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红牛红天下 引得古浪取经来
通讯员 吴文斌 梁鸿儒
崇信县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养牛技术有机结合,全面推行成本低效益高、接地气疾病少、长势好坐膘快的窑洞养牛模式,所饲养的崇信红牛产肉量高,瘦肉率高,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牛肉品质、风味可与日本和牛媲美,深受省内外的养殖户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近日,闻名而来的古浪县考察团,在古浪县委副书记沈忠道的带领下,经过了2天的实地考察学习后,古浪县众益农牧专业合作社从崇信红牛公司选购崇信红牛基础母牛53头,并希望通过引入特色红牛品种促进古浪县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崇信县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崇信红牛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规模,该县按照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目标定位和“塬果川菜整县牛”产业全覆盖要求,经过多年的选育,逐步形成了以秦川牛肉用型为基础的稳定种群。
在具体实践中,摒弃以往群众养牛重数量、轻质量,重饲养、轻管理,重繁殖、轻育肥的粗放养殖方式,在发动龙头企业养、大户养和群众家家户户养的同时,建成锦
屏镇姚洼—平头沟、黄花乡凉水泉—高年2个窑洞生态养殖示范带,该县累计补助改造废弃窑洞387孔,饲养红牛1200多头,窑洞养牛已初步形成由点到面、规范运行的良好格局,而文高平就是这政策红利下的受益者。
“这以前都是我们住的旧窑洞,现在乡上免费给我们维修成了牛舍,水电路也都通了,我们一分钱也不用掏,政策这么好,我非常有信心把牛养好,靠养牛发家致富”。说起养牛,文高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文高平是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窑洞养牛示范带内的养殖大户,今年乡上为他免费维修了旧窑洞,他辞去了银川工地的活,回家在窑洞里养了12头牛,牛现在成为了家里的经济支柱,文高平愿意在养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地里农活再紧,该到给牛添草料、饮水的时间他一刻也不耽误。
“这牛娃背毛红色,体格高大,骨骼粗壮,结构均匀,四肢结实,肌肉丰满,背腰平直长短适中,高档肉块占屠宰前活重的5%,优质肉块占屠宰前活重的9%,具备生产高档牛肉的肉牛体型,销路一点不愁。”眼看着家里的红牛越来越壮,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对养牛的信心越来越足。
在采访中,崇信县黄花乡党委副书记高尚介绍到:“今年我们通过窑洞养牛,把农户散养的牛进行了统一管理,
使得乡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双赢。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牛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继续扩大饲养规模,种植3000亩饲草,有效促进牛产业健康发展。”
崇信县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牛产业发展资金,从基础建设、规模养殖、饲草种植等方面重点扶持,对农户当年每改造1孔窑洞并饲养红牛3头以上的,每孔窑洞补助10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废弃窑洞饲养的红牛基础母牛每头补助3000元,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利用废弃窑洞饲养的红牛基础母牛每头补助1500元,有效调动了群众发展红牛产业的积极性。
在强化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全链拉动、品牌带动下,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群众参与,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0个,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1900多户,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1.5万头,依靠牛产业脱贫户可支配收入中牛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0%,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养殖红牛的队伍。
现如今的崇信红牛,依托伊顺祥公司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的高端牛肉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市场,拿到了供应国家级运动员及重大赛事的“入场券”,同时,也获得了供港速冻牛肉中国海关许可批复,崇信的红牛和牛肉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崇信红牛也先后在央视《魅力中国城》和甘肃卫视《扶贫第一线》等栏目进行了宣传推介,营造了“搭牛台、唱牛戏、念牛经、挣牛钱”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红牛产业发展的“蝴蝶效应”。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