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讲述端午由来和典故
原标题:民俗学者讲述端午由来和典故
山丹街东路社区为老党员送上暖心粽子 桑杰才让 摄
水挂庄小学的师生一起包粽子 滕效宏 摄
天庆新城社区主题活动,志愿者给小孩子系五彩绳。 滕效宏 摄
安宁区安宁堡街道西街社区举办包粽品粽活动 苏晓 摄
诗意五月,粽叶飘香。不知不觉间,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记者注意到,这几天,很多市民都在忙着包粽子、插艾蒿、买绿豆糕等等,传统习俗和文明新风相伴,一派浓厚的节日氛围。
讲述端午习俗祝福端午安康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兰州人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和典故呢?昨天,记者专门请教了几位老兰州人和民俗学者。兰州本地国学传播者、民俗学者白宝仓先生以唐代诗人文秀《端午》一诗入题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白先生说,过去,民间过端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除尘洒水,农历五月初四傍晚时分,人们卫生打扫完毕,就将选来的杨柳梢儿插在大门和房檐上。插上了杨柳,孩子们就开始穿新衣服、戴荷包、拴上花花绳儿。寓意平安吉祥、驱邪避瘟。
采访中,白先生还通过我们的镜头用自己做的一首七言绝句“五月初五过端阳,家家户户粽米香。仰怀屈原爱国志,令人常忆汨罗江。”祝福大家端午安康。白先生说:“用‘端午安康’比‘端午快乐’更得体,也更准确些。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恰当的,好比清明节,没有谁祝对方快乐的。“以前过节都是大家聚餐玩乐,现在更想让下一代传承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带孩子们登高踏青,不能让端午节丢了‘节味’。”
让娃娃拿起针线传统文化不能丢
过端午节,意味着一大拨民俗的来袭。大街小巷,商贩们开始售卖各色五彩绳、荷包,为人们营造浓浓的端午节气氛。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在节前挑选几样喜欢的荷包和彩绳装饰在家中或挂在身上,以求安康吉祥。
“每年,我都给孩子们编制五线绳、教做香包,这个习惯到现在有几十年了。制成的五彩线要提前几天戴,戴的时候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祝福孩子们身体健康。”民俗学者、手工爱好者吴琴老师告诉记者,“还有一个民俗约定,在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漂走,象征去掉烦恼、疾病和忧愁。”
有品有款汉服端午仪式感十足
如今80后90后当了爹妈,他们给娃们过的端午节就更丰富了,早早地开始置办起端午节的“物资”来,而有品有款有仪式感的汉服则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家长们都忍不住为孩子们忙了起来,准备香囊材料、购买心仪汉服,又或是寻找相关主题的亲子一日营,总之这在他们心中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节日,不能含糊。记者了解到,时尚的80、90后家长们最热衷的节日礼物便是汉服。
市民朗朗妈妈告诉记者,为了这个节日,自己也做了很多功课,做了很多准备,还设计了很多与端午相关的小仪式——穿汉服、做五毒荷包、奉茶礼,希望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潜移默化的认识和理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