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碾坝乡村展新貌
碾坝镇袁家坝新村文化广场
回眸2020年,爬坡过坎、破难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同心同向、并肩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共克时艰、经受大考,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这一年,康县碾坝镇党委、政府按照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更严的作风、更硬的措施、更实的工作,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的最终目标。这一年,碾坝镇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砥砺前行,有踏石留印的扎实举措,也有熠熠生辉的闪亮数据,这是他们交出的答卷,有碾坝这片土地的温度、更有碾坝镇党员干部群众的厚度和力度。
碾坝镇地处燕子河上游一大支流碾坝河河畔,以该坝似碾盘而得名,位于康县城西部十五公里处。东邻城关镇,南依豆坝镇和岸门口镇,北靠长坝镇,西北与武都区接壤。面积109.71平方千米。人口10927人,镇辖14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耕地1.78万亩,其中坝地257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大麻、核桃、花椒、生漆、中药材等。当地所产大麻色泽洁白。纤长而韧,享有盛誉,年产近2万公斤,为县内大麻基地之一。这里青山绿水、物产丰富、人文底蕴深厚、镇村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几年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政策,按照县委“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理念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发展思路,紧盯脱贫村户指标,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措施,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全面开展脱贫攻坚“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后续巩固提升行动,加压定责,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实现了全镇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脱贫1254户488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 实现了全镇14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特色农业基地,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安家坝村玄麻湾农业示范观光园
安家坝村2013年开始成立了“康县兴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服务社员为宗旨,实行“种植在户,服务管理在社”,“统一育苗、统一配肥、统一购销、分户种植”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康县华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陇南有机蔬菜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由他们提供高标准技术设计和专业技术人员长年技术指导,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有机蔬菜技术标准,完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寺底下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村庄四面环山,好似一个聚宝盆。在一条小溪的陪伴下欢歌笑语不断,幸福生活如梦。行走在村内,道路宽阔,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是干干净净的,房前屋后、山坡沟边各种绿树勃勃生机,把原本就很美丽的村庄映衬得更加如诗如画。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水平,按照“党委谋划、支部推动、党员干部引领示范、贫困户积极参与”的思路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乡村能人大户带头发展黑木耳产业。
2017年,寺底下村主任崔玉甲组织成立了康县金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5亩,注册资本800万元。“康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但基本都是家庭或合作社种植为主,我们成立公司后,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方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链条,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三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发展一户、带动一片、覆盖全镇、辐射全县的效果。”公司负责人崔玉甲介绍。
“厂区车间主要为上料区、搅拌车间、装袋车间、高压灭菌区、遇冷车间、强冷车间、菌种检测实验室、菌种发酵室、全套进化接菌室、标准化菌包培养室,共计4000多平米,日产菌包6万袋。2020年秋季已接订单300万袋,每袋价格2元,目前公司计划生产400万袋,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公司技术员李宁说。“我们不仅生产木耳菌袋,还在云台、太石、迷坝、碾坝等乡镇培育发展木耳基地,把管理、采摘、销售融为一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增收。”
在菌包培养室门口,一个传送带正在往一辆大型卡车上装木耳菌袋。“这些是发往舟曲的,我们前几天签订了200万袋的合同。我们的菌袋还发往陕西宝鸡、杨陵、洋县,还有省内的定西、陇西、临夏、清水等地,县内有12个合作社都订购了我们的菌袋。”技术员李宁介绍道,“我们不仅生产销售木耳菌袋,还在全镇建成6处种植基地共180亩,主要是地栽木耳基地和吊袋大棚,单季可种植袋料黑木耳50万袋,还建成晾晒区45亩,现在正在建电子商务产品展销厅,把管理、采摘、销售融为一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增收。”
“村上建了公司以后,平时在车间上班的人就有70多人,每到种植基地采摘时节工人也有40到50人,一天工资80元,中午还管饭,我们本村和周围村的人不用出去打工了,家门口就能赢钱。”碾坝镇寺底下村党支部书记巩勤贵高兴地说道,“公司还吸收本村和周边村入股的贫困户93户,前年和去年“七一”都举办了入股分红大会,每户分红800元。明年的分红大会继续筹备,入股群众又能分到一大笔钱了!”在扶持公司发展上,该镇确定了一名领导干部包抓,负责组织协调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等具体工作,引导贫困户广泛参与,以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催生改革新活力。
“我们镇将继续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公司发展独具特色、适应市场、效益明显的木耳富民产业,扶持引导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在科技运用、品牌建设、增强带动力上下功夫,采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市场化营销,真正让公司成为康县的木耳龙头企业,积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纳群众就近务工就业,稳定群众增收渠道,落实落细带贫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让小木耳做出大文章,小产业实现百姓富。”康县碾坝镇党委书记熊涛说。
近年来,袁家坝村党总支部砥砺奋进,淬炼初心,锻造服务型党组织,认真落实镇党委总体发展战略,瞄准乡村振兴目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建设生态宜居新村,先后建成燕河源休闲旅游基地、百亩油菜基地、百亩花椒园基地等生态、民生工程。位于袁坝村的长丰可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农作物秸秆颗粒燃料,可谓是正儿八经的“朝阳产业”,是变废为宝的环保产业。
“生物可再生燃料是继电、天然气之后的第三种环保产品,市场前景很大。我们把农户家里的麦草、苞谷杆、板栗壳等农作物废弃物收购进来,加工制造成不含硫的环保燃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更防止了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该公司总经理张富德告诉我们说,“我们公司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去年的产量只有一百多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等条件成熟了,我们还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
“我们村是2018年打造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路网样样齐全,群众都很满意。产业发展也是多元化的,袁有荞家的黄酒厂、张兴德家的养牛场、曹明荣家的养猪场等等,效益都挺好的。去年我们村上还带领群众发展栽种了200多亩花椒、100多亩油菜。”袁坝村村主任袁有义说,“按照镇上的要求,我们要把潭家沟古村落保护起来,结合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在碾坝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配合下,袁家坝围绕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稳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62人,其中2015年脱贫4户16人,2016年脱贫25户102人,2017年脱贫32户112人,2018年脱贫34户112人,2019年脱贫3户7人,截止2019年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从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中,我们看见镇党委的精准扶贫力度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袁家坝村正在稳步发展的路上迈出有力的步伐。
美丽乡村小河村位于康县城以西,小康路14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全村辖3个合作社、108户、419人,现有耕地966亩,人均2.4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黄豆为主,经济收入以核桃及劳务输转为主。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生态环保养殖示范户3户,中药材种植大户7户,引导群众开展土地流转,种植大黄、大力子、贯叶连翘等中药材100余亩;栽植梭罗、银杏100余株、优质核桃树50余亩,实施退耕还林240亩、荒山造林310亩;积极引导群众开办网店4家,完成销售额6万元,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碾坝镇在安家坝、寺底下村、大庄村、李家湾、青岗坝等5村兴办袋料木耳种植基地5个,放置袋料木耳菌袋112万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发展柴胡、大黄等中药材250余亩,发展生态环保养殖示范户3户,养殖土鸡3000只、肉牛50余头,培育食用菌种植大户2户,中药材种植大户3户。建立金强、兴顺、景盛、田袁、雲雾、绿洲等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势头强劲,带富效果明显。
通讯员 燕兆林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0-12-21临泽:贯彻新发展理念 引领乡村振兴
- 2020-12-21山丹:小车间 “大扶贫”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 2020-12-21肃南大河乡:红色画笔渲染乡村振兴秀美长卷
- 2020-12-18临泽蓼泉镇:温室蔬菜助力脱贫攻坚 绿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