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敲开农家门——陇南徽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全省58个贫困县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幸福敲开农家门
——徽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徽县江洛镇生姜种植基地劳作场景。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董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近年来,徽县紧紧围绕“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全面脱贫的目标,坚持把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净减少贫困人口10895户41455人,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2.24%下降至0.19%。
数载辛勤耕耘,喜结丰硕成果,徽县干部群众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当前,全县上下在不断巩固脱贫成效的同时,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正越来越精彩……
党建引领促发展
藏在青泥岭大山深处的嘉陵镇铁山村,是徽县最偏远、最穷困的地方之一。如何增收致富,成了摆在乡亲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到一年的时间,该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乡亲们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出了“青泥黑猪”的响亮招牌。
许文奇既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又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们按照‘党支部领导、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配股’的形式,成立了徽县铁山青泥生态黑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介绍道。
合作社的优势为村集体和乡亲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去年,合作社共出售预定商品猪126头,实现盈利50万余元。
帮扶单位的负责同志介绍说,铁山村变为脱贫致富“先进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准了抓党建促脱贫的好路子,建设了一个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好班子,选对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产业发展的好模式。
今年,铁山村还举行了分红大会。“我们家分到6018元。”村民李中辉脸上的笑容和胸前的大红花一样灿烂。
得益于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徽县深化“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先后发展黑猪、蜂蜜、苗木、蔬菜、西瓜等30多个优势产业。带动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26家,2019年为贫困户分红6120万元。
聚焦民生固成果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我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说起徽县的精准扶贫政策,银杏树镇关坡村贫困户李治刚赞不绝口。
李治刚一家老小曾经住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房子年久失修,已经变成危房。2018年,通过享受住房改造的好政策,他家建起了3间砖混结构的瓦房。“新房子住着就是安心,以后我要好好发展产业,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治刚信心十足地说。
让人民群众满意,是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徽县紧盯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安全,积极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实施危房改造1.41万户,农户住房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妥善转移安置群众672户。
与此同时,在脱贫攻坚战中,徽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解决制约群众发展的瓶颈问题——紧盯县、乡、村、户四级脱贫硬件指标,徽县先后整合各类资金,集中开展了道路硬化、安全饮水、通动力电、通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扮靓乡村图振兴
“以前,这里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如果不是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发展。”这是嘉陵镇稻坪村村民的感叹。
现在的稻坪村,古朴的房舍错落有致,时髦的乐园游人如织,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村庄。
不仅是稻坪村,如今,众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在徽县大地蓬勃发展。
近年来,按照“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总体目标,徽县把“拆危治乱”与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三大革命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农村四好路建设、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畜禽养殖废弃物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六大行动”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
变美的,不只是环境。
在稻坪村漫步,随处可见以教化育人为主题的壁画,浓浓的文明新风,让这个美丽乡村既“秀外”又“慧中”。
在村支书尹守明看来,这对于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村庄有了文明新风,再推进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新农村里依旧住着‘旧农民’,治标不治本,发展往往难以持续。”
乡亲们也因此尝到了更多甜头,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涨。“去年村上组织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大家都来了,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村民尹玉珍谈及当时的情景,还是那么兴奋。在乡亲们眼里,振兴乡村,不仅靠政府,更要靠每个人内心的自觉和坚守。
相关新闻
- 2019-04-26陇南徽县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脱贫
- 2019-02-20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陇南徽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侧记
- 2018-11-29陇南徽县 农技培训助力脱贫攻坚
- 2018-10-21尚勋武在陇南徽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推进会上强调 真抓实干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力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