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景东田:用科技为民造福
通讯员 张凯丽
30多年始终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深入基层,扎根大地,以深情和初心,走向贫困群体,由国内到国外,由技援非洲到驻村帮扶,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扶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生命和汗水诠释着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平凉市农技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景东田,我市农技推广战线上的排头兵。
景东田,这位出身农村的农民子弟,生于上世纪60年代,正是家国困苦时期,小时候深知挨饿受冻的难受滋味,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面貌,把乡亲们带上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路子。
1984年他如愿以偿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市农技推广站工作,小麦、玉米、洋芋等农作物,都是他的实验品。他做的第一个成功项目,就是针对1992年严重旱情,努力寻求抗旱措施,成功引进并推广了“玉米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解决了当地干旱不能下种问题,许多兄弟省市同行前来参观学习我市主动抗旱经验。
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问题,先后参与引进并试验示范了地膜覆盖穴播、膜侧沟播、全膜覆土穴播等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并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应用等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旱地土壤缺水、土地产出低、产量不稳定、投入效益差等突出问题,成为我市旱作农业核心和创新技术,使我市小麦普遍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连年获得丰收,为解决全市人民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3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展对尼日利亚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农业部在全国选拔农业专家,景东田成功入选,开始了第一次为期三年的援助非洲人生历程。初到尼日利亚,他将驻地的一片荒地,改造成中国农业技术实验基地,种植中国蔬菜与尼国蔬菜进行对比做试验,从而选择出了可供在尼国推广应用的蔬菜品种和种子,让国内适用的农业技术在尼国尽早生根开花,尽力帮助尼国人民改变贫困面貌。之后他在那里成功示范种植了中国谷子、向日葵、杂交玉米和我市农科院培育的“平杂8号”杂交高粱品种,表现出生长发育正常,穗大粒多,产量明显优于尼地方品种,获得丰收,引起了当地官员和农民群众的极大兴趣,参观者络绎不绝,也吸引了当地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时隔五年,2011年10月他又一次奉祖国召唤,成为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援助组的一员,踏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土地,开始执行为期一年的农业职教援助任务。抵达埃塞俄比亚,他被分配在阿拉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依据教学安排,他主要完成了植物系二年级5个班300多名学生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教学和实习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传授中国先进农业技术。 他把在中国成熟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传授运用给被誉为“非洲屋脊”、气候较为凉爽的埃塞俄比亚青年学生,比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倍多。
通过参加中尼、中埃两国间农业技术援助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他为受援国培养了大批农业官员、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展示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树立了中国农业科技人员的良好形象,代表平凉,代表中国现代农业,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增进中非友谊,为人类减贫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尼、埃两国联邦农业部的表彰奖励。
2017年8月景东田又一次主动请缨,深入深度贫困地区担任庄浪县赵墩乡梨湾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开展驻村科技帮扶一驻就是四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各项重大举措,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经常入户进田给贫困户送技术、讲政策、问需求、解疑惑,抢农时忙农事,开展“全天候”科技服务,努力为贫困户培植增收产业,倾情科技帮扶行动,加强产业脱贫,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2003年,景东田获“平凉市首批‘222’创新人才”称号,2012年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第六批平凉市优秀人才”称号,2018年获“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干部”荣誉称号,2021年分别获“全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全省个人记大功”荣誉称号。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及省、市重点农技推广项目22项,其中获国家部委、省、地(市)厅科技成果奖励18项,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付出了辛勤汗水,做出了突出成绩,树立了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合格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相关新闻
- 2021-09-18【小康圆梦·看甘肃】宕昌木耳乡:致富花开增色 产业振兴添景
- 2021-09-17【小康圆梦·看甘肃】漳县:小小食用菌 致富大产业
- 2021-09-17【小康圆梦·看甘肃】瓜州:小康之路托起农民“致富梦”
- 2021-09-17武都蒲池乡:传承老手艺 “剪”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