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元古堆小学的早晨

21-06-19 19: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常欢

  原标题:元古堆小学的早晨

  

  那个早晨,我久久伫立在元古堆校园门口的晨光中,感受时光的穿越。

  初升的太阳透过云层罅隙,筛下千丝万缕晨曦,像薄纱一样轻轻笼罩着那精致的校门、雪白的院墙、砖混结构的三层教学楼、宽敞平整的操场、高高耸立的旗杆和鲜艳的国旗、美丽的花圃……

  校门口停着十几辆崭新的小轿车、皮卡车。这些车辆多来自相对较远的土城门社、窎地社或梁上社。小车有白色的、红色的,也有棕色的。这是城区学校门口常见的情景,不同的是,车主紫铜色的脸上有大山、田野、春雨般的表情,这表情丰富而纯粹,像期待一个季节的来临。

  一个个学生从车里钻出来,司机——不!是父亲叮嘱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啊!”

  “嗨,大大,记住啦。Good bye!”这是小学生的回应。

  “拜拜。”父亲似乎也习惯了洋的。

  小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进了校园,十几辆小轿车、皮卡车这才徐徐启动,分头向南北两个方向驶去,他们要去的,是公司,是企业,是产业基地,或者,自家的田间地头。

  上课铃声尚未敲响。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翻双杠、单杠,有的在树下晨读英语……

  一切,和村民记忆中的校园,就像一个主题,两个版本。

  “一日之计在于晨”。元古堆小学告别昨天,迎来了又一个早晨。

  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元古堆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赢得“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和“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称号后,元古堆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的脸上,也照着身旁的一棵棵小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13年,全新的元古堆小学在这片空旷的田野里拔地而起,建设者们在校园内外栽下了一株株云杉、柳树、柏树幼苗。几年来,总有一个早晨,一些毕业生会走出元古堆,走进乡、镇、县城的中学校园;也总有一个早晨,一些学生会走出渭源,走出定西,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员。这是一个个早晨的接力,也是一个个早晨的放飞。是的,这是元古堆永远的早晨,太阳和校园一起出发。

  “元古堆小学的建设,其实也就半年多的时间。”校长瓦永福对我说。

  从时间段上看,元古堆小学的搬迁与建设,无疑是跨上了脱贫攻坚的战马,在七八个月的快马加鞭之后,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我披览元古堆当年的脱贫攻坚整体规划时注意到,学校的搬迁与建设,被列为“基本公共服务”类中的重中之重,总投资达430万元。据瓦永福讲,当时建设者们风雨无阻,日夜奋战,工地上频频出现县、乡政府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包村干部的身影。

  这是一座高标准的乡村小学,校园面积3828平方米,生均60.76平方米。操场上各种体育设施齐全,除了新建教学及办公用房,还配套完成了厕所、校园及操场硬化、围墙、校门等附属工程。全村“建档立卡”学生111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5人,无一辍学。截至2019年,元古堆“建档立卡”学生均享受了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大都在省内或省外求学深造。

  另外,元古堆小学还配套新建一所146平方米幼儿园,对1个教学点进行改建、加固和维修。“一直以为只有城里娃才能上幼儿园,没想到,咱的娃也能上啦。”一位家长说。

  一些老人总会重复一句:“到底是哪个元古堆小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如今的元古堆小学,实际上是过去的下滩小学。2013年元古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整体搬迁的下滩小学借用了历史上元古堆小学的名称,而历史上的元古堆小学,变成了如今元古堆小学的一个教学点。

  一位老人对我讲,他是上世纪60年代上的学,当时一到五年级全在唯一一间教室里。教师只有两位,民办身份,文化程度也就小学三四年级。他上学时已10岁,念了大约两年,识了一些字,就辍学回家种地了。后来才发现,念了一趟书,连“瑞”“端”“喘”这种长相差不多的字都没搞清,因为老师也没搞清。

  元古堆55岁以上的村民,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我念书那阵子,把罪受尽了。”土城门社的一位村民说,“特别是冬天,锥子风呼呼呼的,都冻习惯了。”当时路不好走,麻明去上学,必须喊上同村的伙伴。狼多。麻明是当地方言,啥意思?早晨。

  上世纪90年代初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条件有了改善,但有些现实问题仍解决不了,比如喝水问题,只能靠师生轮流去几百米外的山泉抬水。另外,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音体美和英语课难以开齐。一段时期,入学率、升学率老上不去,为啥?还是那个字: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现由“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是教育扶贫的一道必答题。“这道题,咱元古堆答对了,而且是满分。”一位学生家长兴致勃勃地对我说。

