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葡农”培育葡萄界“爱马仕”:农活更需创新
9月中旬,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一葡萄园内绿意盎然。 孟小煜 摄
中新网兰州9月17日电 (宗瑛)9月中旬,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一葡萄园内绿意盎然,一串串如黑玛瑙般的葡萄掩映在藤叶之间,饱满圆润,令人馋涎欲滴。游客们提着篮子,穿梭在葡萄架下,仔细挑选自己心仪的葡萄,享受惬意的闲暇时光。
在现代化葡萄设施大棚底下,一串串“阳光玫瑰”葡萄即将成熟上市。游客王女士说,在朋友圈看到带有玫瑰味儿的“阳光玫瑰”,号称葡萄界的“爱马仕”,刚试吃清脆甘甜,很不错。
该葡萄园负责人朱发学说,近10年来,自己从葡萄种植的门外汉,逐渐成为了葡萄种植专家,“农活更需创新”。
从“提篮小卖”到形式众多
2013年春天,该葡萄园负责人朱发学种下第一株“巨峰”藤苗。8年后,他种的葡萄华丽转身,品种从一个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个、生产从各家各户单干到现在的合作联社、销售从“提篮小卖”到现在形式众多。
朱发学最早是做蛋糕生意的,因为心中有梦想,想做点事业,就从食品产业转型到农业产业。他先后到过安徽、江西、山东等地,从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里学习研究南方新品种、先进种植理念,并不断在自己的葡萄圈摸索创新。
图为朱发学引进培育的“阳光玫瑰”葡萄。 孟小煜 摄
经过两年的经营发展,他的葡萄园逐步有了规模,从当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517亩。收入虽不算特别丰厚但也相对富足。最难熬就是2015年,因为选择品种不好,导致整个园子里的葡萄口味不佳,销路不畅,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棵棵果树要卷土重来、重新栽植,朱发学心痛不已。
但他决心不仅要把葡萄园重新建起来,还要建得比以前更好。朱发学积极解决技术难题、更换老旧复合肥为科学的配方肥,同时在前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把传统的露天葡萄架换成有遮阳网、避雨棚的铺膜高架钢棚,加强葡萄园抗强风、抗冰雹的能力。“当时甘肃农商银行帮助我渡过了难关。”朱发学说。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朱发学也成为了当地葡萄专业户。2018年,他的葡萄园终于迎来转机,除了满足平凉当地本地六县一区的采摘,还远销周边银川、西安等地,精准打造的多口味品种加上优质的品质,如今,他种的葡萄已闻名周边并走向全国。
种植更需要创新
2018年8月初,朱发学种的“阳光玫瑰”火爆了朋友圈,这个葡萄界“爱马仕”最高时卖出“60元一斤的天价”,平均一粒7毛钱。“我们老品种巨峰只能卖几元一斤。”种植户杨柳香说,“阳光玫瑰”卖出如此高的价格,主要得益于品种新、口感好。而这也是朱发学近10年来不断引进新品种、尝试新技术的一个缩影。
2020年,该葡萄园面积已发展到500多亩,每亩毛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朱发学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他的大棚引进培育并优化创新阳光玫瑰,夏黑,摩尔多瓦,红提,妮娜女皇等10多个名优新葡萄品种,吸引了白水镇周边农民规模种植。
图为游客在葡萄园采摘。 孟小煜 摄
看到许多村民都因为种植葡萄发家致富,张金柱也于2016年种植2亩葡萄,“种植技术在新新农合作社工作人员讲解下,修枝、施肥很快就学会了。”2018年,朱九林加入了平凉市崆峒区新新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束了葡萄“杂乱无序”的种植方式。
该合作社以本地种植户为主要对象,并逐步向周边县市乡镇延伸,目前共发展葡萄种植户10多户。朱九林说,社员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统一用药、统一用肥、协同销售,“既省心,又省事,还丰收。”
更让朱九林开心的是,2019年8月,白水镇成立了新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和平凉市崆峒区发学家庭农场,不仅“联通”全镇原有的4家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让27家种植户同打“一把伞”。
多渠道售货 销路不用愁
收货、分拣、过秤、装盒……一大早,新新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百亩葡萄园的村民就忙开了,1万斤的葡萄要发货银川果商。朱发学说,受连续阴天下雨的影响,今年葡萄大量上市较往年晚了10多天,但形式多样的销售方式让总产量达1万斤的葡萄不用愁。
“你好,这里是满园香家庭农场。我们的葡萄品种主要有玫瑰王子、巨峰、红巴拉多等,口感细腻、甜美”……每天下午约3点钟,朱发学直播带货。“我们农场还涵盖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休闲农业观光、葡萄酒主题文化旅游、葡萄酒主题餐饮等内容,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葡萄是崆峒区白水镇农业发展的一个特色产业,伴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葡萄园周边农家乐、农事体验等项目,力争将园区打,造成吃、住、游、采摘、科普等多元融合的休闲农业体。”朱发学介绍说。(完)
相关新闻
- 2021-09-18临夏市:优质资源请进来 教育优先筑未来
- 2021-09-16网络侵权举报工作片区座谈会在甘肃省临夏州召开
- 2021-09-15临夏州和政县滨河东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成功签约
- 2021-09-15济临两地工信系统东西产业协作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