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过去5年!未来5年!

21-12-24 23:53 来源:新甘肃 编辑:陈世赟

  近日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

  甘肃省各市州党代会陆续召开

  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

  新班子、新思路、新征程!

  回顾过去不平凡的历程

  展望今后的奋斗目标

  一起来看看全省14市州

  过去5年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

  酒泉

  加快步伐 建设幸福美好新酒泉

  中国共产党酒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酒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349名党代表肩负全市共产党员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共同回顾过去五年取得的喜人成绩,描绘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过去5年,酒泉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来,酒泉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面建成,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矿产品综合开发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4.6%提高到38.9%。

  ——五年来,酒泉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酒事快、泉办好”服务品牌荣获“全国2021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建成全省首家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引进建设项目1669个,累计到位资金1181亿元。

  ——五年来,酒泉市不断加强敦煌文化研究和保护传承,成功举办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市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上升为省级战略。

  ——五年来,酒泉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2.05万户、7.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以上。

  ……

  过去五年,最令酒泉人民引以为豪的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戈壁农业跨步迈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旅事业百花齐放,全面开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最让人感动的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取得了新冠肺炎“零疫情”成果,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成效显著。

  未来5年,酒泉打算怎么干?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一个定位,坚持两极联动,实施四大战略,创建六大示范区,全方位推动酒泉高质量发展。

  “一个定位”,就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酒泉的发展定位和战略使命,也是酒泉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引领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的必须条件和现实需要。

  “两极联动”,就是推动建设以肃州为主体的区域中心经济增长极和以敦煌为主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其他县域发展,形成区域联动格局。这是从酒泉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基础条件等实际出发,对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的合理布局。

  “四大战略”,就是生态立市战略、工业强市战略、文化兴市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盯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酒泉,围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确定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

  “六大示范区”,就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丝路节点物流枢纽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立足酒泉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大有可为的重要平台,也是今后五年我们发展的有效抓手,将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未来五年,全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六个明显提升”。

  ——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上下服务保障国家大战略的思想共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资源供给、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能力不断增强。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质成效。涉及国防、生态、能源、科技、产业、种子等各方面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区域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在河西走廊城市群中的经济首位度和区域带动力明显提高,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对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酒嘉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充分发挥。

  ——综合发展实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加快向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迈过千亿元大关基础上取得更大突破,各级政府财力显著增强,综合发展实力跻身全省前三强。

  ——生态建设质量明显提升。祁连山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更加和谐,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更加有效,森林覆盖率达到6%以上,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城乡绿地率大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控制在标准以内。

  ——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面貌大幅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共同富裕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事业发展让人民更加满意,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平安酒泉建设有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

  ——党的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充满活力。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落实,纪律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张掖

  凝聚共识 绘就美丽张掖新蓝图

  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8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连日来,来自张掖市各县区、各条战线的党代表,认真履职尽责,审查报告,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过去5年,张掖取得了哪些成就?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彩虹”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零碳”城市……一张张鼓舞人心的蓝图已经绘就。祁连山下,黑河岸边,山水排闼,一座彩虹新城芳容初显。新时代的张掖儿女正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的时代篇章。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前行。过去的五年,张掖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啃下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硬骨头”,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守住了稳中向好“基本盘”,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波”,全面完成了张掖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间,张掖市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520亿元,比2016年增加17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294元、17782元,增加9791元、6136元。七彩丹霞跻身国家5A级景区,张掖地质公园晋级世界地质公园,张掖市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五年间,张掖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革创新与开放开发有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思想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未来5年,张掖打算怎么干?

