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黄河:幸福在这里流淌
原标题:青青黄河:幸福在这里流淌
近年来,甘南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和“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的政治嘱托,坚决扛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着力从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力,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力促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效。
因为这条河,河曲马自由驰骋,欧拉羊悠然信步,首曲家园更显灵秀生动;
因为这条河,龙头琴声里牛肥马壮,格萨尔史诗源远流长;
因为这条河,牧民群众从游牧到定居,住上了小康村,吃上了生态饭……
修复黄河流域生态
绿意延展黄沙止步
5%、20%、58.7%……数字虽然朴素,却承载着重要使命,也体现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黄河甘南段占全流域面积不足5%,却提供了20%的水资源量,尤其是有“黄河蓄水池”之称的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
黄河宁,方能天下平。正是基于这样的保护理念,甘南州结合州情实际,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实践,不断强化上游意识,加大黄河水源涵养的保护力度,走出了一条甘南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06年,甘南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规划》,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体系3大类建设项目,以减少和转移生态负荷,恢复和提高生态容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7年,国家启动总投资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2014年,甘南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甘南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2021年,编制《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一源区、二主线、三空间、三流域、六重点、六产业”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打造甘南生态特区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同步建立规划项目库,将总投资1278亿元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类型11个方面78个重点项目纳入项目库逐年推进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甘南没有修建一座水电站、没有开发一座矿山、没有污染一条河流,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底色得以恢复,大美甘南的形象和颜值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加入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随着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等工程的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初步遏制。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群众改变原有生产方式,过去的牧羊人成了养殖产业的带头人,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质量,减少养殖数量,从而减少草场载畜量。截至2020年,玛曲县已建起了2000多座养殖暖棚,新型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牧民收入,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前些年,由于气候变化、鼠害等原因,玛曲天然草场退化沙化严重。黄河第一弯附近的曼日玛乡耀达尔村,通过围栏+草方格+土质改良+人工种草+植灌的生态修复方式,种植了20万株红柳。同时,在退化草场上撒上牧草种子,从根本上遏制草原沙化。
2012年至今,玛曲县治理流动沙丘0.17万公顷,全县五分之一的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保护高原湿地环境
生态安全屏障更牢固
入冬以来,位于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尕海湿地波光荡漾、水鸟啁啾,大天鹅在湖面上翩翩起舞,远处灌木丛中更是有成群的赤麻鸭戏水……看到这水光潋滟、群鸟飞翔的和谐美景,谁都不会想到,这片水域曾因超载过牧和气候原因一度萎缩,几近干涸。湿地也由于鼠虫害破坏,植被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草原黯然失色。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的要求掷地有声。
尕海湖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了擦亮这颗“高原明珠”,保护这片珍贵的高原湿地,让湖水恢复往日水鸟翔集的生机与活力,多年来,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生态环保部门不遗余力——改道穿过尕海核心区的尕玛公路,修建补水渠引来忠曲河水,整村搬迁核心区牧民,实施围栏禁牧、草场承包,通过一系列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尕海湖水域面积成倍扩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来这里越冬的候鸟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连续3年在这里发现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活动踪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此繁殖数量逐年增加。”尕海保护站负责人说。
据统计,目前尕海湿地境内分布着脊椎动物86种,其中鸟类63种。湿地修复工程成效逐步显现,湿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来部分退化的湿地得以恢复,生态效益明显。
2021年,甘南州实施了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和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年内减畜196万个羊单位,草畜平衡基本实现。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到十年来的峰值,湿地面积较2004年扩大2.8倍,湿地保有量面积达到730万亩,黄河水量补给大幅增加,出境水量提高了31%。
释放“环境革命”效应
绿色发展前景宽广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让农牧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5年以来,甘南州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向环境卫生脏乱差“亮剑”,坚定不移地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打造了全域无垃圾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甘南州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包括黄河段在内的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再无垃圾。
夏有凉风冬有雪,甘南四季皆美景。来这里的游客不仅感叹于城市乡村的洁净美丽,更羡慕在这座天蓝地绿空气常新的“草原公园”里“最甘南”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诗与远方。
在“环境革命”效应的影响下,牧区群众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装扮一新的高原明珠焕发璀璨光芒。从城市到乡村,从房前到屋后,从改厕到改灶,全域旅游无垃圾提升了甘南的颜值和气质,释放出绿色效应,一个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拔地而起,依靠纯净天然的大草原,农牧民搞起旅游促增收,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近年来,甘南州创新实施乡村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临潭县“多彩庙花村”、碌曲县“生态尕秀村”等旅游专业村167个,扶持发展农家乐、牧家乐、藏家乐1449家,为3.8万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实现旅游增收搭建了平台。
搬出湿地核心区的群众也在牧民新村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办起了藏家乐、牧家乐,住上了小康村,吃上了生态饭。
要长远发展,才会有未来。2021年初,在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基础上,甘南州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2021年11月,在州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州委又发出了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号召,为建设生态甘南提出了更高要求、确定了更高目标。
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体现了甘南所处的历史方位,彰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所需、甘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有机统一,是结合资源禀赋开启新征程的科学定位,是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改变着甘南人的面貌,改变着甘南人的生活,甘南绿色发展的前景宽广无限。
甘南日报记者 苗娟娟 马云 王丽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