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张维林:漫漫奋进路 殷殷故乡情

21-07-28 08:4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张维林 漫漫奋进路 殷殷故乡情

张维林推销“大漠行”甘谷麻鞋。 受访者供图

  “天水就业400云平台”的启用,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张维林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 受访者供图

甘谷县六峰镇腾达就业帮扶车间工人正在赶制订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25年前,刚来昆山,是为生活;25年后,再到昆山,是为责任。”这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维林今年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一段话。

  这些年,张维林的人生轨迹并不复杂:离开家乡甘谷前往江苏打工、创业——返回家乡带动当地劳务输转——创办扶贫车间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这看似简单的人生轨迹背后,却饱含着他永不言弃艰苦奋斗的信念,胸怀梦想造福乡梓的深厚情怀。

  他是当地有名的“劳务红娘”,率先在全省创办扶贫车间。他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张维林是乡亲们心目中那个敢想敢干,多年来一直努力帮助和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甘谷娃”。

  1 从打工者到“劳务红娘” 累计输送务工者十二万人次

  张维林的家在甘谷县谢家湾乡张沟村,家里住的是窑洞,窗口用塑料纸糊住,风一吹哗啦哗啦响……这种声响伴随了张维林的整个童年,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多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赚钱改善家里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1992年,17岁的张维林只身坐火车离开甘谷,自此踏上了异乡打工的艰辛路。

  走出火车站,面对苏州这座陌生的城市,他的脑海一片空白,不知何去何从。初到苏州的一个多月,张维林晚上睡在火车站候车室,白天出去一边捡瓶子卖钱,一边找工作。

  他曾在苏州的建筑工地打工,在码头工地扛过水泥,也曾在昆山贩卖蔬菜……

  “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干完活就睡在码头上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夏天时常被蚊子咬得满腿都是包,身上、头上全都是水泥白灰……”张维林感叹,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胸怀改变命运的梦想,即使打工的日子再苦再累,张维林也从未想过放弃。

  一年后,张维林找到了一份服装厂装卸工的工作。从搬运工到班长、车间主管、厂长,再到企业高管,6年间张维林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辛苦却踏实。

  2000年,张维林在苏州的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这期间,他在苏州结婚成家并有了儿子,一家三口在苏州过得安稳而踏实。

  2005年初的一个傍晚,张维林在外面散步时听见一阵争吵和哭喊声,那声音中夹杂着天水口音。张维林上前了解到,原来是一名天水老乡交了600元中介费,但没有找到工作,想要回中介费,却被人打了……

  “那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的脑海中不时出现那一幕。那时候,我萌发了回家乡组织劳务输转的念头。”

  回到家,张维林动员妻子宫云云一起回甘肃老家。妻子坚决反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流眼泪。张维林铁了心要回甘谷搞劳务输转。第二天,他开始找中介卖房子筹措资金,并办理辞职手续。

  “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人!”“你在苏州年薪近20万元,跑回去黄土高原干什么?”……

  张维林不顾老板和朋友的挽留,一门心思要回老家。10天后,张维林带着妻儿回到了甘谷县城,一家三口租住在城边30平方米的房屋内。

  从那时起,他全身心投入到劳务输转上,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走村串户上门宣传务工、招工。

  “刚开始质疑声不少,有人认为我是骗子在搞传销,也有人觉得我在苏州混不下去又回来了。在周家川村,我被4个村民推搡着赶出村子,前往白家山的路上,我摔倒在雪地里,饥寒交迫,特别心酸。”

  经过张维林不懈的努力,2005年7月底,包括他亲姐姐在内的7位老乡前往苏州务工。即便是亲姐姐在其中,依然有人怀疑张维林的动机,甚至有村民认为张维林“骗婚”。

  张维林从没想到,这条路会走得如此艰辛。他想放弃,打算过完春节回苏州。

  春节前夕,一位老人辗转找到张维林,前来表达谢意。原来,老人的儿子经过张维林的介绍,去苏州打工。不久前给父母寄来打工挣的2000元钱。

  老人将一把蕨菜和几个鸡蛋塞到张维林手中,用粗糙的双手紧紧攥着张维林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感谢张维林为孩子提供了外出务工的机会。

