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祁连山区:“小米+”产业让乡亲们脱了贫
原标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
祁连山区:“小米+”产业让乡亲们脱了贫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薛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米在群众的主食食谱上逐渐被边缘化。然而,如今的祁连山下,小米再度成为群众生产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农作物,帮助当地成千上万农户脱了贫。4月23日,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组走进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在这里聆听有关小米的脱贫故事。
一
在花寨乡,说起甄彬,可谓无人不晓。甄彬的知名度从何而来?这要从当地近年来崛起的甘肃名牌产品——“金花寨”小米说起。
小米,古称稷或粟,亦称作粱,中国北方通称谷子。
“谷子是一种非常节水的农作物,一年只需要浇一次水,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种植。”一说起谷子,并不健谈的甄彬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谷子也是个‘懒汉庄稼’,用的劳力少,用的化肥少,谷草又是很好的牧草,能带动养殖业发展,一举多得!”
然而,就是这种在甄彬看来“全身是宝”的农作物,12年前在张掖的农村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2007年,甄彬还是花寨乡供销社一名普通职工。因为花寨乡属沿山冷凉灌区,缺水干旱,种植结构单一,家家户户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大麦。由于产量低,谷子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处境堪忧。
“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群众不懂种植、施肥技术,种出来的谷子产量不高。”甄彬回忆说。
常言道,“五谷杂粮,谷子为首”。在甄彬看来,谷子营养丰富,不应该被抛弃。解决产量低的问题,成了拯救谷子产业的首要难题。
二
2008年,甄彬成立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张掖市农科院、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从河北、山西等地引进85个谷子品种,在当地试验试种,并根据谷种特性生产出“金花寨”谷子专用肥。当年,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450公斤以上。
“种了一辈子庄稼,只听过产300斤的谷子,哪可能产900斤?”有老农质疑。
为了将试种成功的谷子品种推广开来,甄彬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投影仪、一块幕布,开着货车,每到一户人家,就像放电影一样,推介他种的小米。
慢慢地,有农户开始跟他种起了谷子。2009年,甄彬和农户签订了包产每亩地800元的合同,并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和施肥配方。2010年,相对于小麦和大麦,农户种植的谷子亩增收1000元以上,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甄彬种谷子。2011年,当地种植小米8000亩;次年就达到2万亩;2014年更是上升至8万亩。
“2015年,是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我们在甘州、民乐、山丹、临泽、高台等四县一区31个乡镇81个村,9635户农户种植了约12万亩的谷子,需要60台机器同时作业一个月才能收割完。”甄彬介绍说。
三
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让小米成为张掖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种植谷子的81个村中有21个精准扶贫村,都因参与种植小米实现脱贫。
截至目前,金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已达到6815户,累计为农户二次返利2000多万元,社员遍布全乡7个村,同时在邻乡安阳以及邻县山丹、民乐均有分布。
同时,张掖市金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以及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甄彬个人也获得了省市区多项荣誉,还入选农业农村部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典型榜单。
如今,“金花寨”小米已经在全国70%的省份有售,2016年还出口到了赞比亚,市场局面已经打开。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甄彬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小米产业必须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转型升级。为此,他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金花寨”有机生态园,新建10条杂粮生产线和食用油研发中心,随后又探索推出“金花寨”小米脆休闲食品系列,研发小米白酒。下一步,甄彬还将尝试新建小米醋加工线、饲草场、有机肥厂、特色养殖场等,打造“小米+”循环经济产业链,走有机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