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匠心传承 甜味飘香——内江蜜饯手艺人王勇30载“甜蜜”坚守

2025-07-17 16: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四川内江,“甜城”的美誉曾刻印在沱江两岸蒸汽氤氲的糖房里。半个世纪前,这里糖厂林立,甜蜜产业支撑起这座小城的发展。然而,时代流转,在低糖风潮席卷的今天,这座承载着三百多年甜蜜记忆的城市,正经历着味觉传统的深刻转型。当大型糖厂的轰鸣声渐渐隐退,一种更为古老、更具人情味的“甜”——内江蜜饯,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悄然接续着“甜城”的独家记忆。这份源自清朝、跨越三百年的非遗技艺,如今,正被一群坚守在灶台与店铺间的老手艺人,以双手的温度和岁月的耐心,熬煮成新的时代滋味。

  躬身熬煮三十载

  清晨,内江市中区的一间作坊已热气蒸腾,58岁的省级非遗“内江蜜饯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勇师傅弓着腰,用一把沉重的长铜瓢,在翻滚的糖浆锅里缓缓搅动。汗水浸透了他的旧汗衫。这样的场景,他重复了整整30年。

  “做蜜饯,三分在手艺,七分在耐心。”王师傅深谙其道。从选材、熬煮到浸润、凝香,王师傅所坚守的,正是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江蜜饯制作技艺”,这项技艺源于清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蜜饯分为很多种,以樱桃蜜饯为例,樱桃核需用特制工具手工剔除,再以米蒸去酸,继而与糖水熬煮,少则24小时,多则48小时,且全程需精准控温,稍不注意便前功尽弃。“现在讲究少糖,就得让每粒糖都钻进果缝里。”王师傅制作樱桃蜜饯花费时间最久,总计要历经28天的糖水浸润才能让甜味丝丝渗入。而天冬、枸杞等药食同源的蜜饯材料,更需与中药一同熬制,方得温补入喉。火候和糖水比例是成败关键,也是他从师父那里继承、绝不外传的“命根子”。王师傅手持长勺不停地在铜锅里搅动着糖液,樱桃果肉在糖浆里翻滚,泛起的层层泡沫。“火大了焦,火小了绵,得像哄娃娃似的拿捏着。”他舀起一勺糖液,倾斜45度,看糖丝坠成金丝说:“成了!”

王师傅制作的蜜饯 王心茹/摄

  时代变迁下的甜味传承

  20世纪90年代,王师傅在糖厂老技师李先生的作坊里,找到最后一块浮木。

  “教手艺,得像教亲儿子!”时年六十的李先生,蜜饯手艺源自家族三代传承,曾是糖厂技术标杆。他对徒弟近乎严苛,操作间外人禁入,火候差半度就厉声呵斥,糖水配比只口传心授。“师父说,信你才教你!这手艺是内江的根,不能糟蹋。”

  学艺半年,王师傅在巷口支起小摊。没有招牌,几袋做成的蜜饯就是全部家当。由于王师傅售卖的蜜饯价低味香,迅速在街坊间树立了良好口碑。当年买蜜饯的小姑娘,如今牵着孩子来光顾。远走他乡的打工人,托他寄一袋“家乡味”。他的微信列表里有2000多位顾客。

王师傅的蜜饯摊 王心茹/摄

  融入骨血的文化滋味

  在王师傅看来,蜜饯里藏着甜城的魂。这份由他与无数同行匠人共同守护的甜蜜,早已渗透进城市的肌理,成为内江跳动不息的文化脉搏。他的蜜饯铺子是逢年过节亲友团聚的开胃小食,是邻里乡亲走亲访友的美味佳肴,都在诉说着这座城与这份甜血脉相连的关系。蜜饯,是内江最鲜活、最具烟火气的“城市名片”,它无声地告诉每一位来访者,这里,就是“甜城”。

  这份深入骨髓的甜,更在悄然形塑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王师傅常说:“吃蜜饯长大的娃,性子也甜润些。”世代浸润在这份“甜文化”中,内江人似乎也沾染了蜜饯的几分特质,那份温润与友善,那份耐心与坚韧,那份对生活细节的讲究与热爱。而蜜饯种类之繁多仿佛映照着内江人性格中的包容与调和,善于接纳不同,并融汇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味。这份从舌尖渗入心间的甜,是内江人共同的情感密码,一种面对生活的“甜蜜哲学”。

  更让王师傅感到欣慰的是,这份源自沱江畔的古法甜蜜,如今正跨越山海,成为世界了解内江、感知中国的一个独特窗口。他拿起手机,笑着展示微信列表里那些特别的顾客,有远赴重洋的留学生,有被独特风味吸引的外国游客,更有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着迷的文化研究者,“运费比蜜饯贵,也要寄!”新疆、北京、上海乃至海外的订单,让王师傅的小小作坊与世界相连。他精心制作的每一份蜜饯,包裹着的不仅是中国传统饮食的智慧、匠人精工细作的执着精神,更传递着内江人、中国人对甜蜜幸福生活最朴素的向往。这颗小小的蜜饯,就这样从内江的深巷出发,承载着“甜城”的密码,成为一扇无需翻译的文化之窗,让世界品尝到中国地方文化的醇厚韵味。

  “糖厂没了,但咱内江的‘甜’不能断根。”王师傅的这句话,如今有了更深的含义。王师傅眼神坚定:“我58了,还能干,但得给这‘甜根’找到新苗子!我这点本事,这点心得,不能带进土里。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让咱内江的‘甜’,不止在我这里传承,更要在更多人的手里、心里,一代代传下去,熬得更香,飘得更远。”王师傅和他的蜜饯,正是这“甜根”最坚韧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甜城”之魂,在时光的熬煮中愈发醇香。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心茹、张颖、张子涵;指导教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