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甘肃人民不会忘记——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群像
原标题:他们的名字,甘肃人民不会忘记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群像
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步入会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王国义在地头查看辣椒长势。
驻村帮扶让黄振华从机关干部变身农活好手。
党元昌(中)走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
中铁二十一局承建的东乡沿洮经济带建设项目一角。 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5月20日,夏日的兰州,晴空万里。
黄河之滨的甘肃大剧院,身着正装的英雄们,正在接受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却因为同样的理由相聚在这里:
他们,是甘肃脱贫攻坚的杰出代表。
1469名先进个人和925个先进集体代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接受这份属于他们的荣誉。
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胸前的红花映衬着笑容,今天的领奖台上,他们宛若群星。
8年来,在甘肃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群人以热血奔赴使命,以行动践行初心。他们时刻将人民的利益牢记在心头,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事业。
“每一位参与者都了不起,每一位奉献者都是英雄。”因为他们,甘肃脱贫攻坚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他们,无数贫困群众的命运开始走向幸福美好。
“贫困不除,誓不罢休”
此次表彰的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有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店子镇党委书记党元昌。
“能在一线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是我人生中最光荣的经历。”党元昌告诉记者,如今脱贫摘帽的店子镇产业持续发展,村子越来越美,群众信心十足。虽然自己刚刚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每每想起在店子镇奋斗的日子,“心里就踏实多了。”
地处偏远地区的店子镇,全镇5200人中有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办不了的事。”这是党元昌刚到店子镇工作时作出的郑重承诺。
5年来,党元昌以乡镇为家,遍访全镇6个村446户精准扶贫对象。全镇特困对象谁家过冬缺煤炭,谁家雨天屋子漏,他全部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田埂上,在炕沿边,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帮助群众厘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计划。一本本厚厚的民情日记里,记满了店子镇脱贫攻坚的点滴。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店子镇各项扶贫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镇群众行路、上学、吃水、看病的难题一件件得到解决。
“输血”不如“造血”,党元昌带领干部群众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扶持店子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46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让贫困群众真正挖断“穷根子”。
表彰大会上,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副站长辛平,胸前的大红花格外鲜艳。
2018年10月,辛平受省林草局选派,赴秦安县中山镇肖渠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结合自己专业和单位技术优势,他把培育发展花椒产业作为肖渠村脱贫工作的重点,积极协调省林草局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户栽种花椒。
辛平还组织力量印制“技术台历”,“技术台历”图文结合,每页都有应时的花椒种植技术要点,技术要点都是大白话,很受乡亲们欢迎。最有趣的是,每页画面上的主角都是村里的乡亲。
“这两年,能不能上台历,还要凭实力说话。”辛平说,台历上的主角既有花椒种植大户,也有技术能手,想这么多点子,都是为了鼓励乡亲们钻研种植技术。
如今,肖渠村平坦的水泥村道蜿蜒在山脊间伸向远方,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弥漫着淡淡椒香。全村花椒建园面积达1833.7亩,花椒产业已成为肖渠村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脱贫攻坚的路有多难,帮扶干部就有多努力。
从毫无基层工作经验,到蹲得住、融得进、干得好,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振华,三年多来把自己从一个机关干部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人。他也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石桥村的自然条件导致传统农业收入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缺少技术,收入欠佳。黄振华上网自学种植养殖知识、托人请教农业专家,再把学来的产业发展理念讲给群众听。
村里办起农业合作社,黄振华就想方设法邀请市里县里的农机专家来村里技术培训。他还带着帮扶队员四处推介,与县农产品企业签订单销售协议,组织大家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上宣传本村合作社的土蜂蜜,确保了群众增收。
“既然组织派我来帮扶,那我就得尽我所能,为石桥村的群众办点实事。”黄振华许给群众的承诺全部如期兑现,石桥村的贫困户们眼界变宽了,内生动力增强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让互联网为大山里的群众搭起致富桥。”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武强走出表彰大会现场,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经营的500余种特色产品涵盖陇南8县1区。‘陇小南’目前吸纳了陇南市100多家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分销代理1.5万余人,日均销售额达5万元。”
赵武强通过自身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依托互联网新媒体这一现代化平台,从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一跃成为陇南山区家喻户晓的电商人才。
从优质山货“深藏大山无人识”到在陇南卖本地农产品,再到如今来自全国的经销商一起帮他们卖陇南农产品。在赵武强和“陇小南”的带动下,3000余户贫困户直接或者间接增收受益,500多户贫困户经过培训走上互联网创业之路。
贫困大学生回乡有了工作,农村留守妇女拿起手机做起“网红”,陇南山区的特色土特产借力电商平台走向千家万户。短短几年时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陇南后发赶超的“数字动力”,为陇南山区的贫困群众构起一张连接“山里”与“山外”的致富网。
富了不忘乡亲,攻坚路上勇挑重担,带领大家一起致富,这是农家人的本分,也是共产党员的职责。
