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34)|杨凯:将敦煌神韵“揉”入传统面塑的能工巧匠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今年兰洽会甘肃非遗馆,正中央的敦煌文化题材《观无量寿经变》面塑受到客商全员追捧。经过这里的人都会驻足欣赏,感受面塑艺术的精彩绝伦,其中,敦煌题材的面塑,飞天人物似乎从壁画里飞了出来,栩栩如生。
巧夺天工塑造飞天人物的是平凉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凯,本期的非遗文化看甘肃,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面塑非遗传承人杨凯,看他如何将敦煌神韵揉入七彩面团中。

杨凯与面塑的情缘始于童年,在平凉农村,母亲王小霞制作的花馍是节日里最温暖的记忆。那些好看的花馍馍是陇东技艺,也是艺术启迪。杨凯说,母亲制作花馍馍的手艺也是一代代陇东人传承下来的,家有喜事、过寿、逢年过节,他们家都要制作花馍馍,母亲和奶奶都有一双巧手,捏的花朵逼真娇嫩,捏的小动物栩栩如生,这样的美食光看着就赏心悦目,吃起来有些舍不得,也下不了口。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杨凯从小就积累了面塑基础,一双小手也能创作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

上大学填报志愿时,杨凯特意选择了民俗文化厚重的天津,这里是泥人张的故乡,泥塑艺术氛围浓厚。泥塑、面塑都是中国民间彩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津,杨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访泥塑名师工作室,取长补短,在不断学习中提升着自己的艺术造诣,也将天津泥塑的一些手法带到面塑中来。

大学毕业后,杨凯选择回到家乡,在政府支持下,与母亲一起创办了“凯哥手作”工作室,成为面塑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这时期,杨凯吸收平凉文化精华,先后创作了《黄帝问道广成子》《西王母坐像》等融合平凉地域文化的作品。

杨凯说,他创作的作品大多是组雕,一组人物就有几十个,这样的作品首先会给游客带来视觉冲击,其次耗费时间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来坚持,他在长期创作中也潜移默化磨砺了自己的心智,让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安心创作,在艺术孤独之旅中享受满足感。
当然,杨凯也深知工作室市场化的重要性,为此,他开发了平凉面塑手作盲盒,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成为他坚持艺术创作的强有力保障。

敦煌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有取之不竭的艺术灵感,也吸引着杨凯去朝圣。
杨凯说,面塑艺术在陇东比较盛行,从吃的花馍,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陇东人将面塑艺术推广到新天地,但是任何一门艺术想要长远发展,都要兼容并蓄,吐故纳新。敦煌文化是世界宝库,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都有壁画和雕塑艺术瑰宝,他将创作平台选在敦煌艺术之中,也打开了面塑创作的全新之门。
杨凯说,壁画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看着石窟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就想着如何让这些绘画在空间立体起来,成为蕴含丰富敦煌元素的面塑。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是经变画中的精品,也是敦煌壁画艺术公认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经变画描写极乐世界的歌舞场面,既有亭台楼阁、平台宝池,又有各种姿态的天人、鸟兽莲荷与化生童子,既宏伟壮丽,又充满活泼情趣。
杨凯说,以面塑艺术的方式表达《观无量寿经变》,要刻画每一个人物,还要呈现亭台楼阁,让画面唯美和谐。有了这个创作想法后,他多次去榆林窟临摹作品,希望能理解画面中人物的内心,之后的捏制,他用了一年多时间,特别是在人物细节塑造上更加精细,希望大家在被宏大场面惊叹时,也能被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所感动。

“这个工作着急干不成,急功近利也干不成,工艺美术都是在一笔一画中走向经典,一年多的时间,我只要有空就一点点捏,即享受过程,也惊喜结果。”杨凯说他的创作过程。

当这座长2.4米、宽1.4米、高0.8米的《观无量寿经变》问世,30多个人物从壁画中飞出来,面塑也让《观无量寿经变》以立体的方式完美呈现。
自面塑《观无量寿经变》完美呈现以来,杨凯带着作品先后参加了敦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这次又以C位出道参加兰洽会。
杨凯说,他希望参加展会让更多人了解面塑艺术与敦煌文化的结合体,下一步,他将开发敦煌系列的面塑盲盒,为面塑文化产业打开新市场。

- 2025-07-24非遗文化看甘肃(33)丨谢建戈:一把弓的千年回响——从拆竹篓到传非遗
- 2025-07-17非遗文化看甘肃(32)|山丹罐罐席:陶罐里的千年烟火 舌尖上的丝路乡愁
- 2025-07-10非遗文化看甘肃(31)|王勇与甘谷木雕:双手雕千年 匠心传薪火
- 2025-07-04非遗文化看甘肃(30)|北狮舞金城 黄河添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