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乡村美景,留住浓浓乡愁,点亮“诗和远方” ----张家川县新义村“五一自驾游” 按下张家川“乡村旅游”启动键
“五一”小长假来临之际,张家川县新义村“五一自驾游”按下“乡村旅游”启动键,全力促进张家川文旅市场回暖升温。
春末夏初,张家川大地上美丽乡村风景如画,新义村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张家川县自驾游全新启动,去新义美丽乡村成为众多旅客假日出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一头牵着农民、一头牵着游客,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是我县旅游发展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新义村是首批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村庄之一。
有温度的住宿是新义村蜕变的第一步。要使百姓搬得出,就得保障基础设施。新义村借助易地搬迁工程修建了新农村,搬迁群众64户3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116人。在修建的同时配套院落硬化项目以及附属路、水、电设施建设。2017年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全村主要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之后大力综合整治全村环境卫生,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推广试用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了历史记忆馆、文化广场并配套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各种健身器材。村民不仅住的放心,也住的舒心。“我们村抢抓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有利机遇,不遗余力地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以及产业发展都融入其中,将新义村打造成田园一体化乡村公园。”马世恩说。
有灵魂的生活是新义村蜕变的第二步。要想村民住得稳,就要让乡愁和乡韵都重返生活。马关镇素有张家川县“文化大镇”的美誉,全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传统的庙会社火、剪纸草编、书画棋艺等,具有独特的乡愁乡韵文化资源。为进一步培育文化基础土壤,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繁荣和发展全镇文化事业,助推精神扶贫,马关镇秉承“发掘文化底蕴、塑造文化大镇”的理念,以实施国家“历史再现”工程为契机,深入挖掘全镇历史文化遗存,建成马关镇历史记忆馆和新义、上豆等村史馆。历史记忆馆是马关镇乡村民俗为主的公益性博物馆,大多都是村民自主捐赠或寄存的。新义村历史记忆馆是窑洞式建筑,分为民俗文化、安居乐业、民以食为天三个展区,突出了“耕读孝义,德信仁和”的乡村文化,彰显了乡土乡音的厚重历史文化氛围,留住了乡愁、记住了乡韵。
拓宽挣钱的路子是新义村发展的第三步。当农村成为越发宜人的居所,农民成为日益体面的职业,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才会启动。为了让村民富起来,就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义梁退耕还林100亩,荒山造林50亩,栽植油松、红花槐等景观树33760株。绿水青山共享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产业,打造田园一体化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我们还准备建游乐园、生态园以及农事体验园,农家乐和超市基本上都已经建好了,很快就可以营业了。要把旅游搞起来,带动更多人就业,百姓才会富起来。”马世恩说
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政府也积极引导培育致富产业,进行产业扶贫。
花椒是基本的调味品,同时管护成本较小,经济效益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椒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花椒一般有四年生长期,无收益,可在此期间在园区套种蔬菜、中药材。新义村引进陇南客商成立张家川县龙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撂荒土地500亩,带动84户农户入股,在新义梁栽植花椒1600亩,建成花椒育苗基地30亩,套种辣椒140多亩,带动本村18户群众自主种植花椒100余亩;带动周边上豆、西台、庙湾等十余村发展种植花椒4000多亩。全镇花椒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启动实施新义梁花椒储运加工基地项目,进一步延伸花椒产业链条,增加花椒产值将花椒产业培育成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
“新义村现在变了样,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景点。尤其是广场北边建起了窑洞式的乡村民俗记忆馆,一到这个时间,附近村庄的群众都来纳凉游玩。整个村子格外热闹。”提起如今的新义村,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
近年来,张家川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抢抓美丽新农村建设机遇,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出美丽乡村+乡村记忆旅游+历史文化发展之路,呈现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业态日益丰富、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环都市圈乡村旅游亮点频现等特点。结合乡村振兴和扶贫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挖掘的历史文化,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真正把旅游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把美丽风景变成了富民产业。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