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5·18国际博物馆日| 了不起的文物在甘肃
原标题:■关注5·18国际博物馆日 了不起的文物在甘肃

扫码查看详情

扫码查看详情

扫码查看详情

扫码查看详情

扫码查看详情
又到一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每每此时,我们都会异常期待与兴奋,新的主题让我们有新的视角去再一次审视这些古老的瑰丽。
博物馆是高度浓缩的世界与历史,文物不语却在传递海量信息。当我们再一次与它们亲密接触,那些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精妙、神奇和感叹,都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了不起。值此之际,兰州日报·ZAKER兰州联合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天庆博物馆特别策划推出《了不起的文物在甘肃》短视频系列。
在放下这个舍不得那个的“艰难”选择中,我们精挑细选了五件或出土甘肃或“落户”甘肃的重量级珍宝,它们有的早已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成为了新一代“文物网红”,被全世界所熟知;有的本身就蕴藏着非凡的意义与历史价值,细细考究下来会令人惊叹;有的自成体系,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份量来说,都举足轻重;更有甚者,自古都是一宝难求。
每一件文物从器物本身到背后的制作者、传承者、发掘者、守护者、研究者都是如此的了不起。
我们应该庆幸,有如此丰富的形式将文物一一再现。让我们可以触摸、可以聆听、可以感知。
驿史图画像砖
头戴黑色长耳裹发巾,身穿皂缘袖领的中衣,一手高举古时用木头做的通行证,一手拉紧缰绳,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飞驰。
他就是魏晋时期的“信使大人”,也是中国邮政的第一位形象代言人。
当然,最绝的是一个重要的细节:这位“信使大人”居然没有嘴巴!
其实不是他本来没有,也不是画师忘了,绝就绝在了这里。为了凸显信使的安全和保密性,画师特意没有把嘴巴画出来,代表着信交给我,我一定会保守秘密,绝不外泄,安全地送达目的地。
当然,除了安全,送信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快。有多快呢?看看信使大人的坐骑:宽鼻尖耳、粗颈肥臀、细腿小蹄,一看就是一匹善于奔跑的良马。
到底有多快呢?四足腾空,长尾平甩,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是飞一样的感觉。马尾巴都已经和身体平行了,你就说快不快!
这幅经典的驿使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而甘肃也曾是邮驿的兴盛之地。
“驿使图画像砖”作为古代通信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中国人对沟通的渴望一起,留存了千年。
武威汉简
宽约一厘米的竹板或木板,上书文字,记录着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从此这些写满文字的竹板不再普通,成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汉简。
别小看这些汉简,它们可都不简单。
目前全国出土6万余枚,甘肃占82%。这其中,最厉害的三件“国宝”当属武威汉简中的仪礼简、医药简和王杖简。
《仪礼》简是关于《仪礼》的手写版经书,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内容记述了古代贵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仪容礼节、制度、习俗及道德规范等,是两汉贵族子弟们求学进仕的必修教材。
《仪礼》简以其历史地位和保存完整而被称为“天下第一简”,从而一简传古今。
《医药》简则是记录了一位医术高明、好钻研、善治疑难杂症的医者行医治病的经历和药方。内容涵盖临床医学、针灸学、药物学等学科,以及近百味中草药。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在这位医者的棺木前,还立着一根木质的鸠杖。在汉代,有“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的诏令。究竟是何?在另一座汉墓中出土的《王杖》简为我们揭开了答案。
简中记载了西汉时关于高年赐王杖的两份诏书以及墓主人受王杖的行文等。这也就是后来大家习称的著名的“王杖十简”。
可以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场上做买卖可以不收税,触犯刑律如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诉等一系列受杖老人的优抚制度。从简册的整体内容分析来看,西汉时期,这些制度曾在全国认真执行过。
所以,中国“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是自古就有的。
当然,不论是仪礼简、医药简还是王杖简,在书法艺术它们都堪称稀世之作。
丝绸之路的繁盛、干燥少雨的气候、人烟稀少的环境,让木简得以大量存世并完整保存。当它们“重出江湖”的时候,也确实带给世人以惊艳。
粉彩过枝八桃五蝠福寿双全盘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雍正皇帝,不仅勤勉政事,而且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
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现珍藏于甘肃天庆博物馆的粉彩过枝八桃五蝠福寿双全盘,就是代表之一。
