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老兵不老——专访抗美援朝老兵万贵荣
视频《老兵,你好》
国庆写国,写国之英雄。10月6日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庄浪行第三小分队来到了万泉镇,走进了抗美援朝老兵万贵荣老人的家里。小院儿中间放着一张灰白的小石桌,围绕放着一圈板凳,看不见普通农家小院里种的花,只放着孩子们的黄色滑板车,为院子增添了一抹明亮的颜色。万贵荣老人的孙女万娟娟在县城当中学老师,她热情的把我们招呼进屋,简单的客厅里摆放着桌子、沙发等,电视柜上面摆满的是老人的军装照和一家四代的合照。扶老人坐好后那段峥嵘岁月在他和我们的对话间慢慢展现。

兰州大学国庆采风万里行第三小分队与万贵荣老人一家
1931年出生的万贵荣今年90岁,1951年跨过鸭绿江的他21岁。我们见到他时,爷爷的孙女说:“前两天刚刚摔过一跤,爷爷没摔跤之前记忆力非常好,现在摔了后记忆力明显减退”。但当我们向他问起抗美援朝的经历时,仍能指着相片里的军功章说:“这是我的,战争的时候奖给我的。”

万贵荣老人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
“系”在腰间的钥匙
万贵荣老人虽然耳朵已经听不太清楚了,但双眼依然有神,坐在沙发双手自然地放在两条腿上,自然扶平,显然部队时养成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当我们问起他曾经获得的荣誉奖章在哪时,万贵荣老人稍作停顿,将手放在腰间轻轻的说:“哎,太麻烦了!”但最后,还是慢慢的掀开衣服,右手在腰间摸索着,找出一条白色的细绳,绳子的一端系在裤腰带上,另一端栓着两把小钥匙,老人解下其中一把缓缓地交给他孙女,让她去打开那个炕柜里的木箱子。

万贵荣老人系在腰间的钥匙
那些曾经的荣誉被万贵荣老人层层包裹精心放置着,“看得紧”万老师说。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然后是一个装药的小纸盒,里面又是两层塑料袋,最后在一团白白的棉花中拿出来两枚胸章。在另一个袋子里装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八七师军事教导营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和复原军人证明书。借着这把钥匙,找出来的是那几枚胸章和立功证书,也打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
“咋不怕,没有办法。”
两枚胸章摆放在桌子上,虽然耳朵听不清我们问什么,但看到奖章万老爷爷声音响亮了起来。“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在朝鲜立功给的,这是我的,立功给的。”

万贵荣老人介绍奖章
万贵荣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营队通信班班长,为了保证前线和后方命令传达通畅,万贵荣和战友受命去砍些木头做电线杆,不料被美军发现,在美军密集的机枪扫射下,一名战友不幸中弹受伤倒地,虽然敌人火力很猛,但他还是冲上去把受伤的战友背了回来。枪林弹雨中战友的鲜血浸透了他唯一的一件棉衣。部队为表彰万贵荣,特此颁发了立功证明书和奖章。

万贵荣老人的老伴儿和曾孙
“爷爷对抗美援朝的事记得清楚”
老人是通信兵出身,经过专业的训练,记忆力一直很好,可以口头完整的复述作战命令。虽然现在曾孙站在面前都要问:“这是谁家的孩子,眼睛大大的……”,但是说到抗美援朝,他依然清楚的记得是1951年元月入朝作战、记得用朝鲜语怎么说“这条道路可以过去吗?”、记得是在彭老总的指挥下打的五次战役、记得打胜仗俘虏了多少敌人、记得1954年在朝鲜参加阅兵仪式还拍了张照片……
说到战友一个个牺牲了,老人家还是忍不住哽咽,眼中满含热泪。
老兵不老,回家也不闲着
战争结束后,万贵荣执意回到了家。从19岁参军到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从会说朝鲜语的通信兵到拿起锄头的普通农民。经历过生死的人,格外珍惜和平。
1956年,年轻会说朝鲜语的万贵荣原本有机会留在部队,但是他毅然回到了这个当时一亩产量不超过100斤粮食的县城。1964年庄浪县作出《开展治理坡耕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本在修路的万贵荣修路后又拿起锄头,训练民兵也在这片荒山陡坡上,在这沟沟岔岔,遇旱地裂,逢雨泥泞的土地上为庄浪的梯田建设日日夜夜的坚守、奉献着。
90岁的万贵荣看起来精神依旧,仍能看见当年的风采,没摔跤前还帮着家里人打理果园、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走路快,说话也快。生活习惯比我们都好,每天早上洗头、洗脸、刷牙,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做军队里的早操。对待孩子的教育毫不吝啬,只要你读书就省钱供你,思想比我们还开明。”万老师说。
经历了战火的万贵荣,有点耳背;投身过梯田建设的万贵荣,有点佝偻。前几天刚刚摔过一跤,大多数内容靠之前讲给万老师的来转述。我们与万老师交谈时,万贵荣始终保持着刚进来的坐姿,采访进行了2个小时,他没有过多地动作,直至采访结束后万贵荣才撇着嘴,指着左侧肋骨说“这里疼得很,再去医院查一下”。
从万老师记事起,爷爷就有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今年12月疫情爆发,90岁的万贵荣自己一个人去县上捐了款,捐了多少钱家里人也不知道。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老人家院子里的小石桌,相围而坐吃了午饭,老人的孙女万老师说:“石桌好啊,干净的很,风雨都不拍”。那天刮起了风,潇潇吹过,石桌依然矗立。

万贵荣老人家的小石桌
人物简介
万贵荣,男,甘肃省平凉市万泉镇人,1931年生,1948年8月入伍,1951年4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7师炮兵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2年转做通信兵。获得个人三等功、抗美援朝纪念章、抗美援朝和平鸽纪念章。
指导老师:韩亮
文字:苏凯洋 顾植敏 张娜莎 梁春雨 豆洁 苗文婷 陈靖茹
图片:苏凯洋 豆洁 苗文婷 梁春雨 顾植敏 张娜莎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陈希斌兰州打工记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庄浪县万泉镇:网红苹果出道记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老支书讲述庄浪梯田第一村的30年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阿拉善:“旅游+扶贫”双线进行时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