  在这次党代会上,“一屏四城五区”成为未来张掖发展的关键词。今后五年,张掖市将围绕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彩虹”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争创国家“零碳”城市,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等“一屏四城五区”的目标,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群众所盼与张掖所能有机结合,努力为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种子安全和战略通道安全作出贡献,着力在党建引领、发展质效、城乡建设、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创一流。

  张掖市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全省排名前移,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2026年实现“两个突破、两个高于、三个大幅提升”,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围绕此次党代会绘就的美丽蓝图,张掖市提出,将重点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

  张掖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坚定践行筑牢守好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绿色使命,牢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机遇,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梦想。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所在,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发展行动、全域旅游业提质增效行动、现代农业升级行动、数字经济赋能行动、会展产业培育发展行动、现代服务业壮大行动等“六大行动”,建强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格局。

  金昌

  全面转型 谱写金昌发展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金昌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7日至28日,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国共产党金昌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过去5年,金昌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来,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实施重点项目建设8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亿元;招商引资项目882个,到位资金601.3亿元。金川集团公司跃居世界500强第336位,金昌经开区综合排名全省第二,金川区、永昌县经济综合实力分别位居全省第五、第二十五。

  ——五年来,产业集群效应显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6.1%,年均增长10.7%;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较2016年提高7.2个百分点;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永昌县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我市和金川区被认定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区。数据信息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建成运营,永昌县进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金川区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年来,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53.8%,较2016年提高8.9个百分点,金川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我市迈入省级创新型城市和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行列。“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政务服务事项95%以上实现“最多跑一次”,“市长热线”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性荣誉称号,“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安全和环保)”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画卷”上,“金昌妙笔”引人注目:五年来,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发展底板更加坚实。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永昌县“插花型”贫困县摘帽,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持续跟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大见成效,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划定。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矛盾纠纷和各类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平安金昌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河西堡“区政合一”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7.4%,居全省第三,高于全国平均13.5个百分点。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新开通上海、广州等航线,通航城市达到8个,国道G570和省道S301线、S308线过境段建成通车,改造完善农村公路1024公里,市区建成主次干道76条177公里,行政村“两通”任务提前完成。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累计改造棚户区6.68万套、老旧小区1246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入围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民生领域支出达到财政总量的80%。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率先消除大班额,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市中心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远程医学信息平台覆盖县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企业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困难群众救助水平显著提高,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未来5年,金昌打算怎么干?

  ——建设产业集聚的现代化新金昌。重大项目支撑引领转型升级作用有效发挥,“2+4”产业链持续壮大,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2个千亿产业链,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产业链,形成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成为河西走廊城市群重要增长极。营商环境国内一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全省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

  ——建设幸福美好的现代化新金昌。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实现。

  ——建设文明精致的现代化新金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现代化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构建,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全面提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深化,努力进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列。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金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产生活方式更加低碳环保,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建设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新金昌。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持续完善,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法治金昌、平安金昌、智慧金昌、诚信金昌、清廉金昌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定西

  干字为先 打造人民满意新定西

  中国共产党定西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定西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来自定西市七县区、各行业的党代表肩负着全市共产党员的重托和300万陇中人民的期望汇聚一堂,回顾过去五年的砥砺奋进与喜人成绩,共谋未来五年定西发展大计。

  过去5年,定西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砥砺奋进,五载春华秋实。回首这五年,是定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感恩奋进的五年,是全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

  ——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市“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目标全部实现,困扰定西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84万余贫困人口告别贫困。

  ——创新举措提升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强科学研判,优化战术打法,打出项目包抓“1+1托4”机制、项目建设“1346”时序、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等“组合拳”,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和“两港两中心”全面启动建设,全市面貌焕然一新。

  ——加快补齐生态短板蹚出了绿色发展新路,“十三五”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12.1%,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陇中大地,千山一碧。

  ——注重提升治理效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人民福祉持续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了党的建设走深走实,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培育创建省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70个,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667个。

  未来5年,定西打算怎么干?

  在“感恩创新苦干、勇毅追赶奋进”的新时代定西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未来五年,定西市以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为奋斗目标,实施“两聚力三强化一抓实”方略,即聚力项目和工业“两大重点”引领追赶发展,强化理念、科技、金融“三大支撑”助力追赶发展,抓实党建“一大工程”保障追赶发展。

  按照中央精神、省委部署,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分三个阶段来推进:从今年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基础更加夯实、生态显著向好、生活质量提升;从2025年到203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更加宜居、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高度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民满意新定西。

