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关峡村竹编产业做火“炕头经济”
“昔日冬天在家闲,如今冬闲忙挣钱”。寒冬岁暮,当皑皑白雪覆盖群山峡谷时,天水市秦州区大门镇关峡村的家家户户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细细的竹篾在人们手中,经过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逐渐形成精美的艺术品。关峡村人依靠当地竹编产业,在热炕头上将“炕头经济”做得红红火火。
1 传统竹编手艺面临失传
隆冬时节,随便走进秦州区关峡村一户村民家,都能看到主人和邻居围坐在热炕头,一边话家常一边编织竹箩的热乎场景。秦州区大门镇关峡村为“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得天独厚的毛竹资源,赋予了关峡竹编独特的传统工艺、悠久的竹编历史,被同行誉为“竹编中的活化石”。
2017年,天水市秦州区卫生与健康局干部李继鹏到关峡村任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在走村入户调研过程中,李继鹏发现关峡村家家户户有从事手工竹编的传统,这个信息让他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一个“服水土”“见效快”的产业吗?在筹备过程中,李继鹏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村民们做出来的竹编产品多为簸箕、背篼等,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些农具已然没有了市场,这门手艺也渐渐面临失传。
这些问题并没有让李继鹏气馁。他一有时间就走访村里的竹编艺人,了解制作过程,并把网上销量高的竹编产品归纳整理,确定了关峡竹编产品转型的方向,即针对城市消费者生产居家实用型、艺术型的竹编产品。他还从网上选择打印了一些竹编的款式设计图纸,找到村里竹编技术好的村民张永红,跟他一起创作新型竹编样品。
2 竹编合作社“起死回生”
村文书张润生2013年成立过一个润生竹编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市场销路不佳,从事竹编生产的人员较少,一直处于停办状态。在李继鹏和村帮扶工作队的鼓励下,2018年4月,润生竹编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停办5个年头后又一次“重启”。合作社这次“重启”不仅得到了高人的指点,还找到了“秘籍”。高人就是李继鹏,他建议改变竹编产品的对接市场,想方设法让这种绿色无污染的产品走进城市的消费群体。“秘籍”就是把传统直径42厘米左右的竹箩、筛子的设计进行改变,精细加工生产直径30厘米的竹箩、筛子,并且在保证传统工艺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平。通过一番改良、摸索,张润生的合作社编织出了广受市场青睐和大众喜爱的果盘、花篮、小竹箩、小提笼等现代竹编工艺品。
改进后的竹编产品在2018年6月的伏羲文化节上大受追捧,试生产的200余件产品全部售罄,还签订了85笔订单。去年7月5日,大门竹编又被邀请参加兰洽会,销售依然火爆。说到兰洽会销售的场面,张润生记忆犹新,他说:“展销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准备的所有产品全部卖光了。这时来了一位老太太,她说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展会上有卖竹箩、筛子的,这唤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可惜当时我们的产品已全部卖完了。看到老太太失望的神情,我让她留下联系地址和电话,答应回天水后专门给她邮寄一套。”
3 打开外省市场 建立供货关系
2018年,在李继鹏的帮助下,关峡村竹编手艺人张永红作为我省唯一入围草柳藤编织决赛的选手,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决赛,和全国35位草柳藤编织选手进行了切磋和交流。这次参赛是关峡竹编继伏羲文化旅游节、兰洽会后又一次重要的宣传展示,还为合作社打开了外地市场,与山东等地的客商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如今,通过大门镇政府积极引导、帮扶工作队全力支持、电商扶贫大力推介,关峡村竹编产业华丽蜕变,产品由单纯的农具转型为生活工艺品,关峡竹编已成为当地的“炕头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
2019年,以“润生竹编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力,关峡竹编再一次进行技术、资源和市场的整合,不断扩大关峡竹编的社会影响和市场附加值。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时间充足的优势,把这些劳动力整合起来从事竹编生产,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张润生告诉记者,合作社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再到二三十人,社员在家里编织好后送到合作社,一户收入差不多有一万多元钱。目前,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依靠勤劳的双手已全部脱贫。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哈丽娜
相关新闻
- 2021-01-09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推荐参加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公示
- 2021-01-09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武山县2020年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进行考核
- 2021-01-09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议
- 2020-11-12天水仙人崖景区打造“十里桃花”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