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大也,盛也”
原标题:《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大也,盛也”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作者:叶文玲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高凯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高凯)“在面对敦煌的735个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时,你没法不心灵震颤。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守护神’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的后记中如此形容自己的此番创作心路。
常书鸿本系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1936年,他毅然放弃在法国的优越生活和稳定的绘画创作环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带领工作人员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敦煌的保护工作。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他是第一任所长。此后半个世纪,常书鸿坚守敦煌,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作为中国的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美轮美奂为世人瞩目,而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艺术家常书鸿先生对于敦煌意义非凡。
正是在常书鸿的带领下,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得以展开,使敦煌结束了400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
以至于后人称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常书鸿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
在敦煌,常书鸿经历的是缺衣少食、经费不足和家庭的巨大变动,收获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升华,最终留下的,是一个无与伦比、再难复刻的敦煌。
为了客观细腻的呈现常书鸿不平凡的一生,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了《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据介绍,为写作此书,叶文玲曾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书中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近日,《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联合主办。
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特别提到这部作品的艺术表达,“我觉得叶文玲老师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景性描写特别突出。一般的报告文学,采取叙事的手法比较多,因为不在现场,很难把场景性的东西写出来。恰恰相反,叶老师的书,读起来最亲切、最令人感到生动的地方就在于情景性描写,不断地还原到现场里。”
评论家梁鸿鹰针对被一提再提的敦煌精神表示,“为什么我们屡次讲敦煌精神,这几代守护者的品格,反复讲,它到底有哪些呢?这本书里面有很好的答案,在这些所有的开创者和守护者当中,常书鸿的故事格外悠长,格外动人。”
他指出,常书鸿本来在国外从事油画专业完全可以走上个人艺术家的道路,成为一个画家,但是他看到《敦煌石窟图录》之后,马上认定他应该做更大的事情,就是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放弃个人的绘画追求,把毕生经历都投入到祖国遗产的保护当中,这是需要精神的,需要体力、智力各方面精神的付出。尤其是在他回国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的形态当中,艺术不受重视,国家的遗产沦为外国人吞食和当地土豪抢掠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他生命打击最大的就是家庭的变故,小说对这段的描写是非常充分的,他遭到了爱人的背叛和出走,他没有在所有的挫折面前低头,没有垮下去,没有消沉。他的这种坚守,从1943年一直到1994年去世,敦煌成为他唯一的选择,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是非常感天动地的。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与常见的报告文学不太一样,常见的报告文学有一种对他者的叙事,而叶文玲的叙事中有着特别激情和鲜活,她和他的传主之间深度的对话,那种心心相印的关系,其实也是在写作家和时代、和现实、和意识、和创作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体现了叶文玲老师的心路、身路和情路。她从80年代开始,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追踪采访常书鸿,多次到敦煌实地调查,所以作家的功力是扎实的,作品的风格是清雅的,人物的形象是端庄的,整个书的格调是崇高的,从人格到书写,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艺术,都体现了追求美的,有信念的,有文化自信的精神。”何向阳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李建军认为这部报告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塑造了一个文化英雄,“常书鸿这样一个英雄形象,我觉得它主要就体现在有文化信念和文化信仰,而且有执着而深刻的爱,这个爱既是对国家的爱也是对文化的爱。”
李建军直言,中国的传记作品很少会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将人物所有人格的扭曲和断裂,情感上达到的痛苦都会写出来。与中国的文化讲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相关,一般不涉及那些个人的痛苦或者隐私。
“但是我觉得叶文玲有一种勇气,而且要感谢常书鸿先生的子女,他们接受书中的真实描写,这是需要有一种胸怀和气度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部作品才真正呈现出一个很饱满的形象。”李建军说。
本书最特别的读者,常书鸿先生之女、著名画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常沙娜女士当日特意发来视频,表达对本书出版的谢意。
常沙娜女士在视频中表示,“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父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尊敬他,怀念他。看了这本书,我很受感动。”“这是我所看到的详尽、完整、可信的关于我父亲的传记作品。我感觉到非常感动,我感谢文玲。通过这本书,如果能促进下一代人对敦煌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的瑰宝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包括我们老前辈对祖国和文化的这种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好的事。”常沙娜说。
因为疫情缘故未能亲临现场的叶文玲在当日视频中表示,“从我来说,写《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我一辈子尽最大的努力的一个主要作品。”
“‘大也,盛也,就是敦煌。’大也,盛也,也就是常书鸿。”叶文玲说。(完)
相关新闻
- 2020-07-09《国家记忆》敦煌守护人常书鸿 使命
- 2020-07-09《国家记忆》敦煌守护人常书鸿 坚守
- 2020-07-09《国家记忆》敦煌守护人常书鸿 保护
- 2020-07-09《国家记忆》敦煌守护人常书鸿 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