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中国的脱贫智慧】民乐:农业产业化引领 减贫增收惠民生

20-11-19 17: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通讯员 俞青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海拔1589-5027米。总人口24.6万,其中农业人口17.3万人。全县有耕地117万亩,土壤肥沃,黑土层深厚,富含钙、钾、硒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加上祁连山雪水灌溉,水质无污染,是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理想之地。先后评授为“中国板蓝根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建设先进县”“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农业标准化马铃薯种植示范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甘肃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民乐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汇聚农业特色产业,厚植发展动能

  按照“稳面积、强管理、保质量、创品牌、增效益”的整体思路,指导各镇持续调优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群众自愿进行村组内互换并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特色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着力构建以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食用菌、优质林果、饲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体系。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22万亩(500亩以上连片种植点50个),马铃薯种植面积21万亩(500亩以上连片种植点36个),高原夏菜种植面积9.8万亩(200亩以上连片种植点17个),豌豆、燕麦、青储玉米等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累计建成食用菌大棚2168座,打造优势超越殷桃果园、滨河葡萄果园、矮化密植果园等林果示范基地3个。因地制宜、因户因人研究“点穴式”培育增收产业,极引导1380户贫困户共种植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杂粮杂豆、油料等作物3.58万亩,其中主要依靠种植业增收的贫困户367户。

  草畜产业循环发展,打造增收亮点

  严格落实“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按照“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整体开发”的发展思路,坚持走“以养带种,以种促养、以草促畜、以畜带草”的循环发展路子,构建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标准化规模经营为重点、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格局。全县累计建成各类养殖场(小区) 257 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6 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 20 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场 35 个,每年畜禽饲养总量稳定260万头(只)以上,带动1780户贫困户养殖畜禽5.39万头(只)。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我县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稳步推进,力争2020年年底生猪饲养量达到32万头以上,出栏量达17.5万头以上。

  加强扶持到户产业,精准培育富民产业

  坚持用政策扶持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的热情,提升产业致富的信心,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内生能力。发挥产业扶贫资金助推作用,累计为2646户8548人配股到户产业扶持资金4192.5万元,每年按照8%的比例为贫困户兑现收益资金335.4万元。因地制宜、因户因人培育“点穴式”增收产业,发放补助资金263.6万元,扶持670户贫困户修建养殖暖棚2714间,发展家庭养殖。发放补助资金93.15万元,引导537户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庭、小作坊、小手工等“五小”产业,共为58户发展“五小”产业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257万元。依托丝路寒旱农业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扶贫车间”创建等重点项目,引导贫困户到六坝丝路田园综合体、海升现代智能温室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务工就业,共带动1709名贫困户增收致富。建设“扶贫车间”29家,共吸纳劳动力23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30人。

  创新经营主体模式,巩固提升带贫成效

  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进一步凝聚“产业兴才能乡村兴、企业强才能经济强”共识,千方百计凝聚起产业兴旺新动能,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精心培育爱味客、鼎丰种业、丰源薯业、集华农业、华瑞农业等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先后引进祁连雪域、海升集团、文德兰、春禾国际等现代农业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县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布局进一步优化。至目前,共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3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2020年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51家,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合作社达到1378家,占比74.45%,其中19个贫困村规范和较规范的合作社112家,合作社规范化率达到80%。创新经营主体带贫模式,支持爱味客、丰源薯业、鼎丰种业等县内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与种植大户签订马铃薯订单4.8万吨,实现特色产业发展与龙头企业原料供应无缝对接。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务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带贫模式,共带动1341户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促进产销无缝对接 

  聚焦“六大”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推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商标品牌”联合创建,促进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等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高端农产品。积极鼓励银河食品、丰源薯业、远达食品、天润园等“农”字号企业开发主食产品、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打造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民乐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全县“甘味”农产品4个,累计申请涉农商标788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50件,共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0个,其中2020年新认证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2个、有机转换认证3个。

