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托牛所”
这是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窑洞“托牛所”拍摄的母牛和牛犊。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在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当地政府将废弃不用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从2016年开始,当地村民朱海萍在政府支持下办起“托牛所”。
朱海萍的窑洞“托牛所”起初只有10余头牛,2019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朱海萍通过锦屏镇平头沟红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相关企业签约,以“租借”的方式引进了64头基础母牛,5头牛犊。在朱海萍的悉心照顾之下,“托牛所”里牛群规模不断扩大,她的“托牛所”现在共有20孔窑洞,130多头牛。经过7个月左右的育肥后,一头牛可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2019年,朱海萍靠着“托牛所”收入约10万元。
窑洞冬暖夏凉,是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的人居形式。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原来用来居住的窑洞多已闲置。崇信县根据窑洞冬暖夏凉、遮风避雨的特性,发展了“窑洞养牛”特色产业,既利用了闲置窑洞,避免了重复投资新建牛舍,又提供了良好的养牛条件,牛群发病率大幅下降。目前,崇信县已建成窑洞养牛示范带3个。
这是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拍摄的窑洞“托牛所”。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的窑洞“托牛所”里,朱海萍在喂牛。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的窑洞“托牛所”里,朱海萍在喂牛。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的窑洞“托牛所”里,朱海萍准备去打扫窑洞卫生。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的窑洞“托牛所”里,朱海萍在打扫窑洞卫生。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这是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拍摄的窑洞“托牛所”。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7月12日,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的窑洞“托牛所”,朱海萍驾车去拉草料。 新华社发(马希平 摄)
相关新闻
- 2020-07-13山青村第一书记王睿强:一定要把村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 2020-07-13【视频】“绣花功夫”战贫困 小康路上勇向前——陇西县高质量书写脱贫攻坚答卷纪实
- 2020-07-13甘肃9万多个党支部脱贫一线显身手——“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 2020-07-13脱贫出列 幸福梦圆——陇西县高质量书写脱贫攻坚答卷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