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丨武威磨嘴子汉墓群 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动物园”
原标题: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动物园”
彩绘木鸡
彩绘木羊群
彩绘木卧狗
彩绘木鸡栖架
彩绘木猴 (图片来自甘肃省博物馆)
磨嘴子汉墓群在甘肃省武威市西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麓、杂木河两岸。在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类木雕,让考古工作者惊叹不已。这些木雕不仅雕工精美、生动传神、种类繁多,而且作为陪葬明器,集中出现在磨嘴子汉墓群中,说明用这种动物类木雕陪葬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
埋藏在地下的一个个动物木雕,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今天的人们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这片土地上马嘶牛叫、鸡鸣狗吠、羊群喧嚣、猴儿嬉闹的热闹场景。
1 刀斧之下动物的动态之美
磨嘴子汉墓群墓葬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的范围内,墓葬密布,非常集中。墓葬一般为土洞墓,由墓道、墓门、墓室3部分组成。规模较大的墓葬还有后室、侧室或耳室。墓道为斜坡式,墓门为过洞式连接沟通墓室。墓室多为长约4米、宽3米的长方形容穴,三人、双人、单人葬均有,葬具为木棺。由于这里土质碱性大,土内又夹杂着种石蕊物质,土质非常坚硬,加之丘陵台地,地气干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优越条件。因此,此处的墓葬及室内的随葬器物保存较好,特别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丝、麻、草编物等都能够保存下来,文物的蕴藏极为丰富。
磨嘴子汉墓群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63年11月被定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和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进行2次发掘,共清理汉墓37座,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在众多出土的木质明器当中,有很多动物俑,形态优美,颇具研究、观赏价值。
从出土的动物类木雕造型来看,它们几乎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畜、家禽类动物,有马、牛、狗、羊、猴、鸡、鹅等,还有一些鸟类如木鸽、木鸠、木鹰和长尾鸟,以及独角兽、虎等。
这些动物类木雕用料以松木、杨木等河西地区易得木料为主。有的是用一段木头整体削斫而成,如木猴、木鸡、木狗、木鹅等。有的则是分别雕刻出动物的头部、躯体、四肢、尾巴、耳朵和兽角等,然后组合在一起,如木牛、木马等。这些动物类木雕的尺寸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大型家畜如马、牛和独角兽相对大一些,狗、羊、鹅等相对小一些,还是具有一定的写实意义。
这些木雕类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大刀阔斧削斫而成,手法简洁,粗犷大气,造型随意,富有动感,艺术造型夸张而不失真。这些木雕大多都有彩绘,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运笔无拘无束,与古拙大气的木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雄浑博大和自由奔放的时代气息。
大刀阔斧的雕刻手法,令这些动物摆脱了繁杂的表象,将其本质的东西强烈地体现出来。人们就地取材,采用写实与夸张的造型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为基础,大胆地省略掉多余的动物表象,抓住最能准确表达动物特点的部分,通过动态变化简洁明快地反映在木雕的细节之上,神态抓取得极其到位,虽是写实的雕刻表现,但绝不是简单照猫画虎般地临摹实物,而是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不同情境中动物的不同神态和特征。
例如,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木狗,虽然体量都不大,却有5种以上不同的姿态,有的头躯尾伸长为一线,闲散无聊卧地歇息,双耳却竖起来,很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有卧地抬头,四肢着地,嘴巴半张,但它抬头张望的动作,暴露了随时准备一跃而起的心态;还有神态轻松,活泼可爱的小犬低头觅食,尾巴却高高翘起,形象地表现出小犬调皮争食的神态。它们一瞬间的动作神态被工匠们准确地呈现出来。
还有造型非常简洁的木鸡,寥寥数刀,就将公鸡高傲的气质瞬间呈现在人们眼前;小巧的木鹅神态悠闲,或引颈高歌,或低头觅食,虽无水面,犹自浮动;日头西斜,羊群归来,悠然散漫;木猴抓耳挠腮,似在吱吱乱叫……观看这些动物类木雕,仿佛让人置身于田园庭院之中。
2 雄浑大气的汉代审美追求
木材作为一种雕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像秦始皇兵马俑的泥塑,能够随意地捏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在木雕造型上,无法做到十分细致的程度,而恰恰是木材这种特性,使得汉代木雕保持了一种浑然大气之势。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它们丰富的造型艺术和表现语言。
从雕刻技法来看,这些木雕都属于立体圆雕,同时工匠们又合理地利用了浮雕和线刻手法作为木雕形体的补充。圆雕,也称六面雕,是对整个构件进行全面雕饰,从各方面都能观赏其形象,其立体感强而细致,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动物群雕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中国木雕工艺品艺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了不少初具雏形的工艺品。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以鱼为题材的木雕作品,同时期的新乐文化中也出土过木雕鸟。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因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使用木俑作为明器陪葬的习俗,故而主要以人物俑居多,题材多为伎乐、武士等,多流行于楚地。
秦汉时期,受到南方木俑的影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木俑陪葬现象,但是只有西北地区墓葬中的木俑保存比较完好,这得益于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环境。我们从这些出土的木俑中能够发现汉代民间木雕艺术的辉煌,从侧面了解到汉代河西地区人们富饶的农牧生活和精神追求。
雄浑大气、简洁传神、古拙浪漫的汉代木雕,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展现了大汉王朝兴盛的文化艺术和浪漫奔放的时代精神。
3 汉代木雕随葬明器用量激增
武威磨嘴子汉墓群中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动物木俑随葬明器?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活物殉葬,是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尊崇儒学,倡导尊祖崇孝,故而盛行厚葬之风,明器的使用规模空前增大。是时,漆、木器正取代青铜器成为时代新宠,故而木雕明器用量激增。而这种社会需求,推动当时的工匠以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为原型,雕刻出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物木雕。
这些动物明器被不断地随葬墓中,形成了令人惊叹的汉代“地下动物园”。
记者 黄建强
相关新闻
- 2021-05-07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启幕
- 2021-05-07国内首部高铁建设题材电影《高铁作证》在兰开拍
- 2021-05-07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在张掖拉开大幕
- 2021-05-07首部高铁建设题材电影《高铁作证》在兰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