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中国的脱贫智慧】甘南的脱贫“十步棋”

20-12-14 15:0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沈文刚

  中国甘肃网12月14日讯(本网记者 沈文刚)打赢脱贫攻坚战犹如下好一盘棋,甘南作为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得到全面保障,决战深度贫困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和决定性胜利。

  2019年底,甘南8个县市相继脱贫摘帽。目前全州3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9万户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43%下降为零,如期实现了清零见底目标任务,甘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生态文明小康村甘南州碌曲县恰日村(本网资料图)

  优化设施补短板,筑牢脱贫攻坚“根基石”

  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脱贫攻坚的优先地位,着力破解贫困村和贫困户面临的水、电、路、网等问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饮水方面,所有的贫困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多达94%的贫困户用的都是拉到房前院内的自来水,仅6%的贫困户因受本村内地质条件限制,均建有临近的集中供水点。交通出行方面,通过落地建设一批批交通扶贫项目,全州路网体系日趋发达,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自然村全部通上了硬化或砂化路,所有的贫困户门前全部实现了硬化入户路,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电力和网络通信方面,动力电和宽带光纤、3G\4G网络实现所有村组全覆盖,200多个村1万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光伏电站建设实现“卖电”增收,QQ、微信、网购等现代通信和交流方式已在广大乡村飞速普及,贫困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殷实、更加美好。

  拓展渠道稳增收,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

  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铺天盖地育产业,顶天立地树品牌,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2015年以来,依托“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两大载体,探索创立“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金字招牌,同时谋划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而且为1449家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的成功开办创造了条件,为3.8万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实现旅游增收搭建了平台,甘南旅游扶贫减贫模式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甘南2019年荣获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称号。与此同时,各县市依托资源禀赋,稳步推进牛、羊、蕨麻猪、丛岭藏鸡、果品、蔬菜、食用菌、藏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光伏、电商等新型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3.35万户脱贫户通过参股经营每年都能获得稳定分红,0.78万户脱贫户的收入完全依靠家庭经营收入。

迭部县黑扎村养殖土蜂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本网资料图)

  搭建平台找门路,撑起就业扶贫“致富伞”

  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出路,多途径、广领域稳岗就业,脱贫基础不断夯实。近三年来,各县市加大工作力度,开发乡村护林员、水管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2.66万个,每个岗位每年获得报酬补助6000元—30000元,成为受益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撑。全州加快扶贫车间建设,现有181个扶贫车间吸纳以建档立卡对象为重点的农牧村劳动力6397人,“小车间”逐渐变成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大平台”。针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及时制定出台促进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就业扶贫定期监测调度制度,全州贫困劳动力向外输转规模超过去年水平,为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赢得了主动。

  直面矛盾解难题,巩固控辍保学“好成果”

  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全面改薄” 项目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达到806所,能够完全满足各学段学生的入学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类保障资助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各学段的就学资助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实施包吃、包住、包学费的教育“三包”政策,全州落实各类教育保障资金20.57亿元。目前,除119名适龄少年儿童因身体残障等特殊状况不能正常入校就读外,全州没有不想上学、上学不便、上不起学的状况,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1%。针对失辍学问题屡治屡现的“老大难”问题,2018年以来,全州直面矛盾、狠下决心、迎难而上,以全面彻底根除“半僧半学”顽疾痼瘴为重点,集中火力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对失辍学的5624名少年儿童全部劝返复学并建立了严防“二次辍学”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教育扶贫的最大难题,让智力扶贫的政策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

扶贫车间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出路(本网资料图)

  多措并举强弱项,构建健康扶贫“防火墙”

  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健康扶贫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正视差距,强化措施,弥补短板,农牧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每个行政村建有或按规定联合设置卫生室,并能正常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各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方式,加快建设远程医疗会诊体系,优化分级诊疗病种和基准价格,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县域外转诊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地着力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扩大签约范围,建档立卡户慢性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到100%。甘南率先在全省出台基本医疗保障州级统筹方案和配套办法,精准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参保、资助、待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即时结报服务落实到位,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改造搬迁齐发力,实现困难群众“安居梦”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两大安居扶贫工程建设,贫困群众不但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追求,而且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崭新生活。“十三五”以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产业扶持、公共服务配套、转产转岗就业,全州45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实窘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同时,9.98万户贫困户通过拆除重建、修缮加固等危改方式和生态文明小康村“改房”项目建设,全州范围全面消除了农牧村危房和榻板房,农牧村住房实现了由土坯房、榻板房向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转变升级,贫困群众的住房面积和建设质量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搬迁后的美丽乡村临潭县庙花山村(本网资料图)

