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守沙漠75年,让千年宝库焕发新生!
原标题:苦守沙漠75年,让千年宝库焕发新生!
——记“2019‘工行杯’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弘扬先进群体
17日,中宣部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新华社照片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戈壁深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为了让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75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汇聚敦煌、扎根大漠、薪火相传,凭借着以智慧和汗水积淀形成的“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代代传承,开创基业,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
坚守大漠 为梦想执着奋进
1935年秋的一天,留学法国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方知在祖国内陆大漠深处有个地方叫敦煌,第一次知道在敦煌莫高窟还保存着如此精美绝伦的古代壁画和雕塑,他为祖国的落后闭塞和国人的愚昧而羞愧,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1936年,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由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这标志着莫高窟收归国有,由此结束了敦煌莫高窟近5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破坏和偷盗的历史。随后,段文杰、郭世清、孙儒僩、黄文馥、欧阳琳、李承仙、史苇湘……一批又一批后来成为杰出敦煌学者的年轻画家们追随而来。
肩负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一代代莫高窟守护者在敦煌一留就是一辈子。从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第四任院长王旭东,到现在第五任院长赵声良,75年发展历程5任院长,在国内任何机构实属罕见。在他们的带领下,几代莫高窟人及上千名职工身上,体现了对初心使命的矢志不渝,体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信念。
甘于奉献 为事业浇筑热血
75年间,无论是常书鸿、段文杰、孙儒僩、黄文馥、欧阳琳、李承仙、史苇湘,还是樊锦诗、李云鹤,还是现在年轻一代的莫高窟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胜于一切,凭着对敦煌的热爱、对自身职责使命和工作价值的清醒认识,他们把青春年华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里。
段文杰,被誉为“敦煌艺术导师”。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第一。
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从繁华的大城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北荒漠,同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莫高窟人工作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住土屋、睡土炕、坐土凳、用土桌、点油灯、喝咸水,而这一来竟然也是一辈子。
在敦煌研究院几代莫高窟人的不懈奋斗下,敦煌莫高窟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六项标准全部符合的世界文化遗产。
樊锦诗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
开拓进取 为发展敢为人先
无论是国内文物系统首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的建立,还是第一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无论是在全国文物单位率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敦煌文物大规模存储,还是创作播映首部展现文化遗产的实景超高清球幕电影;无论是在全国文博界首次开展游客最大承载量研究,还是实施世界文化遗产地科学管理……几代莫高窟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领域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许多个第一见证了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的领先地位。”
敦煌研究院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敦煌艺术导师”段文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四个一批”人才王旭东、“大国工匠”李云鹤、“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吴健、甘肃省“三八红旗手”李萍等一大批默默耕耘的“莫高儿女”。樊锦诗更是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和“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75年筚路蓝缕、奋斗不息,75年辛勤耕耘、弦歌不辍,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秉持“莫高精神”,隐身大漠谱写了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让沉积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展示着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