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 致富路上“牛”劲足——临夏县井沟乡大塬顶村塬上社“牛”三长的故事
本网记者 屈杰文 通讯员 赵怀斌
井沟乡大塬顶村是临夏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村民马来者、马志国和韩花都是大塬顶村塬上社的普通村民,这两年,他们勤劳致富、辛勤养牛,被村民誉为“牛”院长、“牛”校长和“牛”场长,并编成了一则则动人的故事。
五一期间,记者来到塬上社,走进他们的故事里。

今年52岁的马来者被称为“牛”院长,主要是因为他会给牛看病治病。
马来者自幼放牛放羊,对养牛很有经验。去年借助扶贫贷款,他扩大养殖规模,牛存栏达50多头,一年育肥出栏40头,收入很好。
马来者养牛有一套办法,人们说,他通过观察牛的站、卧、动及眼神、粪便,便会知道牛是否健康,是否得了病,应该怎么治。也正因如此,他从市场购买架子牛从不走眼,在家养牛也会及时发现牛的毛病。
记者在他的牛棚看到,存栏的40头牛皮毛油光发亮,看上去非常健康。马来者告诉记者:“牛不生病,不仅能多长肉多卖钱,而且肉质也非常好,顾客喜欢。”据村民说,马来者的牛是订单求购,价格也比市场高出1至2元。
人们称赞他,不仅仅是他把自家的牛养得好,更主要的是只要村里哪家牛有问题,喊一声“来者哥,你闲了没有,来看看我们家的牛……”,或者喊一声“来者爸,我家的牛不好好吃料了……”,他毫不推卸,立即前去诊断,若有病还会帮助联系兽医。
大家叫他“牛”院长,还真是名副其实。
来到与“牛”院长相邻的“牛”校长马志国家,看到他家门口有一打麦场,麦场的东面是一排牛圈棚,牛棚从南到北有40多米长。
圈棚收拾得很干净,36头牛从南到北,按个头大小排列,马志国走进牛圈一吼,所有的牛都站起来,就像是学生列队。
马志国风趣地说:“我的牛分四类,这6头大牛快毕业了,就是快出栏了,等它们出了栏,下面的就替上来。”他将牛像学生一样分出等级,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更好地体现出科学喂养。
据介绍,马志国按照牛“强壮身体、扩大骨骼、育肥长肉”的不同生长期,会喂养不同的饲料,所以养的牛体型大、肉质好。
乡亲们经常去他的牛棚参观学习,他会毫无保留地给大家传授配料饲喂经验,大家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养殖技术,都夸他像一个校长。
45岁的韩花看上去显得很年轻,娘家在新疆塔城,她不仅养牛,也养羊和鸡,办起了家庭农场,是一位真正的场长。

韩花和丈夫马麻二力都很勤劳,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这几年终于有了机会。起初,韩花通过扶贫贷款发展养殖业,取得了成功,如今养殖场里牛存栏30多头、羊存栏30多只,还有许多鸡、鹅、鸭等。
韩花把养殖场管理得井井有条,牛羊养得壮,鸡、鹅、鸭喂得欢,真不愧是一名好场长。
其实,塬上社“牛”三长的故事只是大塬顶村养殖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大塬顶村300多户人家中,100多户居家外出做生意、打工,200户在家务农搞养殖,家家都养牛养羊,全村牛存栏达800头、户均4头,羊存栏达1600只、户均8只,养殖业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相关新闻
- 2021-04-25【乡村振兴看甘肃】积石山石塬镇三二家村:从“撂荒地”向示范园的华丽蜕变
- 2021-04-25我的扶贫日记|做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 2021-04-25【乡村振兴看甘肃】扮靓乡村“颜值” 打造幸福生活
- 2021-04-23【乡村振兴看甘肃】天水秦州区秦岭镇:小小食用菌 撑开“致富伞”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