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内外兼修走好乡村振兴路
乡村振兴,既要外在兴,更要内涵美。山丹县坚持“内外兼修”,以产业塑骨,开拓乡村发展新格局;以生态塑形,展现乡村宜居新气象;以文化塑魂,培育乡村文明新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产业塑骨,开拓乡村发展新格局
初秋时节,山丹县13万亩马铃薯陆续成熟,进入收获期。在位奇镇二十里堡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马铃薯收割机来回穿梭在田垄上,所到之处,留下一行行黄澄澄的马铃薯,格外引人注目,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分拣、装袋,眼角眉梢间都是丰收的喜悦表情。
马铃薯种植只是山丹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丹县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承包给种植大户,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保障了农户稳定收入。同时该县立足沿山冷凉和干旱地域特点,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工作思路,围绕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扩大种植耐旱、节水、易于机械化生产的大宗农作物,兴建山丹县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建成戈壁农业生产基地1.2万亩;培育陈户镇寺沟村高原夏菜、大马营镇花寨村食用菌、老军乡孙庄村中药材等产业示范基地15个,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6.16万亩,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1.94万亩。
生态塑形,展现乡村宜居新气象
走进山丹县东乐镇生态宜居村庄,徽派风格的小院整齐排列,青瓦白墙与远山青黛、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以前我们两口子就住在店铺里,环境嘈杂拥挤,上个厕所还要去外面的公厕,很不方便,现在搬到生态宜居公租房里,房间宽敞明亮,上下水也很方便,住着挺舒心的。”对于东乐镇城东村村民郭燕来说,住进生态宜居公租房彻底结束了他们夫妻常年挤在不足10平米日用品店的日子,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和郭燕一样,东乐镇五墩村三社村民姚正国一家也搬到了生态宜居点,成为了新村的一员,宽敞明亮的村居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姚正国非常满意。“新房子的设施很齐全,有做饭的厨房还有吃饭的餐厅,比以前的老房子环境好很多,最开心的还是出门就是幼儿园,接送娃娃真是太方便了。”
城西村包村领导章晓东介绍,生态宜居点项目以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建设为定位,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方向,以社区化综合服务为导向,推动全镇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集镇中心进行聚集,着力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文化塑魂,培育乡村文明新动能
妆点”好了乡村的“门面”,同样也要管好乡村的“里子”。山丹县在做好村容村貌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
走进清泉镇双桥村,街头巷尾恬静祥和,百姓生活有滋有味,宣传栏上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村规民约格外令人注目。“双桥村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村民文明素养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大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活动,有效提高了群众文明素养以及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双桥村党支部书记王丹介绍说。
该县还通过乡乡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村建实践站,让新思想、新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通过建成村史馆,讲述村庄变迁史,展现村庄大事,激励大家比干劲、比荣誉、比贡献;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文明新风典型选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此外,遍布各处的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乡愁馆等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通讯员 石晶 图/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