  崭新蓝图已绘就,面向未来,300万定西人民信心满怀,陇中人民依然坚持干字为先。从巍巍岷山到汩汩洮河,从渭河之源到红色榜罗,皆是努力奔跑、逐梦前行的姿态。定西,定不负这美好时代。

  平凉

  扬帆起航 推进平凉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同绘宏伟蓝图,共襄发展大业。11月29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代表们意气风发走出会场。大会为平凉未来五年发展擘画的蓝图,如同锦绣画卷,清晰而壮观。

  过去5年,平凉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来,坚持政治引领、培根铸魂,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引领发展的方向指引、全部工作的统揽主线、推进事业的根本遵循,先后召开13次市委全体会议、138次常委会会议,全面对标对表,学习创新理论,研究谋划工作,推动任务落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广大党员“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五年来,坚持厚植动能、做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煤电化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预计到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7.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39元和10829元。

  五年来,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0.4亿元,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吃水、住房、上学、看病等方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富民增收产业不断壮大,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县(市、区)脱贫摘帽,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转入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脱贫群众精神风貌得到重塑和升华,勤劳致富的信心更坚、心气更足。

  五年来,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党政机构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政务服务和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拓展,平凉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年来,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平庆铁路、平凉机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自来水入户基本全覆盖,引洮二期骨干工程全线通水。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千家万户,中心城区和六县(市)基础功能不断完善,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华亭撤县设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8%。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和清洁村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启动,一些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正在加快补齐。

  五年来,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8%,五年增长2.7%,获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如期完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整治,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五年来,坚持人民至上、普惠共享,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创业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面持续扩大,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全面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彰显。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水平持续提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常态化防控有力有效,守住了城乡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平安平凉、法治平凉建设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实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军政军民团结局面不断巩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年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工作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激励各级干部奋力担当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的考验,树立了对党忠诚、担当为民的良好形象。县(市、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政治监督,做好省委政治巡视和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部署开展10轮巡察,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综合效应不断彰显。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人大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和代表作用有效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升,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群团工作持续加强,形成了心齐气顺、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

  未来5年,平凉打算怎么干?

  ——建设绿色平凉。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绿色发展制度机制不断完善,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建成海绵城市、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一体推进,生态环境各项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环境质量不断向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步伐持续加快,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形成,平凉的天更蓝、地更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建设开放平凉。坚持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信息网络为主干的开放通道平台,以高水平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和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区域竞合、协同创新、人文交流层次显著提升,“双招双引”和东西部协作取得重大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落深,科技、产业、制度、模式创新全面深化,人才活力、市场活力、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法治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形成,陕甘宁三省(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全省向东开放的“桥头堡”。

  ——建设兴业平凉。坚持把兴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能源化工基地、先进制造基地、旅居康养基地、“甘味”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一县一业”特色更加鲜明,重点产业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占比进一步攀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前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后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力争突破千亿,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在全省进位提升。

  ——建设安宁平凉。坚持把安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牢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应急、防灾、维稳能力全面增强,城市更具韧性、更为安全、更加精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不断巩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公共文化事业、文体产业蓬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文化魅力和城市气质更加彰显,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平凉成为一座温馨祥和、文明友善、令人向往的城市。

  ——建设幸福平凉。坚持把幸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实事从“办得了”向“办得好”转变,旅游、文化、体育、康养、教育等幸福产业加快发展,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宜乐指数全面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康平凉建设迈上更高层次,城乡群众拥有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教育、更完善的医疗、更公平的保障、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大程度满足,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平凉成为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

  武威

  赓续前行 武威咬定目标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武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11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武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武威市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对全市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安排部署。

  过去5年,武威取得了哪些成就?

