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陇西首阳镇:绿色标准化“育”新机 药香铺就振兴路
初夏时节,陇西县首阳镇的山野间,连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阳光下泛着绿意。微风拂过,药香弥漫,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产业变革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暨省级抓点示范基地——一个正在崛起的中药材种植新高地。

示范基地部分试验田 郑皓文/摄
集群为势:首阳镇万亩基地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陇西是黄芪生长的“黄金地带”,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富含矿物质的黄绵土,为黄芪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
长期以来,种植方式多为农户自发式经营,规模小、分布散,难以形成集成效应。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首阳镇在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实现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的转变,开启了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新征程。
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是以王家磨村为核心的11个村2473户,形成了10000亩集中连片种植区域。
9600亩标准化种植区域涵盖了黄芪、党参、黄芩、板蓝根等多种中药材,形成了多元化的种植格局。400亩作为育苗基地,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优质的种苗支持。
核心区域的3600亩主要用于黄芪种植,成为首阳镇的“拳头产品”。
在连片种植的同时,还铺设了滴灌和喷灌,实现了引水上山和精准化灌溉,保障了药材所需要的水分。
首阳镇农户自发种植与政府集中规划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垄梯田式种植 武彤/摄
标准为钥:从“靠经验”到 “依规程”的种植之路
在首阳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种创新的“六统一分”管理模式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模式通过统一技术指导、政策支持、金融保险、机械化服务、回收加工和病虫害防治,同时保留分户种植经营,将分散的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既保证了中药材的品质和质量,又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政府好啊!政府机器点播比我们手栽更精细,更轻松。”一位种植农户大爷高兴地说。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让农户受益,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负责中药材的采购与加工,有效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双赢,基地产出的中药材品质更好,价格在市场上也有竞争力,企业也更有信心扩大生产规模。
“六统一分”管理模式,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到集成化管理的转变,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基地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凝聚力的“党建+基地+农户”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
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村民贾伟说:“药材原先是自己买,又费钱、又撒不匀。现在有无人机大面积喷洒,药材长势非常良好。”
在村党委的引领下,基地能够更好地统筹资源、调配人力,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支持。
村党委积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农户在产业发展中能够切实受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参与种植的积极性。
这一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基地的产业优势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基地农户正在耕作 郑皓文/摄
生态为基:“绿”底色铺就陇药品质升级之路
除了绿色标准化种植和创新管理模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中药材溯源体系的建设。
涵盖中药材种植全过程的溯源体系为中药材从田间到市场提供了“身份证”,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
从种苗的培育、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用药,到收获后的加工、仓储,每一个环节都通过监控和摄像机详细记录。
消费者只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手中中药材的“前世今生”。
“溯源体系的建立,不仅让消费者放心,也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首阳镇党建办主任陈加平介绍,“通过溯源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控中药材的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溯源体系的建设不仅为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首阳镇的中药材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首阳镇的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万亩药田的规模化种植、“六统一分”的创新管理模式以及完善的溯源体系,相互促进,共同绘制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系《甘肃省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宣传》项目成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武彤、毕永畅;指导老师斗维红、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文建强的工作单位为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中心)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青石为纸 内江梯坎上的活态城市传记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范驰英与她的糕点摊:二十六年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竹丝绕指传千年——陕西非遗传承人王红侠的瓷胎竹编“守艺”路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政策赋能+技术攻坚 兰州雅本制药见证西北中试产业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