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白衣战士”为生命接力——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
【专题】众志成城 战胜疫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原标题:【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
【一线抗疫群英谱】“白衣战士”为生命接力
——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
2月13日,省委书记、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组长林铎在陇西县调研指导疫情防控等工作。这是林铎在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调研了解医院预检分诊、患者救治等情况,看望慰问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2月12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医学观察区商议对密切接触确诊病例人员进行咽拭子采样。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后俊
兰大一院发热门诊第一梯队医护人员。(资料图片)
题记
你们/坚定的目光/像缕缕暖阳/融化冰雪的锋芒
你们/人间的天使/像一剪寒梅/在严冬傲立/带来春天的气息……
——摘自胡杨的诗《天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 娜 李欣瑶 刘 健 白永萍 崔银辉 朱宇鲲 安志鹏
庚子春节,注定让所有中国人铭记。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春节团聚的欢快突然间凝固,不得不宅在家中的我们一时间陷入焦虑和无措。
2020年开年,你们注定让我们铭记。疫情让你们的生活按下了快进键——你们以白衣为战袍,迅速转身,勇敢逆行。“快点、再快点”,是你们内心最真实的独白。
疫情向甘肃袭来,省委省政府迅速决策部署,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
一时间,一张张“请战书”纷至沓来,用最平凡的话语写下铮铮誓言;一个个红手印印满白纸,用最坚定的决心按下无悔选择。
你们义无反顾冲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在每一个发热门诊,有你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在每一间隔离病房,有你们嘘寒问暖的声音。防护服中是你们疲惫的身体,护目镜下是你们被雾气模糊了视线的双眼……
人间大爱,在你们每个人的心里流淌。
生命接力,一次次在你们手中温暖接续。
虽然我们不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姓名,但是我们知道,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战士”
这是一场与病毒的战斗,与时间的赛跑。
每天看着新闻里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原本打算和家人自驾去海南陪公婆过年的吴秀英,知道这个春节她出不去了;
眼看着战斗就要打响,左汉宁心有不舍地把95岁的老父亲送回了老家,一家三口准备好上“战场”;
……
吴秀英、左汉宁是我省医疗战线上的普通一员。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许许多多个吴秀英、左汉宁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不能与家人团聚,取消了出行计划,紧急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医院紧急成立了应急处置工作委员会,印发了应对处置工作方案,组建三级救治梯队,还建立了新学科‘新型肺部感染科’。”兰大一院院长李汛记忆犹新,1月20日,当接到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的通知后,全院立即进入备战状态。
感染科赶紧转移普通患者,设置隔离病房,急诊按要求改造为发热门诊。医务处、信息中心、后勤保障处等相关部门和科室的工作人员,随叫随到。电路改造、设备安装、安全阻隔……这一切,都要在24小时内完成。
李俊峰准备进入隔离病房,吴秀英负责整理发热门诊,胡莎莎负责规范隔离病房……所有人不分昼夜、分秒必争。
“莎,晚点了吗?我在北出站口等你,你到站没?”1月21日晚,正忙着收拾隔离病房的胡莎莎,听到妈妈电话那头着急的声音,猛抬头一看,时针已经指向22时30分。胡莎莎顿时流下了心疼又自责的泪水——她忙忘了,竟然让来接自己的妈妈大冬天在西安北站外面等了近一小时。
年前,胡莎莎早早订好了21日回西安老家的高铁票,还和妈妈约好在西安北站相见。接到医院通知后,她立即退掉车票,投入工作。“单位值班回不去了。”胡莎莎告诉妈妈,“别等了,快回去吧。”“那明天能忙完?后天呢?两三天差不多了吧……”妈妈一再追问,胡莎莎只得匆匆挂断电话。
行动起来的不只兰大一院。连续多日的安排部署,早已让兰州市肺科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绷紧了神经。副院长王建云、感染科负责人周莹荃靠前指挥,医生立刻进入病房给患者作解释工作,护士负责安全有序转移病人。
很快,转移了100多名普通患者,一幢4层的独栋大楼收拾妥当:一层发热门诊,二层隔离留观病房,三层确诊病例治疗区,四层集中收治重症患者。这一天,是1月21日。
就在同一天,省卫健委组建了省级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专家组;1月22日,公布全省102家定点救治医疗机构……
兰大二院规范完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后备医务人员梯队就位;省人民医院集中优秀专家、先进设备、技术力量等一切优势医疗资源,严阵以待;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好了科学应用中医药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准备;省妇幼保健院筑起了牢固的“防控墙”……