  党的政治建设持续加强

  五年来,武威市党的政治建设持续加强,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议题”,以实际行动常态长效推动“八个着力”和“五个方面要求”落实落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五年来,武威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和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不断夯实,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五年来,武威市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423.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26.4亿元,跃居全省第五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跃居全省第六位。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3%,居全省第二位。农业增加值达到164.6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1家,居全省第三位。三产增加值达到279.6亿元,居全省第五位。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武威,“1+6+N”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动能新动力逐步显现,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

  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武威市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大见成效。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把绿色低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合力。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五年来,武威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瓶颈有力突破。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151项,完成投资712亿元。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正线工程完成80%,控制性工程乌鞘岭隧道即将贯通。全市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792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8336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0.9公里,北仙高速公路武威至民勤段正式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武威市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放管服”改革加力提速,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领跑全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1万户。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敲响全省“第一槌”。聚焦互联互通,畅通联动发展的合作“动脉”,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口岸功能逐步完善,进境木材、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建成运营,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即将建成,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

  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武威市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主流舆论阵地巩固壮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书香武威”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选树“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等一批典型,确立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为武威发展增添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正能量。市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建成运营,全省最大的文旅PPP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即将建成。成立凉州文化研究院,加强对武威优秀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传承,成功举办四届凉州文化论坛,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形成了一批历史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武威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来,武威市切实办好为民实事,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6年的23612元、9784元增长到2020年的31580元、13471元。

  推进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全市新增教育用地2021亩,投入资金20.1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29所,城区“入园难”“大班额”等问题有效缓解。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未来5年,武威打算怎么干?

  今后五年,建设“六个新武威”的奋斗目标无比清晰——建设产业更优、发展强劲的新武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新武威;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武威;建设城乡融合、美丽宜居的新武威;建设治理高效、平安和谐的新武威;建设人民幸福、共同富裕的新武威。

  “我们将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十亿级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以建设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壮大“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推动武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着力打造附加值高、集约高效、规模优势明显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创建全国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成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园区、“零碳”产业基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加强祁连山森林、草原、湿地、冰川等生态系统保护。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完善提升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建成投运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申请设立武威铁路口岸,稳定运行国际货运班列,建立外联内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力争把武威打造成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节点、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武威市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意气风发走好新征程,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威新篇章。

  白银

  担当有为 白银谱写建设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白银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11月27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白银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过去5年,白银取得了哪些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白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未来5年,白银打算怎么干?

  今后五年,白银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三新一高”总体要求为发展坐标,以“一区三大”发展格局为抓手,以“两区四基地”产业布局为形态,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银的时代篇章。

  今后五年,白银将持续向目标奋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6.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8%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增长5%,生态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6.2%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实现翻番,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完成省上下达任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临夏

  笃行致远 建设安居乐业新临夏

  中国共产党临夏回族自治州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回答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11月27日至29日,承载着希望与梦想,汇聚着240多万临夏儿女热切期盼的中国共产党临夏回族自治州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过去5年,临夏取得了哪些成就?

  ——感恩奋进、开拓创新,探索走出了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五年来,临夏州通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发展实际、顺应群众期待的工作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尽锐出战、攻城拔寨,彻底摘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政治高度,从“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临夏脱贫攻坚的特殊重要意义,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毅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大排查、大核查”和“3+1+1”冲刺清零行动,扎实推进“5+1”专项提升行动,反复“过筛子”“起底子”“拔钉子”,全州农村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70.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开启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喜人局面。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在脱贫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保脱贫、在发展中促致富,增强工作的敏锐性、预见性、主动性,抓住用好政策机遇,研究把握投资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谋划争取实施项目,双达一级、康冶二级、和广人饮、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等工程相继建成,临大高速、临康广高速、安临一级等项目快速推进,兰临合铁路开工在即,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解。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43亿元预计增长到2021年的370亿元。

  ——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民生年均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9.1%。明确提出振兴临夏教育的目标,打出了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资源倾斜、人才支撑的“组合拳”,五年累计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501所,招聘引进教师1.05万名,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1.27万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攻坚战,全覆盖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不让一名“两后生”直接流入社会,引导动员4.9万名“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州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八县市人民医院均达到二甲标准。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8万人,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高质量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供气供暖、停车场建设等民生实事,临夏市拓通47条“断头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改造山河、美化环境,建设了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编制完成《临夏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高起点谋划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进一步筑牢了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连续5年完成大气、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85万亩。纵深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农村“三大革命”,绿水青山中映衬着红瓦青砖,一条条生态长廊、艺术画廊正在形成,村在林中、家在花中,有路就有花,人居环境颜值倍增、更加优美,县城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浊扬清、革故鼎新,弘扬了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打响叫亮“创建+”特色品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开展城乡综合整顿整治十大行动,整治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行业领域乱象,依法查处6家民营医院违法问题,严厉打击招考舞弊行为,动真碰硬推动出租车、公交车、驾校管理制度改革,社会各界拍手称快。如期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力有效。“雪亮工程”平台建成应用,“三位一体”网格化治理模式迅速构建。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同心向党、同频共振,汇聚形成了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导向,以换届为契机大刀阔斧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县乡两级党政正职平均年龄分别为45.8岁、38岁,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不足36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正在成为干部作风的主流。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十二届州委巡察实现全覆盖。

