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味道 | 莫高窟下莫高里
原标题:四季的味道 | 莫高窟下莫高里
新华网兰州8月20日电(郑琬)敦煌三危山下有一个村落,叫莫高里,人们喜欢把它称作工匠村。雕塑艺术家杜永卫创建工匠村的初期设想,是希望有一个可以让工匠们切磋手艺,传承技艺的地方。“坊间隐巧手传承千年敦煌绝技,院内留名师延续一种莫高精神”是杜永卫对莫高里工匠村的诠释。如今他们用手艺复活了这个古老的地名,也吸引了一批批热爱敦煌艺术的游客,致力于敦煌文化传播的学子相聚于此。恋恋敦煌,千年延绵。
嘉宾:杜永卫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新华网:和莫高窟缘起于什么时候?
杜永卫:我17岁进入敦煌研究院,当时作为学徒,在莫高窟临摹壁画、雕塑。后来,在敦煌彩塑这一行一干就是40多年。小时候就听说过莫高窟,有一次在邻居家的缝纫机上看到了一个飞天,后来才知道那是飞天牌缝纫机,那时候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就觉得这个人怎么没有翅膀就飞起来了,还拖着一条飘带,旁边写着敦煌两个字。去敦煌看看,成为了我当时的梦想。高考刚结束,敦煌研究院就来招生,我就报名参加了考试、面试,直到被录取。我们抵达莫高窟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洞窟,只要开着的洞窟我都进去,去寻找我小时候看到的飞天。结果看到的远不止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个飞天,我被震撼了。我就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好像一下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感觉仿佛古人就在我身边一样。
新华网:什么原因使你离开了莫高窟?
杜永卫:从敦煌研究院离开,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抉择。因为那年我中标了一个很大的建筑,建筑上要展示三百多个飞天。这触动了我很早以前的一种想法,我可不可以按照当下的审美,创作点飞天的形象?这时候就面临着一方面要放弃我23年热爱的、学习的敦煌,产生了深厚感情的敦煌,另一方面就是放弃我创新的念头。这是非常痛苦的抉择,最后我就辞掉了工作。实际上我没有离开敦煌,也没有离开莫高窟,无论在山上洞窟里还是山下工匠村,我都做着一样的事。
新华网:为什么创建莫高里工匠村?
杜永卫:这些年来在临摹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如何能有一个基地作为敦煌彩塑艺术的传承的园地,聚集一些能工巧匠,把千百年来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一寻觅就是将近二十年。创建了工匠村之后,因为生活条件、地理条件所限,我们给予工匠们的待遇,还有工匠们对个人前途问题的思考,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来了就又走了。但也留下了一些特别热爱敦煌艺术,致力于为敦煌艺术奉献的一些年轻人。这些年,通过我们承担的一些修复和重建工作,他们的手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因为有了工匠村,有了工匠精神,也就有了我们手艺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新华网: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退休?
杜永卫:我建成工匠村的时候已经58岁了,当时几乎都要打退堂鼓了。我就告诉自己,再最后拼一次。事实证明,在你认为已经没办法坚持的时候,再咬牙坚持一下,眼前会豁然开朗,这可能就是奋斗的规律。在我前面还有很多鼓励我的人,比如何鄂老师,她80岁了还在不懈地做雕塑,还在追求,还在创新。我比她小一辈,所以退休还很早,60岁是我刚刚起步的开始。
相关新闻
- 2021-08-21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探索”的调查与启示
- 2021-08-21扛起生态环境保护司法责任 | 甘肃法院全面提升环境资源审判效能
- 2021-08-21李应川:花甲老人光荣入党 跟着太阳走不会冷
- 2021-08-21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祁连山“底色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