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沙生“金”——探访甘肃省农科院古浪县六道沟设施瓜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原标题:【乡村·新视觉】
科技兴农沙生“金”
——探访省农科院古浪县六道沟设施瓜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王煜宇
时下的河西走廊,乍暖还寒。武威市古浪县六道沟设施瓜菜示范基地的西瓜温室大棚里,负责人王斌轻触屏幕上的“施肥”选项,调配好的水肥混合液便顺着管道流入地膜下的各个支管,直接送到作物根部……
他演示的这套“水肥一体化”自动施肥技术,是省农科院土肥所联合该院蔬菜所、武威市农科院形成的智慧结晶。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设施农业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省农科院副院长樊廷录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针对技术难题,组建课题组研究“水肥一体化”自动施肥技术,在设施西瓜、番茄等作物上开展了技术产品的集成与应用,让大棚种植变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对症下药解难题
六道沟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易地扶贫搬迁之后,群众从山区搬迁至川区,从种“懒汉”庄稼改种日光温室。但是,由于大部分群众缺乏设施农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面对全新的耕作模式,心里直打鼓。
“日光温室种植怎么浇水怎么施肥?有了病虫害咋办?大棚温度控制在多少合适?”当时,面对群众的种种疑惑,农科院的专家心里也没有底。
“不仅仅缺乏种植经验,土壤条件差也是棘手问题。”王斌说,经检测,设施大棚内土壤耕层除钾元素外,其余元素指标均在土壤养分等级指标五级以下。
除此之外,作为新的搬迁区,设施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都不成熟。为打破缺乏经验、缺乏优质土壤、缺乏种植技术的困境,当地党委政府决定系统化、规模化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省农科院土肥所成立课题组对症下药,进行了技术、产品配套,在设施西瓜、番茄等作物上开展了技术试验与应用指导,帮助企业和政府把一批批瓜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瓜果飘香结硕果
寒风中,踩着黄沙向六道沟温室前行,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步入温室内,眼前全然是另一番“春景”,西瓜温室内,皮球大小的西瓜在藤蔓上“荡秋千”。
“别看它小,瓜皮薄又脆,即便是在冬天,吃起来口感不比夏天差。”项目负责人薛亮摘下一颗溜圆的小西瓜掰开,果然皮薄汁多。南瓜温室内,筷子粗细的根茎连着一片片肥厚的叶子,饱满紧实的南瓜在叶片中若隐若现。
薛亮介绍,这里的设施农业环境与水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测量温室气候、土壤参数等,通过预设参数,采用手动和自动两种不同方式启动或关闭卷膜、风机湿帘、生物补光、灌溉施肥等环境控制设备,自动调控温室内环境,达到适宜植物生长的范围,为植物生长提供优良环境。
“品种上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一座大棚实际能挣多少钱?”“接下来的春夏茬种植怎么准备?”省农科院的专家每次来到现场,都要认真与种植户交流,发现的问题就是他们的改进方向。
如今,在设施温室瓜菜种植专用肥配套技术、水肥精准管理技术、病虫害立体防控技术等方案的帮扶下,示范基地如期实现了建设温室瓜菜水肥精准调控、土壤改良、有机基质栽培和病虫害立体防控有机结合的目标。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薛亮介绍,示范基地里,西瓜可增产6.0%至14.71%,化肥减施28.3%至32.0%;南瓜可增产8.5%至12.7%,化肥减施30%以上。
科技赋能气象新
“农科院所提供的水溶性肥料专攻滴灌区的施肥问题,溶解性好,养分含量高,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还比较节水。”说起“水肥一体化”的优点,省农科院蔬菜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杜少平如数家珍:
——设施西瓜土壤栽培水肥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实现了生产中由粗放到精准、由手动到自动、由残留到绿色的有效转变。
——日光温室沙化土壤改良技术,通过农艺措施结合增施有机肥、生物菌剂、生物菌肥达到改良沙化土壤的目的。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沙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日光温室外屋面喷淋降温技术,通过在温室外前屋面加装喷淋系统,对日光温室育苗棚可以起到更好的降温效果,同时也能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室内气候更适宜大部分园艺作物幼苗正常生长发育。
“我们将继续挖掘、整合现有的优势技术,集成一项适宜于当地设施农业的水肥一体化管理配套技术。”樊廷录介绍,一定要打好“技术牌”,积极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坚持研发区域特色农产品,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助推古浪县戈壁设施农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让“沙地生金”。在各级农业科技单位的支持下,六道沟日光温室里的优质蔬菜不仅远销粤港澳大湾区,更成为当地群众靠得住的“果篮子”和“菜篮子”。
相关新闻
- 2022-03-05榆中:人勤春来早 大棚育苗忙
- 2022-03-04甘肃省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2022-03-04【微言】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 2022-03-03【甘快看】甘肃灵台:强化农村基层组织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