  我在瓦永福、教导主任田永川陪同下,参观了计算机室、科学实验仪器室、科普实验室、音乐体育器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和卫生保健室……我发现,在每层楼的过道、楼层拐角处的墙面上,除了有精美的学习、活动宣传栏,还恰到好处地悬挂着一幅幅水墨画和书法作品,笔法娴熟老道,意境典雅悠然,一看落款,才发现是教职工的作品。

  在计算机室,一台台电脑锃明瓦亮。我数了数,整整15台。瓦永福说:“这些电脑,是帮扶单位定西市人民医院捐赠的。”

  这样的硬件建设,这样的校园面貌,绝不亚于县城的某些小学。

  校园南侧是一排教职工宿舍,门口干净整洁,一张张门帘洁白如雪。我先后走进两个宿舍,只见粉墙上张贴着教学计划和课目表。床上被褥叠放整齐,还有各种生动活泼的小装饰。炉火正旺,房间显得温馨、阳光,充满人文气息。

  一交流,我发现每位老师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

  有位小学生对我说:“我大(指父亲)我妈电话里说,有咱这样好的学校,他们放心多了。”

  我轻轻点头,说:“你知道爸妈为啥放心吗?是因为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在帮助你们。”

  “嗯,我明白,是脱贫攻坚。”他说。

  社会各界对元古堆小学的帮扶,家长们感同身受。我在渭源县扶贫办的资料中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在校学生均享受了免学杂费和课本费、免费提供营养餐、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惠民政策。从2018年春季开始,香港施永清基金会还为学生们资助了为期两年的“爱心午餐”。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一定懂得这样的字眼:惠民、提供、补助、资助、爱心……

  家长万旭升(化名)的两个孩子是“留守儿童”,他告诉我:“如果不是咱元古堆小学建设得这么好,师资力量调配得这么强大,我早就领着我娃远走他乡了。当然,我娃跟着我,也要受不少罪。”

  万旭升两口子都在定西市打工,两个孩子只好由年迈的父母看管。其实,万旭升和妻子平均年龄也就35岁,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我和我媳妇当年就没有好好读书,一来,当年元古堆小学教学水平上不去,二来,自己也认为不是读书的材料。如今在外面闯,才发现没知识真可怕,只能卖力气。再过些年,我和娃他妈年龄大了,想出死力气也没有了。”

  为了避免两个孩子重蹈覆辙,两口子商量了好几个晚上,准备挤出一部分钱在定西租一间房子,把孩子接过来上学。万旭升说:“我媳妇说,咱就是一天少吃两顿饭,也要把租房子的钱挤出来。”

  恰恰就在那个时候,元古堆小学拔地而起。万旭升两口子终于把心放下了。“咱的娃,有救了。”

  2017年,元古堆小学教育质量跨入田家河乡学区前两名。

  “如今,在田家河乡的各村小学中,元古堆的升学率稳居全乡前列,教学质量多次在全学区排名第一。”瓦永福说。

  我踏着夕阳离开了校园,可我轻轻吟唱的,却是《校园的早晨》,因为我感受到的校园,有如洗的晨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忠骨埋他乡 精神存世间——记兰州空战纪念亭 忠骨埋他乡 精神存世间——记兰州空战纪念亭
  • 中山桥:见证金城沧桑巨变 中山桥:见证金城沧桑巨变
  • 兰州高新区唱响党的赞歌 兰州高新区唱响党的赞歌
  • 【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榆中艾草:乡村振兴有“艾”相伴     【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榆中艾草:乡村振兴有“艾”相伴
  • 四千人放歌礼赞党的百年华诞 城关区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合唱比赛 四千人放歌礼赞党的百年华诞 城关区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合唱比赛
  • “你送我检”现场查 食品安全有保障 农药残留快检车开进兰州菜市场 “你送我检”现场查 食品安全有保障 农药残留快检车开进兰州菜市场
  • 兰州市城管委开展线缆清除整治行动 兰州市城管委开展线缆清除整治行动
  • 天水工业博物馆被命名为“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天水工业博物馆被命名为“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沿着高速看中国|兰海高速:唤醒“沉睡
2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
3   古浪八步沙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揭
4   会师大地展芳华——会宁县城市建设发展
5   用诚信书写新时代农民党员致富梦——记
6   兰州市排查医疗器械安全风险隐患
7   天然气充装单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约谈
8   甘肃古浪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揭
9   忠骨埋他乡 精神存世间——记兰州空战
10   五个方面发力 为重振兰州辉煌增添新动
11   中山桥:见证金城沧桑巨变
12   6月20日甘肃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
13   张掖山丹:家庭医生入户解民忧
14   兰州 把“红色精神”传播到各个角落
15   “红动陇原100年·追光”短视频 甘州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