  未来5年,临夏打算怎么干?

  ——建设跨越发展的繁荣临夏。经济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发展动能全面增强,争取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一二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种植业、畜牧业、工业、临夏美食产业总产值均超过10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商贸流通业更加规范,文化创意、休闲康养、信息数据、金融保险、智慧物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四通八达的畅通临夏。建成临大高速、兰永临高速、临康广高速、永积高速、永井高速、安临一级、康和一级等高等级公路和大河家至炳灵电站航运工程,临夏机场建成投入运行,兰临合铁路基本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二级公路覆盖70%以上的乡镇,永靖、康乐、和政、广河等县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内畅外联、便捷发达的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全面构建。

  ——建设乡村振兴的希望临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进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改善,乡风文明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全州有500个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省级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标准。五大振兴的要素基本完备、体系基本构建、成效基本显现,广大乡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热土、宜居宜业的家园。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临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美与人文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临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位数增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年提高,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住有宜居、弱有所扶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建设文明进步的和谐临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更加高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陇南

  号角嘹亮 奋进陇南逐梦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承载陇南全市人民殷切期望、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与会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30日闭幕。

  过去5年,陇南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来,陇南突出“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准导航和坚强保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大力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探索出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机制。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顺利完成了县乡村换届。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年来,陇南聚焦“国之大者”,打硬仗、破难题,交出了不负历史使命的时代答卷。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0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个县区全部摘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有效突破。抗洪抢险保卫战取得宝贵经验。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年来,陇南围绕全面小康,打基础、稳增长、惠民生,各项事业实现长足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全省前三,深化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陇南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养蜂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传统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出了农产品电商“陇南模式”,全域旅游加快推进,官鹅沟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4A级景区达到14家。

  硬件基础不断夯实,成县机场建成通航,开通8条航线通达北上广等11座重点城市,提前6年达到2025年的设计吞吐量,兰渝铁路建成并开通动车组,两徽高速、渭武高速建成通车,武九高速、景礼高速、康略高速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73公里,位居全省第三,乡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所有建制村通了硬化路,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更加有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拆危治乱”取得显著成效,实施电力专项工程,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加快通信网络建设,4G网络实现全覆盖。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高考普通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翻一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医院,覆盖全面、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妇女、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科技、体育、史志、档案、文艺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未来5年,陇南打算怎么干?

  围绕战略定位,全市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是: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环境大幅改善,天蓝水碧、山青地净成为常态,陇上江南成色更足。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价值充分显现。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数字产业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力争达到600亿元以上,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把陇南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造文旅康养胜地。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广泛传承弘扬,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建成一批高品质的康养基地,开发一批高热度的旅游线路,实现与周边大旅游景区互联互通,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打造交通物流要地。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覆盖城乡、公路铁路机场配套、陆运航运水运协同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交通区位优势全面凸显。“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建成,万物皆运的广度、达村进户的深度、朝发夕至的速度大幅提升,把陇南建设成为甘陕川接合部新的交通物流枢纽。

  ——打造投资创业洼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备,高效便捷、包容共赢的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向南开放扎实推进,东西协作持续深化,区域合作更加密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效,把陇南建设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创业创新热土。

  ——打造美好生活福地。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发展逐步融合,民生短板有效弥补,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理呈现新气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陇南建设成为幸福生活乐园。

