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正文
投稿

甘肃:一村一舞台 秀出新风采

2016-01-05 10:58: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一村一舞台 秀出新风采(深化“基层工作加强年”)

  大雪初霁,甘肃省临洮县八里铺镇王家大庄村的百姓舞台上,舞蹈队员们热情的舞蹈温暖了寒冬,挤成一圈的观众时不时地拍手叫好。

  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于2013年底决定在全省启动“乡村舞台”建设,计划到2017年底,实现全省16024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截至2015年10月,甘肃省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共完成10426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为了把“乡村舞台”工作做细做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挂帅,16个省直部门组成协调推进小组,各市州也根据甘肃省的统一部署,设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介绍,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以全省农村现有的宣传文化等领域的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为基础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采取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新形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力更生、自我表现、自我服务。

  “乡村舞台”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甘肃省采取了“财政支持一点、项目安排一点、社会筹措一点、个人集资一点”的办法,广开渠道筹措资金。临洮县用能人、富人带动的做法抓文化扶贫、抓“乡村舞台”建设;泾川县则通过整合财政扶贫、财政奖补、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村级服务场所建设等项目资金6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批村级社区文化中心。

  甘肃“乡村舞台”把分散的、各具特长的文化爱好者集结起来,14个市州的“乡村舞台”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特色,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美。在文县,以白马风情、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为代表风格的20多个具有浓郁民族、民俗特色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而白银市的“乡村舞台”则带着浓浓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丝路风情。

  为让人人参与乡村舞台,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文艺院团专业人员对基层业余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开展培训。山丹县位奇镇全镇11支农民文艺团的300多名业余演员利用农闲和每月的赶集日,组织镇域内文化社团闹社火、扭秧歌、跳广场舞,在这些文艺骨干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参与进来,一起演、一起乐。

  “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看书学习。”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村民蔡海江说,自己经常去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

  甘肃省“乡村舞台”的建设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向综合的发展,在农村基层建成了集“思想宣传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法制科教普及”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据统计,2014年,甘肃全省通过“乡村舞台”举办科技普及、道德讲堂、读书演讲、体育赛事、党员培训等活动500余场次,开展送图书、科技、博物展览等流动文化服务200余次,服务群众达到90万人次。

  “乡村舞台”还发挥着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服务群众的双重作用。据甘肃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甘肃全省有5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舞台”活动。泾川县王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官说诗”,以“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形式,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联行动等创编为“说诗”,赋予了传统艺术形式新的时代气息。

  随着乡村舞台建设的深入,乡村的睦邻友好之风也渐渐浓了。礼县的左怀孝老人对此深有感触:“现在,传谣信邪的少了、敬党爱国的多了;不尽孝道的少了、敬老尊贤的多了;邻里吵架互殴的少了,勤劳致富、和睦互助的多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