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肃文化丨武威磨嘴子汉墓群 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动物园”

21-05-07 10:0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动物园”

  彩绘木鸡

  彩绘木羊群

  彩绘木卧狗

  彩绘木鸡栖架

  彩绘木猴 (图片来自甘肃省博物馆)

  磨嘴子汉墓群在甘肃省武威市西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麓、杂木河两岸。在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类木雕,让考古工作者惊叹不已。这些木雕不仅雕工精美、生动传神、种类繁多,而且作为陪葬明器,集中出现在磨嘴子汉墓群中,说明用这种动物类木雕陪葬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

  埋藏在地下的一个个动物木雕,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今天的人们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这片土地上马嘶牛叫、鸡鸣狗吠、羊群喧嚣、猴儿嬉闹的热闹场景。

  1 刀斧之下动物的动态之美

  磨嘴子汉墓群墓葬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的范围内,墓葬密布,非常集中。墓葬一般为土洞墓,由墓道、墓门、墓室3部分组成。规模较大的墓葬还有后室、侧室或耳室。墓道为斜坡式,墓门为过洞式连接沟通墓室。墓室多为长约4米、宽3米的长方形容穴,三人、双人、单人葬均有,葬具为木棺。由于这里土质碱性大,土内又夹杂着种石蕊物质,土质非常坚硬,加之丘陵台地,地气干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优越条件。因此,此处的墓葬及室内的随葬器物保存较好,特别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丝、麻、草编物等都能够保存下来,文物的蕴藏极为丰富。

  磨嘴子汉墓群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63年11月被定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和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进行2次发掘,共清理汉墓37座,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在众多出土的木质明器当中,有很多动物俑,形态优美,颇具研究、观赏价值。

  从出土的动物类木雕造型来看,它们几乎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畜、家禽类动物,有马、牛、狗、羊、猴、鸡、鹅等,还有一些鸟类如木鸽、木鸠、木鹰和长尾鸟,以及独角兽、虎等。

  这些动物类木雕用料以松木、杨木等河西地区易得木料为主。有的是用一段木头整体削斫而成,如木猴、木鸡、木狗、木鹅等。有的则是分别雕刻出动物的头部、躯体、四肢、尾巴、耳朵和兽角等,然后组合在一起,如木牛、木马等。这些动物类木雕的尺寸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大型家畜如马、牛和独角兽相对大一些,狗、羊、鹅等相对小一些,还是具有一定的写实意义。

  这些木雕类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大刀阔斧削斫而成,手法简洁,粗犷大气,造型随意,富有动感,艺术造型夸张而不失真。这些木雕大多都有彩绘,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运笔无拘无束,与古拙大气的木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雄浑博大和自由奔放的时代气息。

  大刀阔斧的雕刻手法,令这些动物摆脱了繁杂的表象,将其本质的东西强烈地体现出来。人们就地取材,采用写实与夸张的造型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为基础,大胆地省略掉多余的动物表象,抓住最能准确表达动物特点的部分,通过动态变化简洁明快地反映在木雕的细节之上,神态抓取得极其到位,虽是写实的雕刻表现,但绝不是简单照猫画虎般地临摹实物,而是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不同情境中动物的不同神态和特征。

  例如,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木狗,虽然体量都不大,却有5种以上不同的姿态,有的头躯尾伸长为一线,闲散无聊卧地歇息,双耳却竖起来,很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有卧地抬头,四肢着地,嘴巴半张,但它抬头张望的动作,暴露了随时准备一跃而起的心态;还有神态轻松,活泼可爱的小犬低头觅食,尾巴却高高翘起,形象地表现出小犬调皮争食的神态。它们一瞬间的动作神态被工匠们准确地呈现出来。

  还有造型非常简洁的木鸡,寥寥数刀,就将公鸡高傲的气质瞬间呈现在人们眼前;小巧的木鹅神态悠闲,或引颈高歌,或低头觅食,虽无水面,犹自浮动;日头西斜,羊群归来,悠然散漫;木猴抓耳挠腮,似在吱吱乱叫……观看这些动物类木雕,仿佛让人置身于田园庭院之中。