  甘南

  踔厉奋发 擘画甘南发展新蓝图

  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11月27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过去5年,甘南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栉风沐雨,步履铿锵;五年砥砺奋进,硕果累累。

  ——五年来,甘南大胆探索创新,干成了一系列谋全局、破困局的要事。坚持以环境革命小切口推动经济社会大变革,积极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改变了千百年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状态,革除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实现了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坚持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引领农牧村大发展,累计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被国务院列为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案例向全国宣传推广。坚持以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促进多元富民产业大转型。今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年来,甘南坚持抓主抓重,推动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紧抓第一责任不放松。探索创新“基层党建+文明村社+和谐寺庙+十户联防”社会治理模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扭住第一要务不动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加快转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近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1亿元,引洮济合、王夏高速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卓合高速、兰合铁路、西成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新改建农牧村公路5576公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安多牧场”等11个品牌入选“甘味”目录,甘南获得“中国牦牛乳都”称号。聚焦第一使命不懈怠。启动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打赢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天蓝、水碧、草绿、土净已成为甘南大地的生动写照。

  ——五年来,甘南自觉践行宗旨,办好了一系列惠民生、聚人心的实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州提前一年整体脱贫。在全国脱贫攻坚普查中,3.97万贫困户对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成果满意度为100%。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兴办民生实事93件。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592元、10042元,年均分别增长6.8%和9.4%。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升学率分别提高12.13%、6.27%、12.32%,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达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2万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5.4万套。

  ——五年来,甘南勇于担当作为,攻克了一系列坚中坚、硬中硬的难题。面对部分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难题,一户一策、一生一案、因人施教全力保学,在较短时间内消除了制约教育扶贫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使用三科统编教材。面对草原退化、牲畜核减影响群众增收的实际困难,以草定畜、精准到户,半年内核减超载牲畜196万羊单位,达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预期效果。

  ——五年来,甘南始终砥砺前行,迎来了一系列增信心、鼓干劲的喜事。成功举办“一会一节”,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九色甘南”之美,被文旅部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甘南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胜地”,并荣获“2019年亚洲旅游红珊瑚奖”。甘南村庄清洁行动、乡村治理和党建扶贫“舟曲模式”在全省全国推广,卓尼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迭部、卓尼、玛曲三县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县”,合作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未来5年,甘南打算怎么干?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努力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全域有旗帜、全域有法治、全域有治理、全域有绿色、全域有业态、全域有风情、全域有格局、全域有文化、全域有振兴、全域有使命“十有家园”,为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而奋斗……

  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三新一高一促”导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把甘南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高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

  嘉峪关

  攻坚克难 建设西部明星城

  中国共产党嘉峪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凝聚奋进磅礴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12月6日至8日,承载着希望与梦想,汇聚着30万雄关儿女热切期盼的中国共产党嘉峪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过去5年,嘉峪关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影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着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嘉峪关落地生根。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治理能力得到加强;狠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城市软实力显著提高;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始终坚持为民宗旨,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建设幸福美好嘉峪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5年,嘉峪关打算怎么干?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靠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高,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

  ——社会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城市文化内涵与市民文明素质同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机制不断优化、治理能力持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节能降耗取得实质进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全域城市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底色更加厚重、特色更加凸显。

  ——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7%以上,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推进共同富裕走在全省前列。

  庆阳

  奋进争先 绘就庆阳发展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庆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砥砺奋进担使命,凝心聚力开新局。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12月8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庆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和重要成就,提出未来五年的基本思想、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擘画了庆阳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过去5年,庆阳取得了哪些成就?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8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6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历史性任务,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坚持抓产业、促转型、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今年预计达到850亿元,较2015年增长34.7%,总量位居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和贡献率稳步上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实现突破

  银西高铁、甜永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较“十二五”末增加252公里,实现县乡村等级公路和硬化路全覆盖。机场航线通达1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

  以运动绿地、海绵道路、海绵广场、海绵小区、海绵机关、雨水调蓄湖为代表的城市生态涵养系统基本形成,为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了可行路径。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5.6%,境内河流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土壤环境持续改善。

  扎实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6.1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20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减少6900万吨,山川秀美的新庆阳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新一轮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依托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贸易平台,打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通道,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扩大。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和8.5%,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3%和37%,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近4万人。城乡办学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北师大庆阳附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零失学辍学。

  民主政治有序推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党内民主更加广泛,协商民主得到加强,各领域统战工作创新推进,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

  党的建设更加有力

  加强思想建设和警示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依法依纪处理“塌方式”腐败涉案干部,集中整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突出问题,推进政治巡察全覆盖,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政治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未来5年,庆阳打算怎么干?

