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蜀派古琴传承人俞秦琴:志在流水 坚守本心
嵇康在《琴赋》中曾言:“处独穷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士人在幽深清寂的竹林中抚琴一首,琴音清亮绵远,余音悠扬,在岁月间一萦绕便是千年。本次西北角四川线之行,我们于蜀派古琴传习所中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派古琴传承人俞秦琴,通过一曲《流水》,感受蜀派古琴的清雅风韵。
俞琴秦 孟媛/摄
“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
蜀派古琴又称川派古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蜀派古琴的地域特点浓郁,树一派之风格,影响中外。唐初著名琴家赵耶利说:“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这概括了蜀琴琴风的鲜明个性特征。
俞秦琴是已故蜀派古琴泰斗俞伯荪先生的女儿,受父亲的影响,俞秦琴从小就接受古琴文化的熏陶。然而,最开始她不喜欢练琴,甚至对弹琴有些抵触。那时学琴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每天都得站着练琴,弹不好的话还会挨罚。小时候的她有很多兴趣爱好,喜欢游泳,也会学习书法、绘画等课程。她最后选择了古琴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并非高调的使命使然,只是觉得,自己就应该将古琴弹好。
高中毕业后,俞秦琴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学习古琴专业,之后又辗转北京上海等地拜师学琴,不断精进自己的古琴技艺。在俞秦琴看来,学习古琴重在挖掘传统,而不在于创作,她认为,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承,都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曲目的深入挖掘上,深入学习了解之后才能谈创作。深入挖掘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蜀派古琴在其发源地成都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成都本地有许多琴人和琴社。在教学以及传承方面,俞秦琴创办的合真琴社是独一无二的。合真琴社收徒重视师徒之缘,注重学生的三观和学习态度。“古琴传承本身,是一个艺术的攀爬,不是简单的、几个月可以学会的东西,商业化的观点对传承有害无益。传承本身不是炫耀,而是一种责任。”学习古琴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过程,无论是学习者还是传承者,都应摒弃浮躁,进行积极良好的心灵互动。
古人云:“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既是弹琴,也是修德。这也是俞秦琴对于琴道的坚守和追求。
俞琴秦在弹奏古琴 孟媛/摄
“传承不易,坚守本心”
俞琴秦告诉我们,当下古琴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学习古琴成本很高,这往往令初学者生畏。在非遗文化的传承方面,国家和政府会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这些支持终究有限,琴社的发展仍面临着资金来源困境,多数时候是琴社自身筹款举办活动,普及古琴文化。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政府对古琴文化的传承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然后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政府做好服务,其余的更多依靠传承人自身的努力。
除此之外,当下古琴文化传承还面临一个棘手问题:是否商业化以及如何应对商业化。当前的商业化注重外在形式而轻视琴曲的内涵,这无益于古琴的长久传承。但是,非商业化情况下资金来源的匮乏同样是难题。如何做好商业与文化间的平衡,仍是古琴传承需要努力的方向。
俞秦琴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热爱弹琴的普通人,不愿被卷入世事的纷扰中,只愿心无旁骛地弹琴、教学,坚守本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蜀派古琴的传承有价值地延续下去。
俞琴秦与学生魏增光、林林交流琴曲《流水》 孟媛/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无论是挖掘精髓还是传承授徒,都是一项孤独的事业。“我不想把自己说得多么伟大,只是觉得,走到这一步了,就必须走下去。”“做一件事,就尽可能地把它做好。”俞秦琴这样说。教学是教可教之人,把古琴传承给值得传承的人,也是对古琴本身的负责。俞秦琴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她的两个学生黄梅和赵晓霞,现在都在高校任教,她们也在授徒授业。能看到古琴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她很欣慰。
魏增光和林林都是俞秦琴的学生,二人都因热爱而选择了古琴。魏增光喜欢古琴,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每个月从昆明往返成都向老师求教精进。“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正常的学习态度不是能否出师,而是有没有能力去不断提高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乐在其中。什么时候出师,我也不知道,只要老师肯教我,我就一直学下去。”当聊到对于学琴的看法时,魏增光这样说。魏增光目前除了每个月来成都学琴之外,也会在昆明教学生弹琴,让更多人去接触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俞秦琴老师的影子,也感受到几代非遗传承人的殷殷热忱。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古琴的传承和发展也迎来更好的环境和契机。对于俞秦琴而言,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多举办一些专业演出,乘着时代的东风,让更多人去了解古琴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琴走向大众,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在俞秦琴和她的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本心和坚守。我们也坚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蜀派古琴“若激浪奔雷”般俊快的琴音会越来越响亮地回响在中华大地上。
俞秦琴与徒弟魏增光和小组成员合影 林林/摄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何奕博、孟媛、闫晗、刘家麒;指导教师李娟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1-09-22【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乡村教师顾世银:从山里来,到山里去
- 2021-09-22【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农民诗人黄治文:在北山,给苍凉以名分
- 2021-09-18【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探访榆中夏官营古城
- 2021-09-18【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杏坛之下 皮影春秋——记“皮影教师”张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