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一张照片背后的帮扶故事】新家筑起新梦想 一根黄瓜富一村
中国小康网天津2月12日电 “昨天行情好,咱家的黄瓜品相也好,每斤卖了2块8,今天应该也能卖个好价钱。”瓜农老李嘬了口手中的香烟,悠闲地倚在电动三轮车上,和其他瓜农分析着行情。
他的车厢内装着早上刚摘的9箱黄瓜,每箱约有100斤。
正说话间,一辆辆农用三轮车鱼贯而入,一箱箱黄瓜装满车厢。市场内外,车水马龙。
在国务院扶贫办挂牌督战的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村民们除了每天照常到自家的温室大棚里“伺候”棚里种植的黄瓜,又多出了一个“新爱好”——到村里改造提升完成的黄瓜交易市场卖黄瓜。
不要小看这一根小黄瓜,就是因为它,让富坪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有了新市场 瓜农底气足
时间来到上午11点,黄瓜交易市场开始热闹起来。
“这个黄瓜颜色、条形啥都挺好的,就是有点短,以后记得把这个塑料袋这样绑……”尽管没有以高价成交,但是黄瓜代办小汪仍然好心地给大伙提醒着黄瓜装箱注意事项。
在靖远县富坪村温室黄瓜大量上市时期,村民小汪看准商机,早早承租了一间市场里的仓库,摇身一变成了一名“黄瓜代办”。
“平均每天销售15000多斤黄瓜,现在主要销往兰州、西宁、包头、陕西、青岛、银川还有新疆的库尔勒。”小汪说,“每天的收购价,伴随市场需求而小幅升降。”
瓜农老李是较早来到市场交易的村民之一,虽然商贩们迟迟没有定下今日黄瓜收购价格,但他依然耐心等待着。
“现在方便的很,如果一时半会不开价,回去吃完饭,来了也能卖。”老李说以前没有市场,大家伙只能去别的村卖,不仅要挨冻,还时常在价格上吃亏,现在有了市场,价格很透明。
温室黄瓜现在是富坪村的支柱产业,为使菜农蔬菜销售交易更加便捷,天津市和平区通过资金支持在富坪村援建了一座集黄瓜仓储、交易、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黄瓜交易市场。
北湾镇党委副书记马维强说:“村里原先的黄瓜交易市场,就是一座彩钢大棚,场地没有硬化,设施也不完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了解决这个短板,和平区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00万元,援建钢结构交易市场1座,库房10间,硬化场地8000平方米,以及会议室、综合管理房、农残检测室、LED电子信息滚屏等配套设施,为设施蔬菜销售提供了保障。”
目前,该市场已投入运营,吸纳商贩十余家,日交易量达到20万斤。不仅有效规范了市场行为,更为当地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增强了信心。
“政府给我们把资金、技术、销路等各方面的服务都做得很到位,我们要努力把黄瓜种的更好,让‘花儿新村’黄瓜品牌享誉全国。”老李说现在虽然累点,但是心里充满了底气。
资金加技术 致富产业群
别看现在富坪村村民都把种植温室大棚黄瓜当做“宝贝”,可当初并没有几个人愿意干。
富坪村是2013年“7.22”岷漳地震灾后重建的异地安置村。
“我们村在黄河边,大多是水浇地,适合种植蔬菜。可好多村民都是移民过来的,原先种惯了山地作物,根本不认可种黄瓜,我们反复动员,还组织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但效果都不明显。”谈到当时的难处,富坪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玉胜说。
土地优势就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平区抓住这一点,投入资金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大棚黄瓜。短短两年时间,就为村里建起了近1000座钢架无立柱式节能日光温室。
在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下,再加上和平区积极协调天津市科润黄瓜研究所在村里设立黄瓜产业专家工作站,在新品种引育、病虫害防治、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同时辐射周边黄瓜产业提升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支持黄瓜产业发展,很快形成了黄瓜致富“产业群”。
天津市科润黄瓜研究所经理崔兴华说,研究所去年4月份随和平区政府来到这里,同靖远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黄瓜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着手部署下一步工作。
“我们在村委会办公楼内建立了工作服务站,办公室内存放黄瓜新品种介绍及黄瓜栽培管理相关的材料和书籍供农民索取阅读,同时依托我所在北湾镇的技术人员高伟庭经理提供相关指导。”崔兴华说,“技术人员直接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户,解决农户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黄瓜的产值。”
“以前种粮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种了两大棚黄瓜,一年下来能收入六七万元,还没有以前那么累!”原籍定西市岷县维新镇、现居富坪村的王军娃说,“黄瓜产量高行情好,在工作站专家的指导下,我也掌握了黄瓜的种植技术,相信家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黄瓜产业真的为村里人带来了大实惠,自从搬到了富坪,政府扶持力度很大,家里建了一座80米长的蔬菜大棚,只掏了3万块钱,种黄瓜一年就挣回来了。”瓜农徐大姐告诉记者,“每天卖完黄瓜再打点零工,加上老公务工的收入,家里一年能有五六万块钱收入,现在日子过得特有劲儿!”
马维强说,现在村里很多农户都通过种黄瓜富了起来,很多家庭已经具备了购置家用小轿车的能力,可谓一根黄瓜富一村。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富坪村还与新坪村一起,先后两次为湖北捐赠黄瓜35吨,价值23万多元。
“我们也受过灾,也接受过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搬到这里后,生活越过越好了。发生了疫情,我们就想着尽自己所能要支持一下,也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徐大姐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