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童”画内江:小画笔里的“大千世界”
“你画的是什么?”
“这是天冬草,还有牛肉面。”
9岁的内江女孩小涵笑着回答,指着自己画中的一角。在这张五彩斑斓的作品中,小涵以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她眼中的家乡。或许她并不能完整讲出“文化”与“乡土认同”的概念,但她的画笔已经在传达一种情感的回响——那是童年对于土地的依恋,是对熟悉风物的眷恋,是最初的文化认知和精神塑形。
在四川内江,张大千的艺术精神,正悄然融入孩子们的日常。他的故居、画作、故事,成了课堂上的鲜活内容,而他的艺术纪念馆,更成为孩子们挥洒创意的画布。在这里,孩子们通过临摹和创作荷花、山水、泼彩等经典大师元素,赋予传统艺术以全新的理解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

大千纪念馆内部展示 邱逸/摄
绘画,是一种记录世界的方式;童画,则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最早的印痕。
近年来,内江在张大千文化遗产的滋养下不断深化艺术实践,不仅传授绘画技艺,更致力于将“大千艺术精神”融入教育,引导孩子们走近本土文化,以画笔与城市对话,唤醒内心的文化记忆,在无声中“重构”家乡的文化图景,开启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艺术探索之旅。
从“大千世界”出发,绘出家乡文化底色
在张大千纪念馆外,户外写生活动正在进行。石桥古亭、绿荫如盖,一群孩子围坐在纪念馆前,用画笔记录下眼中的风景。他们的作品中,既有熟悉的街头巷尾,又有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还有对内江风物的鲜活再现。
“张大千纪念馆就像一把钥匙。”教师周璇说,“它帮助孩子们打开了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也唤起了他们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张大千的艺术精神正悄然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艺苑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定期参观纪念馆的展览,引导他们临摹大千画作、理解笔墨技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模仿与创作之间,孩子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用画笔描绘甘蔗林、牛肉面、天冬草、石牌坊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元素,让家乡的文化在纸上焕发新彩。

家乡画展示 邱逸/摄
英雄气概“童”样浓:画笔下的家国情怀
文化的传承,不是刻板灌输,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走进人心。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将其有机融入美术教学实践,尤其重视那些体现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本土人物事迹。教师邱俊介绍:“我们会给孩子们讲述内江本土的历史人物故事,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然后引导他们,特别是漫画班和基础较好的学生,用画笔尝试创作相关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邱俊在给小班的小朋友们上课 邱逸/摄
在学生的作品中,喻培伦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喻培伦,清末内江籍著名爱国志士、同盟会成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因其感人至深的英勇事迹和与家乡的紧密联系,成为孩子们创作中反复呈现的主题。喻培伦出生于富裕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潜心研制武器弹药。在黄花岗起义中,他胸前挂着一大筐炸弹,冲锋在前,最终被捕,慷慨就义。临刑前,他高呼:“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尤其杀不了!”这一铿锵誓言深深打动了孩子们,也成为激发创作的精神源泉。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观看纪录片、家长陪同查阅资料、听取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喻培伦的生平与事迹,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他们以画笔为媒介,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家国情怀的思考。13岁的徐紫嫣描绘的喻培伦身着长衫、目光坚毅。她采用色彩鲜明的背景象征其崇高的革命信念,画面上方粘贴着喻培伦的历史照片,旁边附有徐紫嫣与家长共同查阅史料整理的文字简介,构图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而廖俊的作品则运用蓝紫色调,以明快的笔触勾勒出青年喻培伦的形象,并配以文字说明和象征理想信念的图案,展现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创意表达。
这些画作风格各异,或朴拙真诚,或构思新颖,但都凝结着孩子们对英雄的深切敬意和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画笔之下,内江的历史人物和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新时代的语境中,通过童真的视角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甜城名人传记》作品展览 邱逸/摄
家庭共育:文化教育不止于课堂
文化影响力的延展,远不止于课堂和画室。它正在悄然进入家庭日常,成为亲子间的新纽带。
“以前我只是送孩子去上课,现在她带着我重新认识内江。”彤彤的母亲感慨地说。在完成关于隆昌石牌坊的绘画后,彤彤坚持带妈妈实地探访古迹,还主动给亲戚讲解历史背景。
在老师的建议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陪着孩子参观东兴老街、古宇湖、非遗展示馆等地,共同寻找创作灵感,也重新发现家乡的魅力。“有的孩子画了木偶戏,还提出要去资中看一场真正的表演。”邱俊老师说,“孩子在画中了解非遗,在生活中接触传统,才是真正的传承。”
家庭的陪伴,不仅拉近了亲子距离,也让文化根植于生活日常。文化从“教会”变为“会讲”,从“书上”走进“脚下”,一笔一画中,孩子们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内江非遗画作展览 邱逸/摄
童画“飞”出画室:线上线下融合助力地方文化传承与儿童艺术教育
为拓展孩子们的艺术表达空间,并推动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内江的艺术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路径。作为这一探索的先锋,大千艺苑美术学校通过创新的方式,为儿童艺术教育和地方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
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作品,大千艺苑美术学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特别开设了《遇上小画家》专栏,定期发布学生的作品和创作故事。这个专栏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分享艺术创作的平台,也让更多家长了解和关注孩子们在艺术学习中的成长历程。通过这种形式,公众号不仅成为了学生作品展示的新载体,还有效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公共参与,提升了本地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线下,实践则更为立体。2025年6月7日,大千艺苑美术学校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推出了“2025川美研学”项目,带领孩子们走进艺术学府,亲身体验大学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生活。这一跨界合作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也让艺术教育与现实成长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双重融合,大千艺苑不仅推动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展示舞台,而线下的实践活动则为孩子们提供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一创新模式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使得更多家庭和社会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的传递与传承中。
在数字空间中被“看见”,在真实世界中被“实践”——童画的传播正突破画纸本身的边界,成为文化认同、公共交流与教育创新的交汇点。
延续与创新:让“大千艺术精神在童心中生根

大千美术馆内部展示 邱逸/摄
张大千,是内江的文化符号,更是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一种召唤。他用画笔连接古今,也用艺术为民族文化注入力量。
今天,在纪念馆前写生的孩子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文化使命。他们是继承者,传承张大千的艺术精神与家乡的文化底色;他们是创造者,在传统中寻找表达的突破口;他们也是传播者,让本地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或许多年以后,他们会淡忘某堂技法课的细节,但那个在张大千纪念馆前,与家乡建立深刻连接的下午,会始终留在记忆中。
微风轻拂,属于内江孩子们的“大千故事”,正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邱逸、王藤菲、曹静;指导老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青石为纸 内江梯坎上的活态城市传记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范驰英与她的糕点摊:二十六年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竹丝绕指传千年——陕西非遗传承人王红侠的瓷胎竹编“守艺”路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政策赋能+技术攻坚 兰州雅本制药见证西北中试产业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