  区域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建成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消费中心和医疗中心,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板块新支点、促进陕甘宁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带。

  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总量突破1200亿元,力争达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实现转型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大环境和人居小环境更加优美,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均衡,弱势群体的扶助更加有力,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乡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取得优异成绩,平安庆阳建设全面深化,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天水

  脚踏实地 天水稳步开启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回答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12月9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天水市各行各业的党代表,肩负着全市共产党员的重托和全市人民的期望,共同回顾过去五年取得的喜人成绩,描绘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过去5年,天水取得了哪些成就?

  过去五年,是坚定前行的五年;过去五年,是硕果累累的五年。

  五年来,天水市念兹在兹战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均达到100%。两区五县全部摘帽,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2.0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年来,天水市多措并举促转型,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华天电子、东旭光电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岷山、海林、星火等企业“出城入园”,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等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4%,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五年来,天水市聚智聚力优生态,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36.7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68和25.39个百分点。

  五年来,天水市心系百姓办实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领域财政投入保持在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和9.3%,新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1万个,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达到5.98张,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未来5年,天水打算怎么干?

  展望未来,天水市发展蓝图已徐徐铺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城乡发展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管理运营更加精细规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稳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安全稳定局面更加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

  今后五年,是天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服务国家战略、加快自身发展的难得机遇期,迎来了融入全国全省大局、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窗口期,迎来了释放政策红利、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黄金期,迎来了创造美好生活、满足人民需求的负重赶超期。

  天水市提出“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发展思路。其中,“建强副中心”,就是要发挥文化厚重、交通便捷、人口聚集、生态良好的优势,着力打造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医疗教育中心,增强对陇东南地区的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走出新路子”,就是要立足老工业基地发展基础,突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集聚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畅通,走出工业兴、农业优、文旅强、商贸活、生态美的新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发展的产业带、增长极。

  谋定而后动。围绕以上努力方向,天水市将加快工业强市进程,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和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全力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重塑工业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放大文旅综合效应,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着力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陇东南现代服务业新高地,激发第三产业新活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共建共享新格局。

  兰州

  团结奋进 新时代重振兰州辉煌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勇担当。12月10日至12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兰州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410名党代表,肩负着全市24.4万余名党员的信任和重托,承载着436万兰州人民的愿望和期盼,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忠实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共绘兰州美好发展蓝图。

  过去5年,兰州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激励感召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兰州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校准为民初心使命

  政治生态深度修复

  五年来,兰州市始终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坚决修复严重受损的政治生态,全面起底和整改十八大以来全市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系统总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成效。坚持把整改中央和省级各类巡视督察检查反馈问题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考验,动真碰硬推进生态环境、宗教工作、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反馈问题整改落地见效。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实施年轻干部“五个一百”培养提升计划,全市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开展“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持续为基层减负,“四风”弊端得到有效治理。

  坚定推进重振兰州辉煌

  经济发展稳健向好

  五年来,兰州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制定支持重振兰州制造配套政策,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选择重点企业推广产业链链主制度,引进和建成一批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重大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6%。

  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产业向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型,高原夏菜“东去西进南下”远销国内20多个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甘味”农产品。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不断优化完善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开放平台功能,“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兰州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聚心聚力创建文明城市

  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五年来,兰州市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全市人民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在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十大创建行动”,涌现出以全国劳动模范何琪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刘兰香等为代表的一批模范人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日益深入人心。

