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舌尖上的内江魂:刘三姐串串香的技艺传承与城市记忆

2025-07-21 22: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傍晚六点,刘三姐串串香的三个门面已坐满食客。氤氲热气中,红油锅底翻滚着毛肚、牛肉的香气。老主顾熟练地选菜、点单,隔壁桌的游客举起手机拍照,“出租车师傅说了,来了东兴区必吃刘三姐串串香!”创办于2007年的小店,如今日均消耗200-300斤食材,成为内江人味觉记忆的“鲜香载体”,更成为这座城市向外传递文化的“麻辣媒介”。

刘三姐串串香门店之一 廖紫倩/摄

  刘三姐性格:内江精神的缩影

  清晨7点的菜市场,日复一日,刘三姐亲手挑选蔬菜。“香菜从20元一斤降到10元一斤,土豆2元一斤了。”刘三姐将价格波动全记在脑中。“贵点就贵点,菜新鲜才对得起老主顾。”这种对新鲜食材的坚持,留住了本地食客,吸引了外地游客。店主刘三姐,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自称刘三姐。

刘三姐正在买菜 廖紫倩/摄

  “别说夏天炒料流汗,冬天衣服都被汗湿了。炒料是4小时不停翻炒170斤的料。但不手工炒料,配料比例差一点,就不是内江人爱的味道了。”坚持手工炒料、坚持每日更换锅底,是刘三姐十八年如一日的坚持。

刘三姐侄儿炒料 (图片由刘三姐侄儿提供)

  “做生意就是有亏有赢,该租门店就租门店,不投入成本,怎么能赚钱呢?”这种灵活应变、敢于尝试恰似内江餐饮业个体户勇于探索、敢于破局的缩影。

  “我收了五六个徒弟,配方、炒料全部教给他们。不过现在不收徒了,收徒弟要负责到底的。现在生意太忙了,我年龄也上来了,没有时间和精力了,干脆就不收徒了。”刘三姐指着微信上的徒弟说。

  除了徒弟,女儿、女婿以及侄儿也都学了配方做串串香。侄儿学艺3年后创业,他说:“我也有调整配方,商业街年轻人更多,所以我将清油底料改为牛油底,口味更麻更辣一些。”传承与创新在流转。

刘三姐侄儿串串香店铺 廖紫倩/摄

  串串香为桥:串联内江内外

  “我是放假回来的大学生,四姨经常来吃,今天也是她带我来吃的。”一名刚选完菜的男生开心地说。既有返乡学子,也有围桌而坐的一家人。孩子模仿着妈妈夹菜,麻辣鲜香便成了全家共有的记忆。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串串香 廖紫倩/摄

  “我和朋友刚到内江,出租车司机说刘三姐串串香特别好吃,来内江必吃,所以我和朋友就来吃了,确实好吃,这应该就是内江的麻辣鲜香味道吧。”一名外地游客边擦汗边说。除了因出租车司机推荐而来的食客,也有外地的老主顾。刘三姐回忆说:“我记得有个江西的顾客,有两年冬天都会来内江,来内江以后会连着半个月吃串串香。”

  除了内江,刘三姐串串香的味道也在浙江、福建、山东、安徽等地传播,如山东徒弟“房二哥川味串串”在异地复刻内江味道,“徒弟们生意也都很好,大家都爱吃。”

  刘三姐串串香的烟火气里,翻滚着内江人“守本味”的固执、“敢应变”的灵活、“重情义”的温热。当江西游客为美味而来,当山东徒弟将配方带去远方,这口锅已不仅是食器,更是内江精神的鼎,烹煮时光,沉淀乡愁,向世界散发“甜城”最麻辣的告白。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研究生张新洋、2024级研究生廖紫倩;指导教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