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古翀:内江漆光里的独行者

2025-07-15 17:05 来源:中国甘肃网

  内江的老巷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拐进古翀工作室所在的小巷,他那间店铺便静静地守在街角。采访小分队一行踏进门时很是局促。他却先笑起来,利落地搬来几张竹椅,顺手给小分队成员沏上白茶。“我先说哈,我普通话说得‘撇’(差劲)你们要是听不懂可以给我讲。”说罢,便放慢了语速,用带着浓浓川音的普通话,讲起了他与漆艺的故事。

漆记手艺坊外景 包涵宇/摄

  与漆结缘

  古翀与漆艺的缘分,早在童年就已埋下。“小时候姑父家总请漆匠师傅来做家具,木门一关,师傅就在里面住上半个月。”他回忆道,“大人们不让靠近,说闻了要过敏,但我总偷偷扒着门缝看,师傅蘸着黑亮的漆液刷木胎,红木色慢慢爬满家具,那光润劲儿,像给木头注了魂。”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份童年的好奇会成为日后的执念。成年后,他做过几年广告设计,玩过皮雕、玉雕、木雕,却始终觉得差点什么。直到偶然重拾漆艺,一下子就找到了归宿。“漆太包容了,”他笑着说,“我玩过的玉石、皮革、木头,都能融进漆里。古人说‘万物皆可修’,漆就是有这种本事,能把所有材料的美都托起来。”

  漆性难驯传承难

  在古翀眼里,天然漆是最矛盾的东方造物,它是自然的馈赠,却也筑起了传承的高墙。这株漆树流淌的汁液,藏着惊人的韧性。“如胶似漆”的老话没骗人,它粘结力极强,能让麻布与木胎缠成一体,能让蛋壳与漆层嵌成永恒,古人用它修补玉石、加固木构,连金箔银片都能被它稳稳托住。可这份坚韧里裹着烈性子,含有的漆酚像道无形的门槛,三成的人一碰就遭不住,轻则皮肤红肿如烫伤,重则起一串水泡。

工作室内景的制漆工具 宋雪菲/摄

  对漆不过敏是漆艺的第一关,过不了,连漆刀都摸不得。更苛刻的是它的“生存法则”。天然漆要在80%湿度、25-30℃的环境里才能好好“呼吸”。四川的阴湿天气里,古翀得靠干燥烘箱一点点“哄”着它干。他指着工作室里的温湿度计,神色认真起来:“温度差两度,湿度低五个点,漆面立马起皱,前功尽弃。”

  作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说到教学,他的语气里透着一丝无奈,“为了让学生敢上手,学校上课用的是合成漆。”在他的描述中,笔者发现,合成漆不过敏是好,可做出来的东西,少了天然漆那股子温润劲儿。天然漆是娇气的,然而这份娇气,让漆艺成了“时间的艺术”,也成了传承的拦路虎。做一件脱胎漆器,得先以石膏为模,刷漆、裱麻布(古称“夹苎”)、刮灰,反复数十次,单是胎体就需半年到一年;即便是简单的蛋壳镶嵌,敲碎蛋壳要匀,拼贴纹样要准,稍有不慎就得重来。古翀最长的作品做了五年,边琢磨边做,错了就刮掉重弄。这些特性,像一道道无形的关卡,把传承之路堵得格外窄。

古翀的工作室内景  包涵宇/摄

  “收徒弟?难就难在这漆的性子上。”古翀扳着手指算,每一条都连着漆的脾性:首先得闯过“过敏关”,天然漆的烈性子筛掉了三成想入门的人。其次得熬得住,学三五个月,连门槛都摸不着。这样的门槛,让做漆器十一年的内江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古翀至今收不到一个徒弟。

  在漆艺的这条路上,古翀见证了太多人眼里的光被磨没:他们用蛋壳拼出的图案挺灵,却嫌反复刷漆太枯燥;即便用合成漆避开了过敏,仍嫌漆不容易洗掉、味道大,而不愿多碰。漆艺这种需要慢慢打磨的活儿,总是需要有韧性的人。连市场化的路,也被漆的“慢”堵着。古翀想过做淘宝店,可一年最多做十几件漆器,60%到70%的精力还得分给漆画创作。他觉得作画更自由,能随时释放想法,产量跟不上却成了问题。

古翀的漆画作品 宋雪菲/摄

  他试着学广西非遗做柚子壳茶叶罐,却卡在反复试错里,如何保留柚子壳的清香,还能让漆层耐100度开水,是需要得花大量时间试验的过程。四川地区特有的潮湿气候环境中,烘烤设备持续运转。这一场景揭示出漆艺传承面临的核心挑战:其传承困境并非源于时代变迁,而根植于工艺本身的特性——流程极其复杂、周期漫长且对从业者的专注力与时间投入要求极高。

柚子壳茶叶罐 肖微/摄

  包罗万物的生活美学

  古翀的工作室里,摆着各种“跨界”的尝试:柚子壳做的茶叶罐、葫芦胎的漆壶、银杏叶镶嵌的漆画。“漆器必须实用,”他拿起那只柚子壳罐说,“漆器茶罐不光要好看,还得能装茶、不变形,这才是生活里的艺术。”他丰富的阅历为他的设计增添了无限可能:做广告设计时练的视觉思维,让他在漆画构图上更灵活;玩皮雕时掌握的阴刻技法,被用到了刻金工艺里,刻出纹路后刷漆,未干时撒金粉,磨掉表面后,金线像长在漆里;玉雕的肌理感,则成了犀皮漆的灵感,为了精进技艺,他多次前往福建、四川等地学习。在福州,他学过脱胎漆器的精髓;在成都漆器厂,他受过尹利萍(李子柒的师傅)的专业培训。

葫芦胎漆艺作品 包涵宇/摄

  如今,古翀仍在坚持。他把60%到70%的精力投入漆画创作,剩下的时间用来琢磨实用漆器,偶尔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有人说这行太苦,但古翀在用他的故事告诉人们:漆这东西,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甜味。工作室的橱窗里,一只柚子壳茶叶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那是他试了无数次才成的作品,柚皮的清香透过漆层隐隐透出——就像古翀与漆艺的缘分,历经时光打磨,愈发醇厚。

  或许传承从不是一群人的喧嚣,而是一个人与时间的约定,就像古翀与漆,在岁月里互相打磨,慢慢发亮。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肖微、敏晓玉;指导老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