从兰州到酒泉、从天水到庆阳、从临夏到陇南……14个市州医疗机构迅速行动起来。所有定点医院做好集中开展病例救治准备;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设置发热门诊,把好预检分诊第一关,一场覆盖全省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应急响应全面启动。
“我想好了,这婚先不结了。”大年初一早上,兰大一院特需内科护士黄玉霞向护士长发了这样一条讯息。
25岁的黄玉霞原本定好2月举办婚礼。除夕夜,正在老家休假的她突然接到医院疫情防控的电话。这位科里最年轻的“新兵”决定推迟婚礼,主动请战去一线。
“就算我请假结了婚,我也会特别不开心,会觉得自己就是个逃兵。”黄玉霞说,家人的支持给了她莫大的动力。父亲说:“现在就是冲锋陷阵的时候,你们就是国家的战士!”未婚夫反复嘱咐她做好防护,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他。
随后,黄玉霞所在特需内科的护士,除了怀孕和哺乳期的全都上了一线。
和黄玉霞一样毫不犹豫的,还有西和县姜席镇卫生院内科主治医生苗兵。
大年初一,苗兵收到“全员到岗”的通知。由于一连三天都租不到车,看着微信工作群里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苗兵心急如焚。谁都没想到,隔天早上天还没亮,他竟骑着借来的自行车,长途骑行,终于在晚上快8时到达卫生院,那时他的腿已经跛了。
请战、奔袭……疫情之下,没有逃兵。一切皆因“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据统计,全省109家定点医院和93家后备医院,近1300名医务人员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最前线,还有许许多多基层医务人员坚守在预检分诊第一线。
“你若生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这是医者仁心的承诺,更是“白衣战士”的誓言
这是一次牵动人心的生命接力。
“你若生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为了这句承诺,所有医院尽锐出战。他们中有资深的呼吸、重症等学科专家,也有“90后”年轻骨干;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也有初出茅庐的新兵;有并肩作战的夫妻,也有齐上阵的父子兵。
“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好怕的。”面对凶猛的疫情,“老将”雷泽林很坦然。17年前还是小伙子的他就跟随老师奔赴抗击SARS的战场,后来又经历了甲流的“洗礼”。17年后,已是呼吸科专家的雷泽林坐镇兰大一院发热门诊。在最初的四天三夜里,日以继夜,每天筛查100多位患者,牢牢守住分诊第一关。
与雷泽林并肩作战的吴秀英今年已经56岁了,看上去瘦弱的她却被称为“硬核”护士长。
17年前,当SARS来袭,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治疗的吴秀英主动请缨,在抗击“非典”一线一站就是6个月,成为发热门诊坚守时间最长的医护人员之一;11年前,抗击甲流期间,自己哮喘复发仍不下“火线”。这一次,吴秀英又站在了第一线。有她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
在兰州市肺科医院,由副院长王建云担任医院专家组首席专家,带领周莹荃、李小平、李宗煜等中坚力量,准备打一场硬仗。
疫情比想象的来得更快。
兰州市肺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周海燕清楚地记得,1月21日下午,医院刚刚组织人员进行完全流程接诊模拟,“患者就来了”。
42岁的吴先生1月11日曾到湖南、江西出差,其间与武汉方面人员同桌就餐,1月18日返兰后第二天出现发热症状。在家连续4天口服药物后,1月21日到兰州市肺科医院就诊。
从症状到流行病学史,吴先生都高度疑似,这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高度警觉和重视。血液检测、肺部CT、咽拭子核酸检测……一切按序展开。1月24日,经国家疾控部门复核,吴先生被确诊为我省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他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例实际病例,也是全甘肃第一例。怎么治,能否治愈,关系到全省救治工作的开局。”王建云坦言,压力很大。
与王建云“怎么治”的压力相比,雷泽林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如何在最初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确保“不漏诊”。他和团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慎之又慎。1月22日,雷泽林筛查出了兰大一院第一例高度疑似病例,之后确诊。
“如果有一名医生或者护士防护做不好,存在一丝一毫的感染风险,那就是我作为护士长的失职。”吴秀英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坚守发热门诊的日子里,吴秀英往往凌晨刚躺下,因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没睡一会儿又得爬起来。她一边一遍遍叮嘱年轻护士们检查防护,盯每个人的流程,一边为年轻的“战友”打气,告诉大家不要害怕,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她还自己录制视频,示范规范的防护和工作流程,甚至细到示范垃圾杂物清理。
“治疗进展还比较顺利。”熬了这么多天,这是王建云最想看到的。经过医院、市级、省级以及中医会诊共4轮会诊,大家确定了对第一例患者的诊疗方案。经历了逐步加重的过程,几天后,吴先生的症状出现缓解,身体开始渐渐康复。
