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平定堡的岁月痕迹
原标题:永登平定堡的岁月痕迹
杨宪锋
在古代,“堡”可能是战场上的碉堡,可能是车马往来的驿站,更有可能是一座建起城墙、团结自保的村镇聚落,在永登县就有一座这样的堡垒。据记载,清光绪年间人们为了防御,寻求庇护,主动修筑,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筹划,二十四年建成。文人墨客引经据典将其名曰“平定堡”,意寓平息平定叛乱。
平定堡坐落于永登县城南20公里,红城镇北10公里处,在大同镇高岑村境内,位于人口比较集中的村中心团庄之南,堡门坐东向西,穿过村道,与文昌魁星阁相对。此阁阁底筑土为台,上层土木阁楼高耸入云,内塑文昌魁星,文昌坐南向北,背靠魁星,雕梁画栋,玲珑壮观。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建筑已损毁。
平定堡为一正方形建筑,堡墙由当地黄土筑成,有墩有垛,四角有哨所,南北宽80米,东西长82米,墙高10米,墙底宽6米,墙头宽1.5米,总占地面积6560平方米。堡子的设计者把古朴与美观融为一体,既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又起到了震慑与防御的功能。堡墙是主体工程,修筑就地取材,分段夯筑,取土之地被挖成壕沟,同时也增加了堡墙的高度。修建时,人们用筐、背篓加毛驴驮,将墙土运送到夯道,铺摊在用绳子固定、直径为10公分的两根木椽之间,以人力方式用小石夯筑实,俗称“打墙”。抡夯选手一般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每人单独提一重约5千克的小石夯,七八个人一列,哼着“打夯调子”,和着节拍,一起一落,向前行进五六板约20米,循环往复,直到夯实筑坚硬,再往前行或翻板向上一层循环。
建成后的平定堡是一座繁华热闹的玲珑城池,西墙正中是加宽加厚的巨型木质堡门,宽约5米,门框和门扇周身用铁箍包裹。两扇门对开,似镇守“门神”秦琼、敬德,又似黄帝时代的神荼、郁垒,威严神武,气势非凡,避邪驱灾,纳福迎祥,保佑着高岑村民合家平安。大门内侧左手倚墙是30多米长的登墙坡道,另一登墙坡道自东向西倚南墙50多米直达西南哨所。
堡内从西向东是10米宽的主巷道,南北各3院,院院相依,门门相对,沿巷两排商铺药店互为映照,古朴端庄。最里面一排,面向主巷,排列四院,建筑精巧,风貌典雅。鸟瞰庄院,呈一“凹”形,设计考究。堡内住户最崇尚的是门楼和院内主房,门楼又叫财门,大多为土木结构,单扇门,设计精致,得体匀称,门内双保险,既有精美的铁链门扣,又有硬质的顶门杠子,进入大门便是宽约3米且有屋顶的门廊。主房是三间堂屋,房门与大门斜对而开,房脊较高,两边偏房较低,堂屋四扇门,两扉非特殊情况不开,门外还装有门窗架,左右两边安装有精雕细刻的五幅窗,俗称“纱帽翅”。前檐四柱立于雕有纹案的柱底石上,四柱之上装饰有通条、花板、荷叶,这些养眼雕饰象征着主人家的富有和阔绰。堡内仓库、商铺、药店和水井等设施齐全,平时储备足够的粮食和生活必用品,同时还储备了充足的石块、炮嘟子以及打弹弓用的小石子,堆积在堡门墙顶和四角哨所,后期还购置了一些土枪。如遇打家劫舍的劫匪,全村老少立刻携带贵重财物集中在堡内,做好防御应战准备。
建堡时,踊跃申请宅院地基者13户,建成后堡内有9院,40多人。其中杨姓2院半,张姓3院,曹、王、陈姓各1院,马(如蛟)姓和尹(国兴)姓共半院。以后,堡内又陆续迁进商人牛桂盛经营百货,买下张姓半院;医生甘发盛经营药铺,买尹、杨姓半院。其中马、保姓在堡内院落中进行过房屋买卖交易,安、李、尹、胡、杨等姓进行过宅基地交易。至新中国成立前(1947年),杨姓将堡内一空宅基地购置后建成新宅院,人们又称“平定堡”为“十家院”。平定堡内曹家为首富,经营着大多铺面,王家、张家次之,陈其泰为甲长。保甲制度,是以“户”为单位的社会组织,起源于北宋,元、明时期逐渐推广,到晚清至民国时期全面推行,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平定堡在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保甲制,属红城区人民政府管辖。
如今的平定堡堡内仍住着10院10户,堡内外房屋由过去的土木结构变为钢混结构,五幅窗变为彩钢窗,财门更显气派,朱漆钢门,琉璃斗拱,轿车畅通无阻。经历了兴衰过往的平定堡,成为当地人们的回忆。这里的一土一木建起的村落堡垒,凝结着人们应对危难的智慧。
相关新闻
- 2022-02-16第八届黄河文学奖获奖名单公示
- 2022-02-16“大明风华”系列活动亮相兰州市博
- 2022-02-15【独家·唐诗里的甘肃】杜甫笔下“虎传奇”
- 2022-02-15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数字敦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