积极改善乡村村容村貌。规划2016至2020年实施村庄绿化200个,争取到2020年建成生态村镇30个,发展绿色庭园经济10万户。

  记者感言

  双联促进产业环境协调发展

  对贫困村来说,谁都知道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但是也不能忽略人居和生态环境改善,因为给广大农民一个整洁卫生和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开展联村联户让更多贫困村民脱贫后生活得更好,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更多农民富起来的应有之意。对于我市而言,通过4年双联,已让三百贫困村在诸多产业、致富技能等支撑下逐步脱贫,更有不少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不少村子的环境也得到改善,甚至部分农村环境发生巨变,这点在美丽乡村里可见一斑。

  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虽在短时间内给贫困村发展带来巨变,但同时给农村生态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因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成为不少脱贫村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发展农村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应同步规划和建设,并以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到最后通过良好的生态保护来反哺农村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产业环境协调发展。”这点在双联行动中已得到印证,全市各县区及联扶单位在推进扶贫攻坚的同时,按照各级党委政府部署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尤其省市区县级美丽乡村在建设时,都将环境保护和改善纳入远景规划,如兰州新区榆川村、永登县武火家台村、榆中县高墩营村等,都是产业带动型美丽乡村,这些村都在发展各自产业的同时,将绿色保护放在首位并已有成效。

  记者 艾琳 杨晟途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