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非遗文化看甘肃(33)丨谢建戈:一把弓的千年回响——从拆竹篓到传非遗

2025-07-24 17: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

  一把弓,在神话里射落九日,也在现实中穿越千年风沙。当大多数人把它当成“运动器材”或“古装道具”时,1991年生于金昌的谢建戈却认定: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故事要从6岁说起。那年,他拆了姥姥家的竹背篓,用毛线绷出一把“小弯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这么做挨了一顿狠揍,却从此对‘弓’生出停不下来的喜欢:竹子的弹性、毛线的张力,成了他对‘弓’最初始的设想。”

  2011年,还是大学生的谢建戈在百度贴吧结识了山东临沂“高氏传统弓箭”非遗传承人高超。囊中羞涩的他提出“先货后款”,高超被这份赤诚打动,寄来第一套玻片弓料。一个月后,生活费一到账,他第一时间把钱打了过去——网络那端的高超从此记住了这个甘肃小伙。2012年,他做出人生第一把玻片弓。

  爱提问的谢建戈不放过任何一位肯回答他的人。2013年,他提出能不能用“天然材料+现代材料”的疑问,让高超眼前一亮:“这就是生物层压的雏形,此子可雕。”

  武术专业出身的他,毕业后却没能把爱好当饭碗:太原做健身教练、武威养马创业、兰州教少儿体适能……每一次转身,那把弓始终挂在家中的墙上,“像一支射不出去的箭,提醒我别松弦。”

  十多年里,他做了上百把弓,却始终无法靠它谋生——在大众认知里,弓的价值远不及制作它的心血。为了去山东向高超当面求教,“车票攒了好久”。家人眼里的“不务正业”,是他对爱好的孤勇。

  弓道之难,难在毫厘。刷胶的克数、竹片的厚薄、温度与湿度的呼吸,每一步都决定一把弓的寿命。现代工业胶EA40省时省力,效能却会在几年后开始衰减;自熬鱼胶需除油、蒸煮、锤砸、沥胶,十斤鱼泡熬不出三两胶,却可逆、耐久,保存得当能让一把弓用上两百年。

  “浪费时间吗?可老祖宗追寻的正是‘更好’。”当他陷入工艺与效率的纠结时,高超一句话点醒他:现代材料只是工具,弓魂在于永不停歇的求索。

  高超还说:“匠人需要关注和热度,但不能沉沦其中;它像双刃剑,用得好披荆斩棘,用不好伤人伤己。”这份告诫,与武术课上“未曾学艺先做人”的箴言一起,为谢建戈指明了方向:让更多人透过这张弓,看见老祖宗的智慧,触到一个民族坚韧的文化脊梁。

  越研究中国弓,他越笃定其精妙。他不再盲信“国外的弓更先进”,而是想把这份文化自信传下去——实现中国梦里的文化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2023年起,他把课堂搬进兰州多所小学。没有靶纸,他用“射柳圈”的传统游戏让孩子们排队体验。“嗖——”箭矢穿圈而过,欢呼声里,他仿佛看见6岁的自己。

  “射艺是六艺之一,更是礼仪的外显。我要让他们摸到的不只是弓弦,还有文化的脊梁。”

  谈及未来,谢建戈说:“对于大众而言,弓箭的娱乐属性和文化属性应排在首位——只有先让人提起兴趣,才会有人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承人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对于弓匠,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出更棒的弓箭,同时更努力地宣传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