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芯片”攻关记
原标题:农业“芯片”攻关记
记者 吕娅莉
反复观察着刚从育种盆里“收割”的“冬小麦”,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琪不禁扬起了嘴角,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实验所有流程都按我们的预期进行,照目前实验结果来看,每年繁殖4代完全可以实现。”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籽粒,尽管每天都在观察记录,也是意料之中的成色,但这样的实验结果还是让他兴奋不已。
郑琪所指的实验,是一种小麦快速育种技术。这种作物快速加代育种技术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缩短长日照作物的繁殖周期,使绝大部分育种工作改在室内进行,突破了时(季节)空(田地)限制。
“我们繁殖的这茬‘冬小麦’仅用了95天就进入了蜡熟期,但‘冬小麦’在传统大田生长一个周期需要280天左右。采用这个技术,小麦的品种改良周期将由传统的8-10年缩短至2-3年,能大幅度缩短农作物育种年限,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可以说,我们的育种技术又有了一次突破。”郑琪向记者解释道。
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种子既是农作物生命的开端,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起点,被称为农业“芯片”。
平凉市农科院多年来都在为攻关这个农业“芯片”而努力,特别在小麦育种上,该院育种创新团队自1953年就开始深耕品种创新。寒来暑往,一代代育种专家接力传承,把满腔心血倾注在麦田里,挥洒在实验室中,也如期收获了丰厚的“果实”:先后选育冬小麦优良品种51个,亩产达250公斤以上,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亩产48公斤增产5倍以上。其中,育成的“平凉21号”在20世纪70年代最大推广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50%以上。育成的高产优质、抗旱抗寒、抗病性强的西平1号、陇麦079、普冰151、陇麦479和陇麦671等一批冬小麦新品种,为陇东不同生态区域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作物育种,是一条很漫长的路,从选育到审定,从品种到良种,从科研到生产,育成一个品种少则六、七年,多则十几年。“陇紫麦2号”是该院历经16年,成功选育出适宜陇东大部分山塬旱地种植的彩色冬小麦,这种小麦绿色健康,富含人体需要的17种氨基酸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蛋白含量高、营养品质好,利用前景广阔。
“育出一个好品种本来就很难,更难的是如何把一个好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郑琪说,希望各个方面共同协作,采取政府推动、科研单位技术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的模式,推动“陇紫麦2号”规模化发展,生产“陇紫麦2号”面粉、挂面等康养产品,以此带动农业产业链良性循环,也将更好地提振农业科技人员的信心。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依然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重点关注。该院近年来引进收集小麦、高粱、荞麦、胡麻、紫苏、油菜、辣椒、山药、苹果和樱桃等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630多份,全部按照不同作物类型进行整理编目,每年由各个育种课题组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繁殖、鉴定和保存。
“去年全市征集了376份种质资源,经过省农科院鉴定评价后,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205份。”郑琪说,丰富的种质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他们将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市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和保护利用工作,在鉴定、评价、查重以及去同质化方面,开展相应工作,确保将优质的种质资源应用到科研中,从而加快特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效率和成果水平,为地方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相关新闻
- 2022-03-10平凉市确定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确保一产增长7.5%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 2022-03-08平凉市农业农村工作“十四五”开局稳步向好
- 2021-08-11平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获肯定
- 2021-05-21泾川县农业农村局举办“新时代、新思想、新泾川”党史宣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