画师以精湛的笔法在盘心绘出了一颗桃树,树枝苍茂,沿着盘壁蜿蜒伸到了外壁,枝上花蕾缤纷,八颗桃子饱满莹润,五只蝙蝠飞舞盘中,这八桃五蝠正好寓意着洪福齐天、福寿双全。
而这其中“过墙枝”技法的运用,其音谐“长治”,在营造一种美学意境的同时,也借喻政通人和、长治久安。所以,这对盘子当中既有歌功颂德之心,也有祝圣上万寿无疆的意思,这么美好的寓意,怎么能不被雍正帝喜爱呢。
这八颗桃子看着实在让人垂涎欲滴,这正是因为这些寿桃是用西洋的金红彩所描绘的,由于用了纯金作为着色剂,金纳米颗粒在50倍以上的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这种寿桃盘自古便是重金难求之物,首先是因为使用过枝技法,凡是运用这种技法的,都是质量非凡;其次,清代官窑瓷器中,珐琅彩是最贵的。再加之此类器物多出自八国联军之后,总计存世数量甚少,而且它还是这类盘子中尺寸最大的。
珍宝在陇原,这无疑是丰富了甘肃省内瓷器收藏的类型。有机会,就来看一看吧!
傅抱石名画《茅山雄姿》
1960年,为了纪念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在茅山植树造了这片林场。在大茅峰西坡的山地上,栽植了陈毅元帅题写的“东进林”三个字。一个字就占地30多亩,秋红冬黄,象征着革命常青。
1965年初夏,傅抱石先生在这里创作了名画《茅山雄姿》。“东进林”这三个字也被傅抱石巧妙地融入了这幅《茅山雄姿》图中。整体来看,“茅山雄姿”四个篆字,被傅抱石写得苍劲有力。在他的创新表现下,重笔浓墨的松林与热火朝天的工厂、热闹繁华的城镇相呼应,展现出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而茅山的苍劲雄姿的精神,也被含蓄的表达在画中。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傅抱石以一种区别于传统江南山水的技法,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画历史的新篇章。
你可能会问,傅抱石为什么要选择茅山作为作画地点?
茅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南创建的著名山地根据地。因此选择茅山作为创作的题材在那个时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幅画是傅抱石先生盛期山水创作的巅峰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
在这幅近26.8平尺的惊人巨作中,洋溢着傅抱石革命浪漫主义的昂扬情怀与雄奇壮阔的瑰丽巧思。
鲵鱼纹瓶
小口、长颈、溜肩、深腹、平底,两侧还有对称的桥形双耳,这个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的陶罐表面“栖息”着中国最古老的“一条龙”。
黑色线条勾勒出细长的身体,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嘴大张,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挥舞着两只短小的爪子,这条“龙”拥有人面鱼身的非凡样貌。
对,人面鱼身。所谓鱼身,就是这条脖子里还戴着项链的娃娃鱼。你是不是以为古人也追求时尚,但其实是古人通过一种拥有绳纹陶拍拍打出来的纹路。可是,娃娃鱼的脸,却是一张人脸。
所以,就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的图形就是原始龙的雏形,也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图腾,因此人们也就视它为龙的“史前祖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韩 彤 周言文 孟 夏 实习生 马芳乾 李 庆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1-05-18“马家塬出土战国马车特展”5月18日在省博物馆开展
- 2021-05-18“春绿陇原·建党百年”百场百部文艺展演 音乐剧《达玛花开》感动金城
- 2021-05-18记者带您鉴赏兰州市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2021-05-18文旅部来甘调研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情况
精彩推荐
-
甘肃今年首次 发运“天马号”中欧班列 由武威南开往德国杜伊斯堡
-
2021年首列“天马号”中欧班列成功首发 50个集装箱货物从武威南发往德国杜伊斯堡
-
“春绿陇原·建党百年”百场百部文艺展演 音乐剧《达玛花开》感动金城
-
尹弘在嘉峪关调研时强调 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努力在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
任振鹤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128次常务会议 研究分析1—4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审议通过《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等
-
甘肃省出台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每年投放不少于300亿元助推乡村振兴
-
音乐剧《达玛花开》今晚在兰州精彩上演 缅怀扶贫楷模 唱响时代颂歌
-
中欧班列武威南至德国杜伊斯堡首发开行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