  那一刻,张维林觉得这大半年来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全都值了。张维林打消了回苏州的念头,重新振作继续奔走在招工的路上。

  那年春节过后,首批前往苏州务工的7位村民,竟带出去了100多人。

  坚持做劳务输转!张维林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2008年,张维林在甘谷火车站附近租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办了职业中介所。通过张维林介绍,出去务工的老乡多了起来,张维林用真情付出逐渐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随着输转人数不断增加,张维林着手解决外出务工乡亲们缺技能、收入低的问题。

  张维林多方筹资创办了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开创了集招生、培训、输转、维权和引资为一体的劳务输转模式。经过精准的劳务培训,让农民工有了一技之长,受到外地市场青睐。

  2013年正月十六,6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车队从甘谷出发,浩浩荡荡奔赴苏州。加上火车客运,张维林一次性输转农民劳务人员4300多人。

  十余年间,张维林共输送甘谷、清水、武山、成县等地的农民劳务人员12万多人次。

  2014年,张维林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打造了“天水就业400云平台”,建立庞大的务工者个人信息数据库,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精准就业。这个主要面向农村求职者的平台,已经为省内数十万务工人员和全国数千个用工企业提供了精准对接信息。

  2 创办73个扶贫车间 带动3300余人家门口就业

  在做劳务输转的过程中,张维林发现,一些妇女因为要留在家中照顾老人,或是陪伴孩子成长,无法外出打工。

  他开始琢磨,如何发展一个新的产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张维林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动员江浙沪一带的服装企业来甘谷投资办厂。

  2018年,张维林在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村建起了服装加工车间。挨家入户宣传、上门动员,车间招到了27名工人,大部分是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

  企业派人现场培训,工人带薪学习,每个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3个月后实行计件工资。3个月过后,大部分工人留了下来。

  张维林尝试将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2018年5月15日,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异常热闹。6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40多台缝纫机摆放整齐,穿着白色工服的工人们在忙着赶制订单。

  甘肃首个脱贫攻坚扶贫车间在这里挂牌启动。

  在家门口就业,既解决了留守妇女照顾老人孩子的后顾之忧,又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在甘谷,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走进了扶贫车间。

  起初,扶贫车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主要加工生产校服和工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扶贫车间逐渐培养了一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产能稳步上升,扶贫车间的订单多了起来。

  然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扶贫车间的订单大面积缩减。

  张维林开始为扶贫车间寻找新的出路。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达达”牌衬衫,开发了温暖包、工程包、学生包等系列产品,不断升级产品品牌,努力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企业最难的时候,政府部门也及时伸出援手,通过减免税收,发放工人工资补贴、物流补贴等,帮助扶贫车间继续生产经营。

  “我们不能一味靠政府支持,只有参与市场化竞争,让工人掌握更多技能,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才会有更多订单,企业才能存活下去,工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张维林在制衣车间引入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制衣设备的投入使用,让工人掌握更多技能,更高标准参与生产。

  如今,腾达公司已在天水、临夏、白银和陇南等市州的16个县区,建成服装、地毯、坐垫加工等多种类型的扶贫车间73个,带动3300余人就业,实现了从“外出务工找工作”到“企业进村找技工”的华丽转身。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转型为就业帮扶车间,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张维林说。

  今年3月9日,甘谷县六峰镇腾达“扶贫车间”率先转型成为全省首个“就业帮扶车间”。

  在六峰就业帮扶车间,巩家村村民程莉正在制作工作服,干起活来特别麻利的她如今已是熟练工。

  2018年,程莉来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从学习使用缝纫机开始到成为车间的“元老”,制作工作服对她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陪伴孩子成长,这些变化都让程莉感觉欣喜而踏实。

  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让不少妇女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有了稳定收入。

  在张维林看来,工人们不仅是技能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些乡亲“揣着手等”“背着手看”;现在,大家“甩开手干”,信心更强、脑子更活、心气更足,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了。

  从“扶贫车间”到“就业帮扶车间”,张维林努力让这些扎根在小山村的小车间,真正变成了 “小康流水线,扶贫梦工场”。

  3 让“甘味”农产品走出去 踏上助力乡村振兴新征程

  “这两年,本地苹果销路不太好,果农自己缺少销路,有些收购商又故意压低收购价……看到车间工人和乡亲们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心疼啊!”

