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内江川剧团:一唱一念叩响七十五载传承心
红木板凳红幕布,戴上浓妆戏开场。走进内江市上南街26号内江川剧团排练厅,新一代川剧演员正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排练剧目。在这里,一次几十分钟的演出,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练习与打磨。
内江市川剧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剧团前身是由资阳河地区最负盛名的两大戏班“金泰班”“玉华班”组建的“玉华剧部”,75年的发展史里,剧团上演剧目逾千个,创作剧目170多个,主办、参与各类演出两万多场,观众超千万人次。2012年,剧团被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授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带着对传统川剧文化的热爱与创新发展的理念,一代代新老艺术工作者在此接力。
断代30年
黄淑芳是1992年入团的,团龄33年的她现任内江市川剧团演出科科长。
“我分到剧团那个时候,戏剧就不景气。”坐在剧团展示大厅里,黄淑芳回忆起刚分到剧团时过的“苦日子”。上世纪90年代,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分流戏剧观众,七八十年代火爆的戏剧行业逐渐下坡,步入萧条期,剧团也受场地与资金局限徘徊不前。为了寻找出路重新向前,剧团领导人深思过后决定重修剧院。
包括黄淑芳在内的刚刚上任几个月的青年演员被全部遣散,本以为的“铁饭碗”一时间成了“泥盘子”,剧团一个月只给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费,剩下的开销只能靠自己。在此期间,黄淑芳回到老家在一家公司帮姐姐做事,但她从未忘记自己唱戏的初心。本着“三天不唱便口生”的原则,她每天都坚持基本功练习。
重返剧团后,剧团的演出事业开始慢慢恢复。虽然演出机会相较于以前增多,但剧团经济仍不景气,一个月下来的演出场次不够所有演员全部上场。“这个月有演出的工资就能拿100%,没有演出的就拿70%,我们那时候才分过来嘛,工资也就是100左右,再减去30%,就只剩下几十块钱,上有老下有小,还是很恼火。”基本工资支撑不了生活开销,演员们只能在参与剧团工作的同时各自外出打工。黄淑芳也到一家公司做起兼职。虽然在外做兼职的工资比剧团工资多出好几倍,但她始终认定川剧才是她的事业,在无名的日子里日复一日地坚持。

黄淑芳指导青年演员练习 宋安吉/摄
2011年,“资阳河川剧艺术”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市川剧团成为传承保护单位。2012年,剧团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艺术”,43岁的黄淑芳参与了一出大幕戏和四出折子戏的排练。考虑到剧团排练时间紧迫,黄淑芳放弃了高薪兼职,再次全身心投入川剧事业。
同年4月,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授牌内江市川剧团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剧团事业开始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剧团发展断代问题,内江市川剧团定向委培项目开始第一批招生,项目首批招收学员30名,学员们在通过层层选拔后进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毕业后经考核方可进入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川剧演员。

话剧团练功房里正在练功的演员 宋安吉/摄
年轻人“撑到起”
2006年,黄筱雅出生在一个有着川剧文化背景的家庭。爷爷为川剧团音乐组成员,奶奶为川剧团后勤组成员,因此,黄筱雅从小便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陶。2018年,年仅12岁的黄筱雅顺利通过内江市川剧团定向委培项目的选拔,成为30名委培生之一。作为剧团的新鲜血液,她与同批的青年演员们代表着剧团新的希望。
跑步、吊嗓、压腿、踢腿、下腰、翻身……这些枯燥又乏味的川剧基本功是黄筱雅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日常。“刚开始很苦,一直到接触剧目之后才感受到川剧的美。”回想起初学戏曲的时光,黄筱雅这样说。
折子戏《白鳝观景》是黄筱雅正式演出的第一场戏。除了初登舞台的喜悦与激动,伴随黄筱雅的还有初次“捆大头”的痛楚。“很复杂,里三层外三层,还有千金带和各种钻,一次大概要半小时左右。”从服装到头饰,一位穿戴完整的川剧女主角能比平时多出尽十斤的重量,“没习惯前,就是感觉很重,勒头,特别想吐。”谈到捆头的感觉,黄筱雅如此形容。从捆头结束到完成演出,常常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捆头的痛无法解决,只能通过“习惯”进行缓解。对于黄筱雅这样新一代的川剧演员来说,这种痛楚是她们必须面对也必须忍受的“敲门砖”。

黄筱雅正在进行剧目演出(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被问到最擅长的人物角色,黄筱雅提到了内江市川剧团整理改编的经典剧目《绣襦记》中的女主角“李亚仙”。剧中,这个温柔而坚毅的角色,不惜刺瞎双目,只为劝丈夫用心求学。虽然李亚仙的性格与黄筱雅本人性格大相径庭,但每一次演绎都是“忘掉自己的经历”。在20余次的演绎中,黄筱雅一步步感受角色、演绎角色、与角色融为一体。
“我们退休以后,就要靠这些年轻人撑到起。”黄淑芳笑意盈盈地看着黄筱雅说。身为剧团最年轻的成员之一,黄筱雅的戏曲之路不仅代表着她个人的汗水与成就,也代表着剧团的传承与发展。“我觉得在传承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以老带少。”通过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年轻一代才可从中汲取戏曲文化的技巧与精华。
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求学期间,黄筱雅曾师从梅花奖获得者刘谊,正是在言传身教之间,刘老师对剧目打磨的细心以及对学员的耐心深深影响着她,激励着她在戏曲这条路上一路前行。
同样重要的还有青年演员个人对学习传统戏剧文化的刻苦与坚持。只有在用心传承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优秀的创新。“天地日月夜、风云雷雨雪”100个传统川剧程式、“拂、搭、裹、抛、托、抓、抖、挽、转、场”四十多种水袖组合,这些“祖宗留下的”川剧基本功简单却又考验耐力。每一位川剧演员都必须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塑造一个符合舞台“成规”并且不失演绎生动性的角色。

黄筱雅正在练习剧目 宋安吉/摄
回忆一路的戏曲学艺之路,黄筱雅选择“苦尽甘来”四字描述自己的成长主题。“我还是觉得很幸运,能够以自己真正热爱的为自己的事业。”练功苦、排练苦,都比不上聚光灯下尽情享受舞台表演的“甘”和谢幕时感受掌声的“甜”。
近年来,为了扩大川剧艺术的受众面与传承范围,内江市川剧团与四川省剧院合作打造了《大千世界》《云山谣》等大型现代川剧,举办惠民演出、下乡演出百余场。剧团在省内外各大比赛中也均有出色表现。现代川剧《杏花二月天》获四川省第六届振兴川剧调演八项大奖,并荣获四川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折子戏《醉隶》《卧虎令》《诉冤》《衣冠梦》和《马房放奎》均在全省历届比赛中夺冠。剧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不仅要让四川人知道我们的川剧,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我们的川剧,还要把川剧推向世界,带上更大的舞台。”从盛极一时到挺过萧条,内江市川剧团在接力中续写他们的故事与川剧发展的传奇。这不仅是一个地方剧团的坚守,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以最坚定的文化自信、最鲜活的艺术表达,让世界听见中国戏曲的四川声音,内江市川剧团一直在路上。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宋安吉、2023级本科生王嘉佳;指导老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范驰英与她的糕点摊:二十六年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竹丝绕指传千年——陕西非遗传承人王红侠的瓷胎竹编“守艺”路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政策赋能+技术攻坚 兰州雅本制药见证西北中试产业崛起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拥抱现代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