2月2日,吴先生终于走出隔离病房,治愈出院。当天,包括就诊于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的潘先生、就诊于兰大一院的李先生在内的首批3例患者同时出院。
“对于这一新发疾病,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治愈病例,大家信心倍增。”首战告捷,王建云打心底里高兴,之前一直悬着的心也稍稍落地。
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正在为发热患者做检查。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亚魁
省疾控中心检测值班人员认真仔细对送检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标本进行检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多学科日夜“会战”,汇聚集体智慧,开出科学救治的药方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第1例开始,3、7、14、24、35、51……确诊病例快速攀升;兰州、白银、临夏、定西、张掖、陇南、金昌、天水……疫情地图不断扩展。
人们看到的是迅速增长的病例,看不到的是隔离病房内外一场场多学科联合“大会战”。全省战疫医疗团队、医护人员昼夜不停,与时间赛跑,和病毒抢人。
面对新冠肺炎这一新发疾病,大家能做的就是把准备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全面。从疫情防控战打响之初,我省先后制定完善了20余项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成立了101个专家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诊疗方案确定患者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不同类型病例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轻型、普通型患者主要是保证休息、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我们组织中西医专家联合诊治,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对于重型、危重型病例救治,实行‘一人一案’‘一人一团队’,同时充分发挥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的指导作用,强化多学科会诊,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省卫健委主任郭玉芬介绍,所有这些,就是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最专业、最有效的治疗。
“身上担着这份责任,一点也不敢松懈。”连日来,甘肃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兰大一院呼吸科主任岳红梅马不停蹄。她不仅要参加院内确诊病例的会诊,还要组织专家对市县医院确诊病例进行远程会诊,还辗转定西、甘南等地,对基层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开展现场会诊。
白天,会诊病例,提出救治方案;深夜,整理研判病例,书写医疗救治报告,及时向省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
每天,岳红梅只能在高强度的工作之后,见缝插针给家人打电话报一句平安,问一声母亲的病况。多日的奔波与坚守,让她整整瘦了一大圈,几近沙哑失声。
在岳红梅的建议下,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省级医院和省级专家组牵头组成了6个专家小组,各自承担相关片区基层医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每天对重症和危重病例进行动态评估,优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病亡。
“严防死守,不漏掉一个病人,不放弃每一个微小的危重症救治机会”是所有人的目标。
2月8日下午1时,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磊受命驰援,在细化各项准备工作后,他便赶往兰州市肺科医院。当晚,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合力救治我省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深静脉穿刺置管,俯卧位通气……每一项操作张磊都认真仔细。他顾不上防护服不透气、护目镜模糊双眼,每天细致查房、全程观察患者病情,规范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治疗操作。
“看着那些重症患者,我就想尽我所能,让他们转危为安。”身处一线的张磊,随叫随到,每天睡觉时间不到4小时。
2月13日,张磊和赶来增援的团队开始首次应用ECMO救治危重症患者。他不顾高感染风险,24小时守在危重症患者身边全力救治。
和岳红梅、张磊一样忙个不停的,还有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志明。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作用,是他思考最多的。他组织省内中医药专家制定了中医药防治方案,与西医专家组密切配合对患者开展救治。每次会诊,他都会组织中医药专家详细了解患者情况,询问患者病情,观察患者舌象,坚持辨证施治,一患一方。
中医专家组全程参与患者病情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西医并重,不但提高了疗效,促进了患者肺部炎症吸收,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对改善患者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期防治经验的基础上,中医专家组总结出防治新冠肺炎系列方剂,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全面应用于新冠肺炎的防治。