  2 雄浑大气的汉代审美追求

  木材作为一种雕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像秦始皇兵马俑的泥塑,能够随意地捏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在木雕造型上,无法做到十分细致的程度,而恰恰是木材这种特性,使得汉代木雕保持了一种浑然大气之势。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它们丰富的造型艺术和表现语言。

  从雕刻技法来看,这些木雕都属于立体圆雕,同时工匠们又合理地利用了浮雕和线刻手法作为木雕形体的补充。圆雕,也称六面雕,是对整个构件进行全面雕饰,从各方面都能观赏其形象,其立体感强而细致,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动物群雕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中国木雕工艺品艺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了不少初具雏形的工艺品。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以鱼为题材的木雕作品,同时期的新乐文化中也出土过木雕鸟。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因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使用木俑作为明器陪葬的习俗,故而主要以人物俑居多,题材多为伎乐、武士等,多流行于楚地。

  秦汉时期,受到南方木俑的影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木俑陪葬现象,但是只有西北地区墓葬中的木俑保存比较完好,这得益于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环境。我们从这些出土的木俑中能够发现汉代民间木雕艺术的辉煌,从侧面了解到汉代河西地区人们富饶的农牧生活和精神追求。

  雄浑大气、简洁传神、古拙浪漫的汉代木雕,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展现了大汉王朝兴盛的文化艺术和浪漫奔放的时代精神。

  3 汉代木雕随葬明器用量激增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中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动物木俑随葬明器?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活物殉葬,是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尊崇儒学,倡导尊祖崇孝,故而盛行厚葬之风,明器的使用规模空前增大。是时,漆、木器正取代青铜器成为时代新宠,故而木雕明器用量激增。而这种社会需求,推动当时的工匠以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为原型,雕刻出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物木雕。

  这些动物明器被不断地随葬墓中,形成了令人惊叹的汉代“地下动物园”。

  记者 黄建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百年景扬楼: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百年景扬楼: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 五一假期甘肃省高速公路减免通行费1.25亿余元 五一假期甘肃省高速公路减免通行费1.25亿余元
  • 5月7日起8台大戏齐聚张掖 角逐“甘肃省戏剧红梅奖” 5月7日起8台大戏齐聚张掖 角逐“甘肃省戏剧红梅奖”
  • 徒步穿越121公里戈壁 4922名商学院精英瓜州挑战“玄奘之路” 徒步穿越121公里戈壁 4922名商学院精英瓜州挑战“玄奘之路”
  • “五一”期间甘肃省交通运输运行良好 旅客运输迎来反弹和爆发式增长 “五一”期间甘肃省交通运输运行良好 旅客运输迎来反弹和爆发式增长
  • 尹弘在省委有关部门调研时强调 锻造政治能力 担好职责使命 坚决有力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 尹弘在省委有关部门调研时强调 锻造政治能力 担好职责使命 坚决有力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
  • 任振鹤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一百二十七次常务会议 研究推进全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审议通过《关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 任振鹤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一百二十七次常务会议 研究推进全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审议通过《关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
  • 甘肃省构建“河(湖)长+检察长”水生态治理新格局 合力解决水生态突出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甘肃省构建“河(湖)长+检察长”水生态治理新格局 合力解决水生态突出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百年景扬楼: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2   5月1日起甘肃省实行新的抗菌药物分级管
3   【陇拍客】岷县十里镇:油菜花开惹人醉
4   “五一”假期兰州地铁1号线日均发送旅
5   天水“五一”累计接待游客350.82万人次
6   酒泉:精彩演出好戏连台
7   甘肃省12315指挥中心登记反映问题5209
8   甘肃省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50万人次
9   白银: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
10   嘉峪关超10万人次“尝鲜”新景区
11   西部山区,那些“蓝嘴唇”渴望正常呼吸
12   “五一”期间兰州市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13   刘家峡水电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假期共接
14   兰州公交共计输送客运量1058.3万人次
15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4.2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