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接地气的手艺人朱健波:让手艺“活”在生活里

2025-07-17 19:44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附近的密林深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一间木屋门前悬挂着的棕褐色布上。推开门,墙面上挂着展翅的皮雕飞鸟,而朱健波坐在木桌前,正低头用刻刀打磨着一块皮料,一件皮偶正逐渐成型。

朱健波与林间小屋 王嘉佳/摄

  在手艺中安身立命

  朱健波的人生轨迹,藏着对“生活”而非“生存”的执着。“我不是来做生意的,是来过日子的。”朱健波摩挲着刚完工的皮雕挂件,语气坚定。他的人生轨迹也像一块手工染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底色。

  三亚十年,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他却拒绝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安排,“那不是我想要的。”靠房地产赚得第一桶金,却在最风光时转身离开,选择前往丽江生活。在丽江的十几年,他也秉持着这份坚持。开办古风民宿时,让管家穿戴定制戏服使得游客身临其境。持续通过抖音账号记录并传播非遗手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丽江非遗的魅力,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云南旅游形象大使。后来,朱健波选择回到内江,“丽江能赚钱,但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了。”

  回到内江的三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非遗手工中。他向成都的皮匠老白拜师学习皮雕和皮塑技艺,同时通过自学摸索掌握了植物染和布艺。染缸里浸泡的棉布经过太阳暴晒,会呈现无法预测的颜色斑纹,光照越多颜色越深,浸染的程度不同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永远做不出两块一样的布。而皮影,他看一遍就知道怎么做,熟悉材料特性,就懂了原理。

  如今木屋里的每件器物都带着他的印记,染布是他亲手搅动晒干的,皮雕上的纹样也是他一刀刀凿刻上的。“这些布都是我自己染的,成品也都是自己打板,自己做的,你能想到的,我都可以帮你实现。”他的木屋藏在深林中,平时很少有人经过,因此也成了他“造物”的理想之地。

朱健波亲手做成的柿染布包(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这种选择源于对“手艺人”身份的认同。“做房地产,别人不会记得房子是我卖的。做民宿,别人可能只记得老板有个性。但手工不一样,他每天看到这件皮物,可能就会想起这是‘斑马’(朱健波的网络昵称)做的。”这种“留下点什么”的信念,让他放弃了量产盈利的可能,转而专注于独一无二的创作。

  每件作品都是独特的灵魂

  朱健波的工作台,藏着对手工最本真的坚守。他的每件作品,无论是皮雕挂件、植物染布,还是布艺玩偶,都只有一件。“你拿我拍的照片,在网上能找到一件一样的,我就送给你。”他笃定地说,除非被借鉴抄袭,否则绝不会有两件相同的作品。

朱健波制作的手工艺品 王嘉佳/摄

  朱健波的定价理念也同样独特,“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接地气的手艺人’,不是靠爆款圈钱的商人,定价低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东西,能和它们留下独一无二的故事。”有次,一个小孩掏出几块零钱想买件作品,他答应了,孩子回头抓来一把糖作为回报。还有个八岁孩子说:“等我十年后成年就过来学手艺。”这些瞬间都成了他做手工时最温暖的回馈。

  在坚守中寻找平衡

  在朱健波心中,非遗不是展品,而是要“活”在生活中的物件。“很多非遗手艺失传,就是因为没法变现,养活不了自己。”他的实践,正是在传承与生存中寻找平衡。

  他始终坚持“干活创造”,不用工业染料,选环保的植鞣皮,不分包给他人缝制,核心工序亲力亲为。

  同时,他努力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线上销售保持低价,开设福利体验区,并计划未来开展免费儿童培训。“9.9元包材料,教孩子爱上手工,成本不够也没关系。”为保证教学质量,一次最多带十个孩子,一个一个教,让他们感受造物的乐趣。

  暮色中的木屋,皮革与草木的气息交融。朱健波仍在打磨那块皮料,刀痕深浅不一,却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只要还有作品被珍惜,还有人愿意传承,这份手艺就永远活着。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嘉佳、宋安吉;指导老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