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史喇口村:立体交通网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
从半拆迁村到全省唯一“立体交通全覆盖乡村”,史喇口村依托中川国际机场、兰州三四线铁路以及乌玛高速、景中高速等交通网络,构建起“铁公机”三位一体的交通枢纽,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交通与生态双轮驱动 勾勒旅游动线新框架
史喇口村的蜕变,始于对自身优势的精准定位。兰州新区中川和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是史喇口村乡村旅游景区的经营主体,负责人赵杰在采访时说:“我们选址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交通因素。”中川镇背靠中川国际机场,兰州三四线铁路于去年贯通,加上乌玛高速、景中高速以及中川机场高速环绕,让这里成为甘肃省唯一一个实现机场、高铁、高速立体交通全覆盖的节点枢纽村,这种立体交通网络,为设计多元旅游动线奠定了基础。
除了交通优势,史喇口村的生态禀赋同样亮眼。不同于兰州新区大部分区域的一马平川,这里背靠两山,山下水渠蜿蜒,形成“两山加一田”的独特自然风貌。项目建设遵循“修旧如旧、见新如故”原则,保留了原有房屋、树木和宅基地,将原本泥泞的土路升级为柏油路,串联起步行道、自行车道和观光步道。游客无论选择飞机、高铁还是自驾,都能顺畅融入旅游动线。
目前,史喇口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整体规划1300亩,已完成127亩建设,另有120亩大田种植区正在打造。这里已从单一村落蜕变为集产业培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田园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区乡村微度假旅游综合体。
生态保护与活化利用 绘就乡村风貌新画卷
曾经的史喇口村,作为机场拆迁村,80%房屋闲置,环境亟待改善。项目落地后,史喇口村通过盘活闲置房屋、整治周边环境、种植绿化行道树,结合“四小园”(院内、院外、家门口和公共区域四园)改造,实现了人居环境的华丽转身,既能让游客享受商业化景区的服务便利,还能保留原来村落的原始样貌。
在建筑改造中,史喇口村注重传统与现代融合。赵杰介绍,这里的建筑传统保留很直观,所有的宅基地、框架房屋都是原先的,外墙均采用稻草漆这种刚性涂料,既能呈现泥墙的乡土质感,又具备防侵蚀、耐雨刷的现代性能。此外,房屋内部统一做防水处理,解决了农村房屋漏水渗水问题。最终形成的灰顶白墙风格,既保留了西北乡村传统建筑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生活需求,实现了“外表农村样,内里城市心”的改造目标。
业态创新与非遗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新IP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史喇口村在业态布局上精心规划。一期改造的23个院落中,半数以上布局餐饮业态,同时引入3个文化馆、农特产品展销区及风情民宿,形成了“吃住看玩”全链条服务。

史喇口村青云驿景区内景 马可/摄
非遗文化是史喇口村的一大亮点。景区内设有剪纸、香包、刻葫芦、锔瓷等非遗体验馆。徐彩虹剪纸工作室展示庆阳剪纸艺术,周末还会开展研学活动,香包馆内,中药材填充的香包文化韵味十足,刻葫芦艺人用一把刀在葫芦上雕琢出精美图案,锔瓷馆则展示着瓷器修复技艺,原本用于修补裂缝的“锔瓷”工艺,如今却也演变成为瓷器上华丽的金色裂纹装饰。此外,景区还引入龙泉青瓷制作工艺,游客可体验捏塑、制坯、修坯等工序,感受中国名瓷工艺的魅力。

剪纸展示馆作品 马可/摄
在农耕文化体验方面,史喇口村规划了120亩大田种植区,种植万寿菊和向日葵,并建设玉米迷宫,预计7月底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科普与体验相结合的农耕文化之旅。
数字赋能与品牌打造 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史喇口村积极拥抱数字化,打造“数字景区”。游客扫码即可查看景区全景、了解业态分布并实现餐饮住宿在线预定。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景区线下引入古法酿醋工坊,线上通过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等平台推广,拓宽销售渠道。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业态商家优先招聘周边村民,保安、保洁等岗位也向当地劳动力倾斜。更重要的是,项目示范效应带动了年轻人回乡创业,他们利用自家院落发展农家乐,或在景区售卖大接杏等特产,通过景区提供的餐车等实现增收。
在采访中,赵杰阐述了史喇口村能够成功蜕变成为省级样板村的原因。他认为,史喇口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丰富的消费场景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
从交通枢纽到生态景区,从闲置村落到创业热土,史喇口村的蜕变是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以立体交通为翼,以生态文化为魂,正朝着更具活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迈进,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创新发展模式。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马可,指导老师张艳彬、秦冬雪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7【重走西北角】内江剪纸传承人李有生:方寸之间 守护非遗薪火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陇西首阳镇:绿色标准化“育”新机 药香铺就振兴路
- 2025-07-16【甘快看】文县:守护绿水青山 共绘美丽家园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定西鲁家沟寒旱产业园:贫瘠土地上种出“致富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