  聚焦特困出实招,织密政策兜底“保障网”

  聚焦脱贫攻坚中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编密织牢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网,特困群体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补尽补,应救尽救。通过农牧村低保与脱贫攻坚“两项制度”衔接和专项治理,全州现有1.5万户3.7万名农村低保对象中,建档立卡户占比为47.8%,更加符合“两项制度”相衔接的政策要求,更加切合本州实际。根据困难群众生活支出高的客观现状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现实需要,充分用好政策权限,连年提高低保补助标准,今年在省级指导标准10%的基础上再次提高5个百分点,一、二类低保对象年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4620元和4392元,同时将历年脱贫户当中的三、四类低保渐退期延长至2020年底,并视情况和国家统一部署再作延长考虑,确保把“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

  发展农村促经济,注入强村富民“动力源”

  不断深化农牧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各项事业发展,为加快脱贫步伐、提升脱贫成效增添了活力和动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州农牧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仅实现所有建制村全覆盖,而且村均收入突破4万元,贫困村普遍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已经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各县市积极盘活农牧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优化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性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内容的“三变”改革,不但激活了乡村资源和乡村干部,而且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和思路,全州近2万户9.8万农牧民群众依托“三变”改革踏上增收致富“快车道”。立足农牧业生产特点,各县市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发扬首创精神,创建“家庭农场”109家,组建具有较强带贫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4312家,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碌曲县贡去乎村扎西藏家客栈(本网资料图)

  突出生态可持续,算好绿色红利“长远账”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项目,数以万计的贫困群众务上了“生态业”、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目前,全州生态护林员突破1万名,惠及1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的补助标准,累计落实到位工资报酬达到3亿多元。通过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项目,1018万亩草原鼠害、130多万亩沙化退化草场、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贫困群众安身立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按照生态扶贫的制度安排和项目支持,所有建档立卡户都从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长期稳定受益,进一步激活放大了甘南生态福源地和绿色大屏障的潜力价值。

  巩固质量抓提升,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把高位谋划、改革创新贯穿脱贫攻坚始终,开创性地打造“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两大提升工程,脱贫成效得到全面巩固,脱贫质量得到极大提升。2015年以来,我们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不仅革除了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和落后思想,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而且有效消除了广大农牧村根深蒂固的视觉贫困和精神贫困,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迫切愿望和内生动力。同时,立足广大农牧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州情实际,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载体,创新“三农”工作新模式,以自然村为单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实施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坚持以“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为目标,整合各类资源资金,投资156亿元累计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项目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生了根本改变,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脱贫效益和稳定效益,带动脱贫 2.18万户、9.76万人,占全州建档立卡脱贫总人口的55%。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张千一的音乐 张千一的音乐
  • 轰动北京的首演 轰动北京的首演
  • 陈维亚的舞蹈 陈维亚的舞蹈
  • 苏孝林的出路 苏孝林的出路
  • 冬季,相约康乐白桦林 冬季,相约康乐白桦林
  • 不同寻常的创意 不同寻常的创意
  • 文化甘肃的情怀 文化甘肃的情怀
  • 发掘历史文化优势 讲好自己的故事 《大梦敦煌》20年 发掘历史文化优势 讲好自己的故事 《大梦敦煌》20年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水利系统优秀党员干部下基层 打
2   张千一的音乐
3   轰动北京的首演
4   陈维亚的舞蹈
5   苏孝林的出路
6   兰州西固公安“陇风2020”行动捷报频传
7   【寻医问药】七成颈椎痛源自神经根
8   【健康新知】常吃夜宵易致血管变硬
9   【心理门诊】冬季谨防“情绪感冒”
10   【健康关注】十种“长寿素”提高免疫力
11   冬季,相约康乐白桦林
12   不同寻常的创意
13   兰州七里河区开展电动自行车检查
14   文化甘肃的情怀
15   甘肃省内部分路段临时交通管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