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年销60万!内江返乡青年让汉安烙画“活”成乡村振兴新名片

2025-07-18 11:09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内江市凌家镇大湾村非遗展览馆里,王全俯身给池中的锦鲤投喂饲料,三只猫咪在脚边慵懒踱步。微风拂过满园花草,带来宁静的气息。

  “以前我寻找诗和远方,现在想把内江非遗分享出去,让家乡成为诗和远方。”这位曾经的户外领队、汽修匠人,如今的身份是内江烙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掌舵人”。

市中区展览馆内部一角展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汉安烙画”系列产品销售额突破60万元。而在多年前,这项起源于秦汉的技艺正濒临失传。

  十年漂泊归乡,烙铁点亮新程

  2019年,辗转广东、四川多地打工十年的王全,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回到内江。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加入返乡创业协会,将目光聚焦在非遗项目上,成立了内江烙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注册汉安烙画商标,这正是他要寻找的文化事业。彼时的纸烙烤画,虽有两千余年历史,却因传承断层与市场萎缩濒临消逝。

  “当领队时快乐也赚钱,但越走越迷茫。”王全回忆道。起步时父母那句“自己看着办”的朴素嘱托,成为他迎难而上的动力。

  一杆烙笔撑起留守之家

  转型的阵痛来得迅猛。“最初召集四五十名妇女培训,最后只剩几个人坚持。”王全发现,传统木板烙画周期长、成本高,一副作品仅人工费就超几千元。市场不买账,于是他便带着团队进行了“守正不守旧”。首先要材质革新,从厚重木板转向宣纸、折扇、葫芦,开发便携文创。其次是内容再造,最后进行渠道突围,入驻景区、超市,一年参展20余场,线上试水直播等,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王全向兰大新闻学子介绍新兴烙画 肖微/摄

  “学烙画比种地轻松,一天能挣200块。”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王全的工坊为留守妇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免费培训与灵活订单。学员可在家制作,按件计酬,同时实现错峰生产,在农闲时集中接单,兼顾照料老小。另外还可以分层就业,基础学员烫制简单纹样,熟练工承接定制画作。30多位“烙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她们制作的卷轴礼盒、文创折扇,不仅作为市礼与多国进行文化交流,2024年更为公司创下60万元销售额。这把小小烙铁,点燃了乡村家庭的希望之火。

市中区展览馆妇女微家称号展示 肖微/摄

  非遗叩开振兴门

  产业勃兴离不开政策赋能。在相关部门主导下,汉安烙画被纳入“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结合书画之乡建设与返乡创业工程,成立内江烙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汉安烙画也被评为了四川特色伴手礼。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实践基地,推动烙画从市级非遗名录向省级靠近。

  王全同步打通产业链,线下进驻景区、商超,线上布局电商平台,仅2024年春节就参展20余场。他还将非遗与农产品结合,设计特色礼盒,既传播文化又助农增收。

  展览馆内,学生作品与留守妇女制作的文创折扇相映成趣。从校园传承到产业赋能,一条“活态保护”之路清晰延伸。

市中区展览馆里的烙画展品 肖微/摄

  暮色中的展览馆,锦鲤在池中划出涟漪。王全轻抚过烙画折扇上的熊猫图案。“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乡村振兴的火种。”从孤独守护到群体传承,从濒危技艺到年销60万的文化名片,汉安烙画的故事印证的是当古老智慧被时代重新点燃,那些关于家、关于根的记忆,终将在乡土大地上生长出无限可能。这把穿越秦汉烟火的烙笔,正为内江乡村勾勒出充满生机的未来图景。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敏晓玉、肖微;指导教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