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甘南佐盖曼玛镇草原“牧蜂”记
7月22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曼玛镇的草原上,有几处零零星星的“养蜂使者”安营扎寨。远远望去,辽阔的草原衬得帐篷有些孤单。
孟胜利:“养蜂是我的副业”
“每年我基本养两个月的蜂,也算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孟胜利今年49岁,妻子平时打零工,儿子也已成家。对于孟胜利来说,养蜂并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爱好。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是他工作的空档期,在这段时间,孟胜利会选择一处适宜人和蜜蜂“居住”的地方搭建新“家”,带上妻子一同开启“牧蜂”生活。
孟胜利的“牧蜂”点 石丹丹/摄
孟胜利与妻子居住的帐篷 石丹丹/摄
今年孟胜利将“新家”选在了佐盖曼玛镇的草原上,这里不仅有大片的油菜花可以吸引蜜蜂,而且风景十分优美,适合居住。孟胜利新建的帐篷,简陋中透着温馨,粉红色的床单格外有家的感觉。
2017年,儿子大学毕业考上了当地的公务员,孟胜利和妻子决定开始“牧蜂”生活。他告诉我们,自从儿子出生以后,他和妻子便一直奔忙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缺少自我支配的时间。46岁的他,在孩子有了稳定的工作,开始独立生活之后,决定为“自我”活一次,他和妻子放下家里的柴米油盐,向年轻人学习,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流浪式的“牧蜂”生活能让他暂时放下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带着妻子一起与蜜蜂为伴,近距离感受草原带来的无限魅力。
“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种心情,人也会活得轻松。”这是孟胜利“牧蜂”的初心,也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马玛乃:“我养了20年蜜蜂了”
“我今年83岁,来这个地方9年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十里铺乡的老人马玛乃也是佐盖曼玛镇草原上的一位“牧蜂”人。为什么养蜂呢?用马玛乃老人的话说,这是老天爷赏给他的一口“饭”,老天爷要是不高兴多下几场暴雨,根本就没有养蜂这回事了。
马玛乃老人原来的家中共有3口人,儿子成家后居住于兰州市。年轻时马玛乃是一位木工,一直在外地做零工,2000年,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老人放弃了原来的工作。那时刚临近夏天,他偶然看到了暂时“定居”在他家附近的外地养蜂人,很想试一试。于是他就和老伴开始流动性养蜂,哪里有花期,就去哪里安家。
马玛乃老人的“牧蜂”之旅并非十分顺利。在老人看来,自己年纪大了干不了体力活,“牧蜂”相对自由,是谋生养老的一份好差事,也不用给儿子增添负担。但马玛乃老人的儿子却认为老两口出门流动养蜂,一是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二是家人常年无法团聚,因此,在老人养蜂工作准备就绪时,遭到了儿子的反对。但老人十分倔强,赌气带着老伴马阿英胜前往第一站养蜂地点——四川省。这一走,就是十一年,十一年中,老人带着老伴还去了新疆、西安、天水等地。直到2011年,马玛乃老人觉得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认为人总要落叶归根,想要离家更近一些,老两口商量之后来到了比较适合“牧蜂”的地方——佐盖曼玛镇草原。
马玛乃正在接受采访 石丹丹/摄
老两口养蜂的收入并不丰厚,日子过得十分节俭。掀开老两口的帐篷,一眼看到的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帐篷的一角堆放着一些杂物,旁边的凳子上放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老人“扎寨”的地方,距离市区约20公里,而且没有公共交通,老两口的生活用品全靠过路车。
马玛乃妻子马阿英胜正在挑拣韭菜花 石丹丹/摄
炎炎夏日,68岁的马阿英胜此时正在门口晒韭菜花,晒干之后撒盐封存进行储藏,等到冬天,这便是老两口的下饭菜。
邓群英:“我们两代人都是养蜂人”
7月,草原上迎来了热闹的花期,大片的油菜花露出黄油油的花苞,引来一群群小蜜蜂“相拥亲吻”,邓群英的“新家”门口已摆放着几桶新鲜的油菜蜜。邓群英和丈夫罗长辉都是四川省广元市人,常年以养蜂为生,从三月柴花蜜的四川广元到四月槐花蜜的陕西,从五月槐花蜜的甘肃天水到七月菜花蜜的甘南合作,他们每年行走近万公里。
邓群英正在接受采访 石丹丹/摄
邓群英家的蜂蜜 石丹丹/摄
邓群英丈夫罗长辉正在工作 受访者本人提供
罗长辉的父亲是老一辈的养蜂人。1997年,罗长辉就跟着父亲一块养蜂,邓群英在家中照顾刚出生的孩子。2004年,罗长辉的父亲罹患癌症去世,邓群英踏上了与丈夫一起养蜂的“旅途”。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邓群英与丈夫 受访者本人提供
“往年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的收入还不错,一年下来能赚个六七万,今年不行啊!”邓群英说。原来,邓群英夫妇的“牧蜂”规模算是当地比较大的,蜂蜜基本都是外销于日本,有专门的供销商,但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蜜蜂出口销售也被耽误了,只能通过丈夫骑摩托车联系散户进行批发与零售。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量的蜂蜜存在滞销的问题。
疫情确实影响了蜂蜜的销量,但并没有挫伤夫妻二人养蜂的积极性,对他们而言,疫情是始料未及的天灾,但本质上跟老天爷多下了几场雨是一样的。蜂农是靠天吃饭的,他们不会因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因为他们依靠养蜂“吃饭”。
“我的儿子在2019年年底结了婚,儿媳是人民教师呢!”邓群英骄傲地说道。在邓群英看来,她和丈夫常年在外,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都是隔着屏幕看看孩子胖了瘦了。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只能通过买礼物、多给一些零花钱的方式弥补内心的亏欠,等孩子慢慢长大了,他俩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成家立业,生活美满。
这些“牧蜂”人,告别亲人,暂别家庭,带上蜜蜂远走他乡。日复一日,不知赶了多少花期,年复一年,也算统帅了亿万“蜂兵”。生活风雨不减,他们依然在路上。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