  张维林又开始琢磨,如何帮助乡亲们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卖个好价钱。

  2020年底,张维林在甘谷县新兴镇姚庄建起了“大漠行·甘味”消费帮扶馆,以“线下”运行的实体店为载体,应用信息化平台,为农户搭建起一条顺畅的产销渠道,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张维林下决心为已脱贫群众无偿提供农畜等产品的代售服务,帮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

  在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跨越之时,张维林又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推广“甘味”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家乡乡村振兴再出一份力。

  在“大漠行·甘味”消费帮扶馆展厅里,有来自省内的羊肉、红枣、蜂蜜、中药材、五谷杂粮等特产;甘谷精品馆展示着麻鞋、苹果、辣椒、罐罐茶、砖雕,甘谷非遗剪纸、草编等。

  “前期我们发放了640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甘肃的苹果、百合、药材、羊肉等产品很受国内消费者喜爱。但是甘肃农产品这么好吃,为什么走不出去?”张维林发现,最大根源就是农户缺乏销售渠道和经验。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他们挑选了96种受欢迎程度高的甘肃特产,进行推广。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他们销售的产品,从种植到收购、仓储和销售,全部可以溯源。

  张维林利用在江浙沪一带的劳务输转关系,以劳务换市场,采取“产地仓储基地+联营批发档+异地集散工厂口+直营店+加盟店”的运营模式,建成了常州3600平方米生鲜集散异地仓。产品从当地仓储基地一站式运到常州仓,可服务周边半径200公里以内的城市直营店、加盟店,可实现最快3小时送达。目前,在江苏已有6个“大漠行·甘味”直营店开业,还有9个直营店也将陆续运营。

  面对生鲜产品销售中如何解决及时销售、保持新鲜等瓶颈问题,张维林想到了一个新点子:他们积极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当地急需的技术工人,作为互惠互利条件,这些企业的食堂采购他们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同时接下企业的工服订单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求职者有工作,果农菜农产品有销路,帮扶车间有订单,务工人员不愁找工作。”

  多种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将更多的甘肃优质农产品以“甘味”之名,更新鲜、更平价地销售出去。让外地消费者食“甘味”、爱“甘味”,也让乡亲们足不出户把“甘味”农特产品卖得掉、卖价好、更赚钱。让更多的客商通过品味“甘味”,了解甘肃,采购甘肃农产品。

  “要帮助乡亲们提高生活品质,幸福指数能够更加高!”如今,张维林的梦想更加远大,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了。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张维林依旧在奋力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武柄权:通过教育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武柄权:通过教育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 甘肃省法院发布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6件典型案例 甘肃省法院发布第四批优化营商环境6件典型案例
  • 2021“甘味”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在兰举办  签约总金额45亿余元 2021“甘味”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在兰举办 签约总金额45亿余元
  • 全省离退休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在兰州举办 全省离退休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在兰州举办
  • 【小康圆梦·看甘肃】金塔:特色发展 解锁乡村振兴“幸福密码” 【小康圆梦·看甘肃】金塔:特色发展 解锁乡村振兴“幸福密码”
  • 【小康圆梦·看甘肃】临泽鸭暖镇:“红果果”铺就致富路 【小康圆梦·看甘肃】临泽鸭暖镇:“红果果”铺就致富路
  • 【小康圆梦·看甘肃】武都:发展花椒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小康圆梦·看甘肃】武都:发展花椒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 甘肃农民画作品展在兰开展 甘肃农民画作品展在兰开展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上半年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8.39
2   寻一处幽林密谷纵情山水逍遥游
3   平凉崇信:陇东山水的“天然盆景”
4   崆峒山 林海浩瀚 避暑天堂
5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
6   纳凉打卡看展览 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
7   敦煌沙州郡城遗址公园吸引游人纳凉休闲
8   2021“甘味”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举行
9   甘肃省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回头看
10   甘肃文旅推介亮相西安旅博会
11   甘肃兰州:八旬患病老人清晨迷路 暖心
12   8月1日起,兰州红古G109线红古镇至海石
1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14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15   全省离退休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