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常文杰:守得“杞”红见民富
图为 常文杰查看枸杞晾晒情况 李永金 摄
在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提起沙河村党员常文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一个初中毕业一无所有的打工仔一跃成为党员致富带头人,让他的创业经历成为佳话。
8月18日,在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源农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文杰正在查看枸杞晾晒、筛选、包装、发运情况,在他的指挥下,一辆辆枸杞货车进出有序,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现年33岁的常文杰全家有6口人。2001年,常文杰全家从甘肃临潭县搬迁来到沙河回族乡沙河村。“刚来的时候,全家住的是过渡房,外面是大风沙,屋内是小风沙,由于土地盐碱板结严重,地里只能种8亩的大麦和小麦,等到成熟后,最好一亩地也就能收入300多斤,条件十分艰苦。”常文杰说,因为自己身无所长,打工之路到处碰壁。想在附近挣钱,却连个打工的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找一个干渠道维修的活,一天才发23块钱。
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成立于2008年10月,辖5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耕地3.3万亩,安置临潭、临夏、积石山移民群众1568户8755人,其中有回族、东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633户282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为了让移民群众“迁得来、稳得住、能致富”,2009年,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因势利导,采取枸杞种植一次性导入产业政策,在各村宣传、推广,常文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8亩枸杞。这一“试水”让他发现了致富的“商机”。
如何让家庭摆脱贫困面貌?如何发展致富的产业,带领群众一起奔小康?常文杰默默地在心里许下的愿望。
“刚种的那两年,枸杞的价格也不错,许多种植户只能通过走街串巷的商贩来销售,收入多少全都由商贩来决定,辛辛苦苦一年,钱却让商贩赚走了,农民也挣不了多少钱。”常文杰说,2014年,他了解到以后将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经过乡上的鼓励、支持,常文杰外出考察学习后,在同年8月,和其他几个村民合伙创办了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源农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村里有了枸杞合作社,群众种植枸杞的积极性高了,种植的枸杞品质好了,收购的客商也多了,群众的日子也红火了起来。常文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诺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今年种了20亩枸杞和20亩苜蓿,我把枸杞全部入到了合作社。苜蓿平时不用太操心,到了枸杞采摘的时候,我就到合作社来干活,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到整个收购加工结束,一年下来也能挣1.5万左右。”瓜州县沙河回族乡临河村四组的贫困户董玉海说。
据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沙河村党支部书记董润炤介绍,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贫困户收入,乡上将源农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带贫”试点社,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加入合作社,使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平等参与联合生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联合“捆绑发展、共同致富”。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社员12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建有烘干房3间,加工车间1间,仓储库房16间,购置有色选机、分装机等设备,配套种植指导、枸杞研发、电子商务等服务设施,重点开发绿色、保健枸杞农产品,年经营收入达1500万元,盈利120余万元,辐射带动就近就业200余户1000人次。
“目前,我们合作社已收购沙河乡及周边乡镇农户枸杞320余吨,筛选发往各地260余吨,剩余60余吨正在筛选加工,受到疫情影响,前期也遇到了些困难,在乡上的关心帮助及支持下,我们的枸杞收购加工仍在有序进行,我有信心、有把握把合作社办好、办强。”常文杰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常文杰带领群众致富之路正在越走越宽,走出枸杞种植基地,秋天的收获触手可及,那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常文杰乐在“杞”中的致富经。
今年,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农增收、带农致富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现有枸杞示范园区、合作社的技术、管理示范带动效应,引导枸杞专业合作社通过融资、合作等方式转变营销模式,提升枸杞品质和附加值。争取县级扶贫、产业扶持资金,扶持我乡省级示范社源农、康民枸杞合作社,通过新建交易市场、扩建车间、新建冷库一间,购买冻干机、色选机等基础设备,形成以合作社为带动、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产业经营体系。
“我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涵盖了种植、养殖、农用机械等多个方面。”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党委书记董玉说,下一步,全乡将继续抓好合作社的建设,不断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热心合作社事业的经营管理骨干和一支合作意识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队伍,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讯员 朱丹丹 李永金
相关新闻
- 2020-08-04临泽鸭暖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绘就村美民富画卷
- 2020-07-29临泽:推进乡村振兴 让农村美起来 农民富起来
- 2020-07-23临泽鸭暖镇: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
- 2020-05-28康县望关镇:“徐罗精神”熠熠生辉 美丽乡村惠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