前线、后方,线上、线下,西医、中医,统一调度、密切联动。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全省集中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火力”,向疫情发起了猛攻。
“人生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值了”
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
高风险环境、高强度工作,疫情考验着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心理。
“随时来病人,我们就要随时接。”兰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隔离病房医疗组组长李俊峰说,他和同事常常凌晨接到通知,就赶紧起来投入救治工作。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进病房和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情况。”胡莎莎说,紧接着开窗通风、发放早餐,然后对每个病房进行喷洒消毒、擦拭,再根据医嘱开始治疗和健康宣教。
结束了第一位患者的治疗后,经过严格消毒再进行下一个。直到中午,又开始第二轮,如此反复,相比普通病房,胡莎莎和护士们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苦不苦?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
“一个梯队在隔离病房工作7天,然后由下一个梯队上,出来的梯队必须隔离观察14天才能再投入工作。”兰州市肺科医院医务科科长宋涓涓说,每一位确诊患者都有专门的医护团队照料。随着患者越来越多,医护力量紧缺,一些医护人员便主动要求在隔离病房坚持14天。
周莹荃从除夕夜进入隔离病房后,一连守了20多天;护士李婷超负荷工作,当所有人都劝她休息时,她坚持不下前线:“现在人员紧张,我出去还得再派人,我能坚持。”
兰州市肺科医院不仅收治的病人多,还承担着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
很快,兰大二院、省人民医院、省二院、省中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医院陆续派出重症医护骨干支援兰州市肺科医院。
省人民医院甘亮亮、王冬丽、戴金娟三个小伙伴,一到肺科医院就被编入重症救护小组。血浆置换、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几个人汗如雨下,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他们却说:“只要病人能早日康复,我们湿几件衣服算什么。”
在这场战“疫”中,“90后”当仁不让,顶住压力,让人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医者担当。
“90后”刘晓东是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重症救护中心的一名护师,2月9日,他第一次进入兰州市肺科医院负压病房。衣服湿透、脸颊压迫、眼罩模糊,穿上全套“铠甲”的他行动一下都困难。
“13床呼吸窘迫,准备插管!”正在交班之际,紧急情况发生了。刘晓东二话不说赶紧参与抢救,等到顺利插完管,病人稳定后再出来时,已经过去快两个小时了。
每天的工作一轮接一轮,每当从隔离病房出来,大口呼吸空气,大口喝水、吃泡面都让他觉得幸福。
累不累?累。可是刘晓东依然在日记中写道:“人生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值了。”
当然,也有受不了的时候。当听说一位73岁的重症病人经抢救医治无效而过世的消息,宋涓涓和很多同事都哭了。
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我省县级医院治愈出院患者占全部出院人数的四成,数字的背后是基层医疗团队和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
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邵怀琳坚守留观病房,为留观患者进行治疗、心理疏导。
而他的女儿邵文慧,也在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战场上奋战。
“上班就看她,下班就通过视频聊天给她解闷。”崇信县人民医院护士周蕊在隔离病房工作15天,由于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品,起了满脸的湿疹,可她忍着难受,耐心陪伴着情绪低落的患者。
“甘肃94岁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2月14日,消息传来,振奋人心,因为这是我省最高龄治愈病例。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有很多老年病,在治疗上格外费劲,医院专门为老人成立了专家组。”2月2日确诊后,老人开始在天水市五院接受治疗,天水市抗新冠肺炎联合救治组丁如星医生和团队从治疗到护理制定了详细方案。
如何用药,用多少药,每一次丁如星和团队都要仔细斟酌、推敲,小心又小心。
“老人肺炎急性发作,出现呼吸困难、腹泻……”入院第六天,老人的突发状况让丁如星捏了一把汗,他和医疗团队24小时守在老人身边,随时随地观察老人的状况,直到老人情况逐渐好转,恢复正常。
“要不是他们的精心照顾,我可能就挺不过来了。”治愈后的刘奶奶对医疗团队充满感激。虽然她到现在也不知道照顾她的护士们叫什么、长什么样,但她知道她们就像自家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直到出院后,医院还每天为她配送康复汤药。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爱与温暖,在这个冬春交替时节传递。
