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朱家涧:喜看村民新变化
原标题:再访朱家涧:喜看村民新变化
记者 李芳芳
元宵节前夕,记者在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采访,满眼是喜庆的春联,高悬的灯笼,小区干净整洁,小车停放整齐,几位老人在楼下晒着太阳聊天,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自整村搬迁后,这是记者第四次来朱家涧移民新村采访。
“过年好!”来到村民李文生家,年轻的男主人笑容可掬,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
正值下午4点,阳光透过大玻璃照得房内温暖明亮,李文生的小儿子腼腆地看着来人,女主人郭彩云正和婆婆在厨房里包饺子,见家里来人,亲切地招呼大家留下来吃饺子。
这是一套三室两厅一卫的房子,装修时尚温馨,房内绿植生机勃勃。
聊起去年收入,李文生憨笑着说:“去年承包了24个蔬菜大棚,除过一切开支,净落了4万多元。”
39岁的李文生,是朱家涧种菜最多、也最忙的村民。这两年,他一头扎进大棚里,倒茬种植甜瓜和蔬菜,一年四季汗不干,也一年四季有收入。去年7月,他又投资了20多万元,办起了养殖场,养了200多只羊。按照当下一只羊1500元的价格,初步估算今年就能回本,明年就能赚钱了。
“光种菜有点单一,养羊也好着哩,就又办起了羊场,两条腿走路总好些……”相比父辈,在外面打过工的李文生更有思路和想法。
曾经的朱家涧村,山大沟深路不平,十年九旱地歉收,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许多人一度外出打工寻找出路,而今,看着家乡变了样,最主要的是有了致富产业,便萌生了回乡“挖光阴”的想法。这不,短短两年时间,李文生这只“归雁”变身“领头雁”,成了村里新的致富带头人。
正月里,许多地方年味正浓、欢乐喜庆,而朱家涧移民新村却安安静静听不见锣鼓声。
“农时不等人,大家从初七就开始清理大棚了,都忙得没有组织社火。”村党支部书记朱惠平说,再过20天是去年二茬种的菠菜、大葱上市的好时机,瞅准这个机会,就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一天都不敢停啊!
朱家涧人有种菜的传统,未搬迁前,村里的主导产业就是种大葱。下山上楼后,镇村两级继续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村民脱贫摘帽、持续增收的致富“法宝”,借助自身优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盖起了蔬菜大棚,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鼓励群众发展规模种植。一些技术好,能吃苦的村民先行一步,充当“技术顾问”,带领群众成功转型种起了大棚蔬菜。
朱怀成就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王村镇集市上卖完芹菜回来。
他是村上绿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也是村上最早种植大棚蔬菜的人。
“都卖完了吗?”记者问。
“剩下的200斤,一阵阵全卖完了,挣了300多元。”老朱边说边让记者到家里坐一坐。
看到茶几上满满当当的糖果盒和水果,随行的同事开玩笑:“你日子过得好啊!”
“都是托了好政策的福。”朱怀成不无感激地说。
这两年,朱怀成不仅在合作社打工,还带头承包了蔬菜大棚,种植芹菜、辣椒、西红柿等,每年收入也在4万元左右。除此之外,他靠开旋耕机还能挣些零碎钱。在他看来,朱家涧人尝到了政策的甜头,都想趁着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好好干上一番。
王村镇党委副书记刘向东告诉记者,朱家涧人种菜种得好,但他们过去只种过露地蔬菜,并不了解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和发展前景,让老朱这样的种植能手成立合作社,初衷就是为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参与种植。而合作社最终将会退出种植,专门负责产品的销售、加工等延伸产业链条的事情。
“去年,合作社种了60个棚,收入20多万元,从最初种200个棚到现在的60个棚,这说明老朱的示范作用发挥得好。就是要让村民多挣钱,而不是合作社多挣钱。”朱惠平一句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从昔日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充满希望和干劲的“明星村”。朱家涧人感恩党的好政策,不待扬鞭自奋蹄,铆足劲儿谋发展,这股精神令人油然起敬。
去年以来,朱家涧移民新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种养殖业,使人均纯收入提高到9000元,比上年增加了12.5%,村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已经有三个年轻人回来了,还有一些人正在观望,过年期间有好几个人在我跟前打听政策。”除了这件喜事,令朱惠平更为高兴的是,自打搬下来后,村上已经办了三场婚礼了。
“支书家也红火得很,两个娃都是大学生,老大已经工作了。支书现在一心想发展好产业,好挣钱给儿子在西安买房哩!”在场的一个村干部,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今年有啥新打算吗?”记者笑着问。
“打算带领大家继续种好菜、养好牛,尽快改变目前蔬菜品种单一的发展难题,同时进一步开拓销路,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多下些功夫……”一听未来的发展计划,大家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聊起来,一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不知不觉间,天色暗了下来。夕阳西下,晚霞中的朱家涧格外生动,分外美丽。
相关新闻
- 2013-04-19平凉市华亭县又一处移民新村建设拉开帷幕
- 2013-02-22平凉华亭县:移民新村笑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