  统筹推动“精致兰州”建设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来,兰州市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城市“双修”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扎实推进78个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改造老旧小区486个,修建城市主干路107条,打通疏解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19万个,南绕城高速、S103盐什公路、宝兰客专、兰渝铁路等一批公路、铁路干线建成通车,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成运营,2号线一期工程进入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系统落实“先发力、带好头”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年来,兰州市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实施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立重大储备项目库,建成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河洪道生态治理、城市生态水系和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美化亮化,实现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全线贯通,打造“夜游黄河”旅游品牌,“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城市最靓丽新名片。

  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五年来,兰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研究出台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21”方案,精准推进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等“七个一批”脱贫举措,确保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聚焦提升脱贫质量,实行挂牌督战,先后开展“3+3”筛查冲刺清零行动、“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上下联动补齐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突出短板,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70多亿元。

  未来5年,兰州打算怎么干?

  紧紧盯住“碳中和、补短板”新兴技术

  建设创新示范城市

  今后五年,必须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历史机遇,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建设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支撑全域生态修复,驱动重振兰州制造。

  ●坚定推进“兰白两区”创新发展

  ●持续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全面构建绿色制造创新体系

  ●突出培育“单项冠军”创新集群

  ●系统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

  全面推进“全市域、深融合”协同振兴

  融入协调发展格局

  今后五年,我市坚定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体系化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构建更加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修编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支持兰州新区协同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

  ●坚持开放合作加快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

  ●立足提升服务功能统筹建设精致兰州生活圈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全域建设城乡融合示范镇

  持续贯彻“先发力、带好头”重要嘱托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今后五年,兰州市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重要嘱托作为兰州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坚持绿色转型主攻方向,依托绿色制造创新体系,着力构建兰州制造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发展精致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全面发展知识城市服务产业

  ●持续建设生态旅游“黄河福道”

  充分发挥“枢纽型、西向度”地理优势

  打造开放战略支点

  今后五年,兰州市充分发挥“联络四域、襟带万里”优势,全面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系统打造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系统重塑综合交通枢纽比较优势

  ●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协同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

  ●精准建设营商环境实践样本城市

  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

  促进共享兰州辉煌

  今后五年,兰州市在高水平开放中促进自主创新,带动“充分”;在全市域协调中夯实绿色基础,推动“平衡”,切实保障重振兰州辉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促进人人共享发展环境

  ●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深入实施健康兰州行动

  ●构建共同富裕精神家园

  ●探索创新基层共治机制

  ●织密社会保障兜底网络

  回首过往奋斗路,满眼皆是好风景

  眺望前方奋进路,宏图绘就尽扬帆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将紧握奋斗之桨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埋头苦干、锐意进取

  为谱写新时代甘肃发展新篇章

  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尹弘主持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工作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尹弘主持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工作
  • “首届鲁企走进协作地·甘肃行”参会企业家赴临夏州实地考察觅商机 “首届鲁企走进协作地·甘肃行”参会企业家赴临夏州实地考察觅商机
  • 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省级工作对接会在兰召开 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省级工作对接会在兰召开
  • 任振鹤在庆阳调研时强调 用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以新发展书写新答卷 真抓实干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任振鹤在庆阳调研时强调 用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以新发展书写新答卷 真抓实干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 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交流座谈会在兰举办 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交流座谈会在兰举办
  • 2022“新年新衣”启程 “益”路相伴暖童心 2022“新年新衣”启程 “益”路相伴暖童心
  • “十四五”庆阳将打造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 加快产业升级发展 “十四五”庆阳将打造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 加快产业升级发展
  • 手绘丨听,这首“鲁”力同“甘”的“山海协奏曲” 手绘丨听,这首“鲁”力同“甘”的“山海协奏曲”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何伟在有关会议上强调 抢抓机遇 真抓实
2   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疫情防控提醒 与已
3   纪念刘冰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召开 王
4   甘肃省统一战线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专
5   过去5年!未来5年!
6   全省大学生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7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尹弘
8   “首届鲁企走进协作地·甘肃行”参会企
9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开展“大走访”“回
10   尹弘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我
11   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12   任振鹤在庆阳调研时强调 用新思想指引
13   全省统一战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
14   【短视频】鲁企“寻宝”陇原 40亿元项
15   义诊进乡村 服务暖人心——兰州两家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