在我省确诊病例中,有年长的老人,有年幼的孩子,还有的一家人都被感染住进了医院,正是医护人员给予他们亲人般的爱和温暖,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2月10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平凉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接收了一位特殊的确诊患者——刚满1岁的静静(化名),这也是我省年龄最小的确诊病例,她的家人中已有人感染。
孩子太小了,看着孩子被疾病折磨的样子,医护人员既心疼又着急。“我们几个‘90后’的护士都还没结婚,更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只能从头学起。”感染科护士宋晋楠说,除了24小时观察病情外,大家还要给孩子换尿布、喂药、洗漱。
由于穿着全副武装的隔离服,又戴着护目镜,孩子难免害怕,妈妈又不在身边,刚入院的头两天,静静哭闹不停,护士们用尽了哄孩子的办法,慢慢地孩子安静下来了。
2月17日,静静终于可以出院了。守护了静静8天8夜的宋晋楠和同事们,长舒了一口气。
隔离病房虽然隔离了妈妈,但是没有隔离爱。在这场战疫中,医护人员不仅仅是医护,还是“护士妈妈”“知心姐姐”“老大哥”。
紧张、恐惧、焦虑……许多确诊患者都被这些情绪包裹着。他们中,有的听到确诊时大哭,有的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治疗效果。
身处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深知要战胜的不仅仅是病毒本身,还有病毒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要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就必须先打赢这场“心理战”。
“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我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但你们却是我人生转折的恩人。”2月15日,经过18天的治疗,马先生终于从渭源县人民医院治愈出院,他把千言万语都写在了这封感谢信里。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5天前,他还因为呼吸困难而绝望到录下了临终视频。
1月28日,马先生因发烧、胸闷气短来到医院。“核酸检测呈阳性”,2月1日,结果出来后,马先生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他把窗帘拉上,不和任何人交流,觉得自己挺不过去了。
“最严重的那几天,他翻身时都气短。”渭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章耀华回忆说,“有一天都不吃饭了,晚上也睡不着觉。”
“我们能感受到病人对生命的眷恋,而且这个孩子这么优秀,他未来的路还很长。”章耀华告诉自己,必须把病人从病魔手中夺回来。
25名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照料。章耀华和同事们不断向患者解释病情变化的过程,陪他说话,开导他、劝慰他。渐渐地,马先生的心结打开了,从排斥治疗转变为积极配合,还和医护人员开起了玩笑。
“都是主治医生和护士小姐姐们不畏传染危险精心地照顾我、鼓励我,才能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挺过来。”康复后的马先生把这份感动写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不光在渭源县人民医院,在很多个隔离病房里,常常能看到护士拉着患者的手默默陪伴、医生拿着对讲机隔着窗户与患者聊天、每天互相“加油”的场景。
慢慢地,失眠的患者能睡好觉了;整天愁眉不展的患者脸上有笑容了;意志消沉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了……
2月12日,从宁县人民医院出院后,任先生向在场所有医护人员深深地鞠躬致谢;
2月13日,接过兰州市肺科医院隔离病房赠送的棉衣时,77岁的治愈者张奶奶瞬间泪流满面……
过去的一个多月,很多次我们都被这样的画面所感动。在这场战“疫”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并肩作战,是战友,更是朋友。
“看着患者出院返家,我高兴得像自己回家一样。”兰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杨忠霞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声。
可当人们把掌声和赞誉给这些白衣战士时,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只是干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温暖仍在传递,爱依旧在流淌。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医护人员最多的支持和关爱。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各地、各级相关部门以及医院纷纷慰问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防护用品、保障物资等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各个医院;“雷锋车队”志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爱心人士给医护人员送去爱心餐、爱心水果……
“有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坚定地说。
捷报频频传来,治愈病例不断增加,疫情地图逐渐缩小。
截至2月24日20时,我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1例,累计治愈出院80例,治愈率达87.9%。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相信,这个春天,花朵一定会与人们的笑脸一起美丽绽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