  通过积极争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贮藏烘干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缓解集中收获后销售和运输压力,延长加工企业原料供应期和种植户销售期。全县有63家经营主体共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01座,贮藏容量16.22万吨。其中:果蔬保鲜库10座共5.14万吨,食用菌保鲜库4座共1.8万吨,马铃薯贮藏库(窖)86座共9.27万吨,畜禽产品冷藏库1座共0.036万吨。2020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承建主体开展马铃薯贮藏窖建设项目,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马铃薯贮藏窖88座,新增储藏能力2.22万吨。

  深入实施金融扶贫,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7号)精神,向县金融办推荐22家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对农民增收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合作社)办理特色产业工程贷款。疫情期间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对企业2020年1月1日起生效的贷款合同,按照约定贷款利率的35%给予6个月贴息支持,至目前共为7家农业龙头企业当年1-6月贷款贴息补助金额共328.2万元。精准落实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建立完善扶贫资金常态化监管机制,深化拓展与市级政策性涉农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完善“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农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体系,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累计为发展产业的118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579万元。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2020年全县已签单实施12个保险品种(其中:中央品种5个、省级品种6个、一县一〈多〉品特色品种1个),投保农户4314户,实现签单保费2026.88万元,支付赔款931万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4481户次。其中投保贫困户1061户(包括以往年度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1061户),贫困户投保率达到178.92%。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按照“一年见雏形,两年成思路,三年成体系”的改革思路,紧扣改革主题,以村集体经股份制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突破难点,稳步推进,使农村“三变”改革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以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界定工作为基础,赋予农民对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享有收益分配权,加强了村集体资产权能保护。

  10个乡镇172个村全面完成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共界定村级集体经济成员20.78万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159个行政村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涉及农户5.25万户18.86万人,其中贫困户1217户3803人,改革时点量化资产总额9740.7万元,农户承包地入股25.2万亩,劳动力入股3540人,发放股权证书5.86万本,农户累计获得入股收益分红9649.7万元(其中:农户土地入股收益分红6500万元,劳动力入股收益分红2548.8万元,上级财政投入及村集体资产折股收益分红600.9万元)。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三变”改革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面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个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34.49万元,村均集体经济12.34万元。

  注重智力扶志减贫,补齐科技人才短板

  认真实施中央财政高素质农民培育、精准脱贫、技能素质提升、东西部协作等项目的集中培训,以贫困户发展需求为导向,多形式、分层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动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共组织14个科技服务小分队,92名参训教师,投入经费44.02905万元,共开展举办中药材、高原夏菜、马铃薯、特色畜禽养殖、水肥一体化、合作社带头人、“五小”产业等各类培训54场次,培训农民5876人(次),咨询指导人数6557人次,发放资料4.8813万份;深入实施“科技明白人”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农技、畜牧等技术人员进行“精准滴灌”式专项培训,2020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集中培训177人;高素质农民培育正常运转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00人,实现了有产业发展需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立足实际,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结合全县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同步实施卫生改厕8388座,累计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26680座(其中,2020年同步完成卫生改厕8388座,完成率100%),普及率达到56.8%。坚持建管并重,制定《民乐县厕所革命后续管护意见》,配备吸污车21辆。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发动干部群众投工投劳、财政补助支持、各方协同作战,拉网式排查整治陈年垃圾点,清理处置各类陈年垃圾4.2万吨。

  积极推进农村风貌改造,深入实施“三清一改”,2019年创建省级“清洁村庄”59个,2020年创建省级“清洁村庄”70个,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1798吨,深入实施拆违拆旧工程,拆除废旧附属房屋1134户,残垣断壁1916余处,复垦655户,改造农户860户,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六项行动”,加大地膜回收力度,至目前回收废旧农膜2500多吨,回收利用率达83%以上。

  开展以“蔬菜种植-尾菜-肥料-蔬莱种植”模式为主的尾菜肥料化处理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尾菜处理利用5万亩,处理利用率达50%。督促规模养殖场区加大粪污处理力度,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围绕生态环境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抓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祁连山生态修复和乡村荒山、荒地、荒滩绿化等重点工程,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8.3万亩,建成国道227线交通大林带30公里1004亩,栽植乔灌木124万株,全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