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国义回乡创业。2018年,他看到农业产业的广阔市场,联合周边村子的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华夏邦农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依托甘谷县辣椒种植传统,抱团发展闯市场。
作为镇里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合作社分布在7个村里,依托各自的资源,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致富。
“思想上的穷根拔不掉,我们的努力都白费。”看着一部分群众仍然对脱贫产业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王国义比谁都急。
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这位大学生创业致富带头人,不负乡亲们的厚望,接过村支书的重担。
上任后,王国义和新的村委班子注重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决定彻底打消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他依托之前办合作社的经验,推动“辣椒红了”“金源”等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固定资金入股,每年按入股资金10%保底分红,建成扶贫超市2个,每年享受1万元固定分红和30%效益分红,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者互利共赢。
合作联社、订单农业、电商销售……为了米谷川能如期摘帽,王国义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一遍,带着米谷川群众,走出一条产业兴、群众富、村庄美的发展之路。
“小康路上,一户不落。”王国义说,“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给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报效家乡最有意义的实践。”
“凝聚决胜贫困的磅礴力量”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离不开陇原儿女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东部兄弟省份、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爱心企业的倾力相助。
这些不远千里送来的温暖,成了甘肃脱贫攻坚战场上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从沿海特区,到“三区三州”,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领队邱武伟,始终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倾心用力扶真贫、真扶贫,不断增强厦临东西部扶贫协作。
高原反应、生活不习惯,都丝毫没有影响邱武伟和全体挂职干部帮扶的决心。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临夏州脱贫攻坚主战场,把临夏州当作第二故乡,把临夏的事当作厦门的事,为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两年多来,邱武伟和厦门帮扶干部紧盯临夏实际困难,积极推动帮扶资金用实用细,尽可能地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为了让帮扶从“输血”变“造血”,邱武伟积极谋划带领厦门帮扶干部累计为临夏州招商引资59个产业项目,帮助82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建设扶贫车间258家,吸纳10790名贫困人口就业;推动厦临两地共建协作产业园12个,入园企业35家。
就业是解决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举措,邱武伟和厦门帮扶干部先后为临夏培训输转9273名贫困人员到厦门稳定就业,推动32130人就地就近就业,9178人在第三地就业,帮助上万个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东乡县是甘肃如期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主战场”。
脱贫攻坚以来,碧桂园集团紧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根据东乡县实际,探索出可复制、可持续、可造血的“4+X”精准扶贫模式,全力帮助东乡县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在聚焦东乡羊、土豆和刺绣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碧桂园集团还大力帮扶东乡教育事业,捐资创办职业学校,援建龙泉学校及附属工程,帮扶1900名学生重返校园,从根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截至2021年3月底,碧桂园集团累计投入资金超4亿元,在东乡县共实施近30个帮扶项目,助力近6000户脱贫。
为了实现摘帽后的持续发展,临夏州、东乡县启动了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项目,这是甘肃省易地搬迁安置的最大项目。
除47栋住宅外,还有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园等其他配套公共建筑,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
“早日让偏远山区里的贫困群众实现下山入川、出山进城的生活。”总承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将该项目作为集团公司的一号工程,投入了最强的管理团队,配套了最优的资源。
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逐渐成形。洮河北岸,一座新城已具规模,群众企盼的幸福新家园正在筑起。
为了保证进度,高峰期的工地上同时有5000余名干部职工加班加点、挑灯夜战,连从事房建施工30多年的老经理都感叹:“从设计到施工,从工程体量到工期要求,像这样的建设速度还是第一次经历。”
“安置房项目共7个地块55栋楼5881户,产业园加上原有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提质增效后,可开发9000余个就业岗位。”中铁二十一局沿洮河经济带项目经理陈兵章说:“作为央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8年的征程艰难漫长,8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决战的号角响起,他们舍下妻儿奔赴前线,顾不上家人,更顾不上自己,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名字:人民。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的战贫斗志,他们把心血和汗水洒遍田间地头,甚至有57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扶贫一线,张小娟、柴生芳、邱军……这些名字和他们感人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陇原大地,人民不会忘记!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今天,我们总结成就、表彰先进。明天,我们将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干群齐心接续奋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相关新闻
- 2020-09-21【听老兵讲抗美援朝故事】往事难忘——记抗美援朝老兵李国柱
- 2015-09-08庆阳环县年近八旬老八路刘富银:祖国没有忘记我们
- 2014-11-04柴生芳:小洼山群众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