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耕地的一辆“农宝” 临洮县“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启示录(二)
原标题:开往耕地的一辆“农宝”
临洮县“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启示录(二)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宋振峰 侯小宝 何成军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三位一体”综合改革中,建立农民生产合作体系是重要一环。
临洮县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生产合作聚指成拳,犹如一辆开往耕地的“农宝”,在农业生产上画出一个又一个同心圆。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扭转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的格局。
扭转
和许多地方一样,在临洮县,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在家种地”成了普遍现象。
一方面,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一家一户“零耕碎种”,农民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等问题凸显。
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呼唤一场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改革。
临洮县通过“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引导有技术、懂管理的能人志士组建农机服务队,既能让农户节本增效,又能让农机服务队有钱可赚,实现“双赢”。
迎着这股改革春风迅速成长起来的,就包括位于漫洼乡羊圈沟村的临洮继光轩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下一周,要去抗儿湾村和百花村,有需要农机服务的可以联系,到时统一耕作。”3月18日上午,理事长尚春光打开手机上的专用地图,查看作业进度,提前准备好需要数量的农机具。
可2018年以前,在外谋生多年的尚春光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回归农田,还成为一个农机服务的“操盘手”,在广袤的田间施展才能。
事情的转变,源于那年春节他的回乡探亲。当看到村里大量的耕地撂荒时,尚春光冒出了一个想法,这么多的地不能就这样荒下去吧?”
尚春光家本来有20亩地,又流转了80亩地,打算全种马铃薯。可这些地,全家人怎么都种不过来。买农机,费用高,一年中大量时间还闲置,尚春光发愁了。
“买农机具,临洮县在享受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再补贴30%。”乡干部不仅带来了好政策,还带来了农机合作社的新思路。尚春光眼前一亮,他买了两台小型农机,雇了一名司机,组建了最初的农机合作社。
有了合作社,尚春光心里有底了。2019年,他以每亩50元的价格,流转了附近3个村的3300亩地。
种地之余,他还给村民提供服务。旋耕、收割,平均每亩40元的“菜单式”服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让村民直呼方便。很多不想种、无力种的村民,或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协议,陆续外出务工。
2020年,尚春光种下2000亩马铃薯、500亩小麦和500亩油菜,还为6000多亩地提供农机服务,一年就获得了40万元的纯收入。以农机作为资产入股的村民也多了起来,服务队有了17台农机、27种机具。
农机化社会服务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全乡通过机械化生产作业,每亩成本降低近400元,马铃薯亩均产量提高200公斤、增加效益300元。”漫洼乡副乡长张明告诉记者。
“今年计划再流转400亩地,向规模化持续推进。”尚春光说。
壮大
位于峡口镇普济寺村的得军农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临洮县组建的第一家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
“2014年成立时买了10台,2016年买了8台……现在一共有57台农机,220台机具。”既是公司负责人又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德军特别自豪于不断壮大的队伍。
普济寺村人均土地面积大,土壤条件好,但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不足,成本大,产量也上不去。自从有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种地不再是难事。“现在,很多家庭都变成了丈夫外出务工,妻子在家发展养殖,土地参与全程托管服务的方式。”陈德军说,从一份收入变成了三份收入,农机化服务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像继光轩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得军农机服务公司这样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临洮县还有50支,遍布16个乡镇。
目前,临洮县机械化作业面积达92.6万亩,释放农村劳动力5.6万人次,为农户创造劳务收入5.12亿元。全县农业机械达到70854台(套),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3.37%。
“生产合作是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临洮县委书记石琳介绍说,全县通过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加快了土地碎片化治理、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还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党组织服务村民的作用。
生产合作,不仅仅限于一个个农机合作社的联合。
为了适应农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合作和服务的现实需求,临洮县通过“三位一体”改革,在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跨区域规模化和跨领域一体化的联合发展道路,扩大组织规模、拓展服务功能、发展一体经营。
攥拳
“下周我们将配送今年的第三批蔬菜,都是你们喜欢的种类。”3月18日,石郭家村村支书郭全一边从保鲜库内分拣蔬菜,一边和客户电话联系。
“付费800元就能成为会员,每次15斤,随机选配5至8种时令蔬菜。”郭全告诉记者,村里的蔬菜直供,已经发展到800个会员,涵盖兰州市内多个小区。
如此良好的销售局面,是村民曾经难以想象的画面。拥有2058多亩水浇地,却因分散种植、盲目种植,并没有获得不错的收益。村里的4家合作社,也是各吹各的调,带动村民的作用很有限。
2019年,临洮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这里,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带来了转机。
面对条件更好的大棚,很多村民却还是种成了“老样子”。“要发展标准化种植,就必须在合作社规范提升上做文章,通过实行规模化和品牌化,真正对接大市场。”郭全将村内4家合作社统一并入到村级富民产业合作社,发挥各自优势,抱团发展产业。有1200平方米冷库的鸿远合作社主要负责储存,德源、宏伟合作社主要跑销售,四方净菜合作社则专门配送。
石郭家村产的萝卜品质优良,郭全将其作为主导产业,鼓励村民把796座大棚中的496座全部种成白萝卜和绿萝卜。
之所以有这样的号召力,缘由成立的富民产业合作社,从种到收提供服务。“种地前的测土配方和农资配送及时协调,土地翻耕免费提供,农技服务随叫随到,产品销售直接签订单。”郭全说。
“以前只能卖3毛一斤的绿萝卜,通过合作社能卖到8至9毛。收获季时,一天能运出50吨。”郭全说,看到效益不错,之前不愿种的农民,开始陆续从合作社接手回来种植。
“合作社规范提升,是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低,构建小农户和大市场链接的主要桥梁。”临洮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薛宁告诉记者,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推动下,目前,全县每个村均有富民产业合作社。全县2400多家合作社中,规范运转达到80%以上。在流转土地、良种供应、农资统一采购配送、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全面开展服务,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目前,临洮县已成立村级产业合作社322个,联合社66个,组织10.6万户群众加入了各类产业合作组织。
聚指成拳,不但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让农民们学会了抱团取暖。
相关新闻
- 2021-04-19开通农货的一条“驰道” 临洮县“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启示录(三)
- 2021-04-13开给农村的一剂“良药” 临洮县“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启示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