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上崛起的“绿色明珠”——奋力谱写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时代篇章报道之一
原标题:黄土塬上崛起的“绿色明珠”
——奋力谱写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时代篇章报道之一
平凉中心城区绿地广场。
泾川县近年打造的田家沟乡村生态旅游景区。
华亭煤制甲醇分公司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平凉市大力实施生态造林,为山川披绿。
经过多年治理,崇信县城变得水清城润。本版图片由平凉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周丹波 田丽媛 朱宇鲲 东知布
四月的平凉,花红柳绿,水清天蓝。
陇山泾水间,满目葱茏,白鹭飞舞。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曾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崇信县2020年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水清 山绿 天蓝
碧水生辉,青山耸翠。
清晨,满目翠绿的凤翥山下,崇信县城汭河畔,凤头公式公式悠然戏水,晨跑的人们来来往往,一幅水清城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十几年前,汭河里杂草丛生,河道采砂破坏严重。
“2011年起县里先后投资2.66亿元,整合实施重点流域河道水污染整治、汭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四期橡胶坝、汭河景观带改造提升、汭河防洪堤治理和油葫芦咀修复等工程项目。”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生态事务中心副主任赵小成说。
经过十余年综合治理,如今的汭河,越变越美,荷花、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丰富茂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红尾水鸲等水生鸟类重现。
为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平凉市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制定了《平凉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初步建立了条块结合、职责明晰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先后投资4.68亿元,建成43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其中重点乡镇36个,同时配套敷设城乡污水收集管网130.4公里。投资3.04亿元,建成56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走进崆峒区峡门乡唐庄村,一个总占地面积70亩的平凉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施工正酣。
早在2014年,平凉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建成运营,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示范项目,每天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300吨。
如今,随着平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日产生活垃圾达到450吨左右,超出现有生活垃圾项目的处理能力。
“新项目应用机械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技术工艺成熟先进、节能高效。”平凉海创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仕成介绍,这个项目今年年底建成后,可实现年处理生活垃圾18.25万吨,年实现发电收入5000余万元,减少垃圾处理财政补贴支出近15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60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
“通过这几年的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7%,达到354天,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平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有序推进,主要河流水质综合评价达到Ⅲ类标准。
修复 治理 植绿
平凉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也是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中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一场小雨过后,地处六盘山麓下的庄浪县通化镇陈堡村,烟雨朦胧,层层叠叠的梯田宛若一幅写意春山画卷。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幅美景在64年前却是“十山九破头,耕地滚了牛”的景象,水土流失严重,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以前‘跑水’‘跑田’‘跑肥’,一下雨洪水淌得到处都是,地里根本存不住水,更别提什么收成了。”对于曾经的陈堡村,村民王连桂记忆深刻。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2016年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历经2020年的庄浪县章麻河(外儿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陈堡村变了。
“眼前看到的就是通过机械化改造的梯田,共465亩,此外还实施了封禁围栏,修建梯田产业路、拦水大坝。”庄浪县水保工程建设站站长董锦耘介绍说,自2009年起,全县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针对瘠弱梯田进行改造,每年改建1.4万亩。
从此,“三跑田”变为“三保田”,满沟的洪水不见了,农民的地里有了收成。
“山顶乔灌戴帽、山弯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这一独具庄浪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使庄浪县成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范,被国内外专家喻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平凉的山川披绿变美,由此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这几年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市资源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平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坚守林业生态红线,实施森林资源五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等,森林资源监管网络初步形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由15处调整为7处,面积调整为103万亩,初步建立了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林草生态扶贫和泾河生态湿地修复保护等重大工程,从2017年至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村屯林木绿化率达到31.5%,荣获我省唯一“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至目前,全市通过纵深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47.4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67.6平方公里。”平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造林超过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较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生态 产业 发展
举全民之力推进生态林、经济林同步发展,历届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走出了一条生态立市、产业支撑、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
季春时节,泾川县北部塬区果园连片,苹果花竞相开放。
在位于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的泾川县鼎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苹果矮化密植园内,附近村民姚彩琴忙着疏花、修剪枝条。
“我在这里打工已经5年了,学会了果树套袋、剪枝、疏花疏果。”自从鼎惠农业落户康家村,今年46岁的姚彩琴再不用外出打工了,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还学会了种植苹果的技术。
六年前,泾川县鼎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玉都镇康家村、党原镇高丰村、高崖村流转1800亩土地,采用“公司+基地+科技”的模式,以农业、生物、物理、机械等为主的病虫无公害防控技术和矮砧密植栽培技术,推行肥水一体的滴灌方式,推动了全县苹果产业向现代化、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在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基础上,全县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生态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形成以绿为底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泾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25%,为大力发展林果经济,近几年在北部塬区和南部塬区新栽果园6000亩,改造老果园2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脱贫攻坚四大基础性任务,大力推进城乡增绿扩绿,多方加快果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启动实施林草生态扶贫项目,有力支撑精准脱贫攻坚,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52万亩,果园面积200多万亩,产值超过95亿元,林业生态建设和林果产业发展比翼双飞。
为助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平凉市制定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平凉市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绿色煤电、绿色循环农业、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中医中药、现代商贸物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数据信息等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促进招商引资、强化人才保障等若干政策措施,“1+1+10+X”生态产业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工程造林、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每年造林50万亩以上,在实现大地增绿、环境增美、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平凉市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造林绿化265.45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007公里,绿化道路732条5920公里,义务植树3426.7万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6个,“互联网+全面义务植树”全面推行,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森林城市”,通过锲而不舍抓绿化、优生态,绘出一幅山川秀美的壮丽画卷。
相关新闻
- 2017-10-13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平凉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纪实
- 2017-10-13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平凉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纪实(图)
- 2016-09-20平凉——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组图)
精彩推荐
- 尹弘在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加快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奋力谱写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壮丽篇章
- 任振鹤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省中医药发展工作时强调 传承创新发挥优势 强链补链做大产业 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山海相连 携手筑梦——天津甘肃东西部扶贫协作谱新篇
- 甘肃省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暨“看电影学党史”主题活动启幕
- 甘肃张掖:首届青年电商大赛助推乡村振兴
- 甘肃省知识产权宣讲走进兰州高新区
- 中西部七省(区)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教材 新高考”巡讲首站在兰启动
- 2020年甘肃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