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丨青少年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可致耳聋
原标题:青少年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可致耳聋
俗话说:看耳知寿命,耳朵不仅能够知晓外界信息,也是全身器官的健康“探测器”。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常会看到塞着耳机听音乐的青少年,他们把音量放得很大,殊不知,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正在严重损伤着你的听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 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预计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在我国,听力残疾人数约3000万人,是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4万人,每年仅听障新生儿就有2万-3万人。而从损伤听力的主要成因看,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现代生活中的噪音损伤听力最严重,超过85分贝就会损伤听力,如:汽车噪音(80分贝,持续暴露损伤听力),鼓风机(90分贝,暴露2小时就会导致听力损伤),摇滚音乐会(110分贝,2分钟就损伤听力)……这足以说明,在生活中,损伤听力的因素无处不在,我们的听力经不起噪声长时间的“折腾”。
听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不想在无声的世界独自黯然伤神,就从现在开始,保护好你的听力。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陈彤主任建议,为了不让听力受损,在噪音为100分贝的环境下,耳朵暴露时间每天不能超过15分钟,110分贝的环境下,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
1、听力受伤分5个程度
听力的产生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捕捉收集之后,由耳道传入,带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在耳蜗里,声音从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通过前庭神经传送给大脑处理,最终成了听觉。
陈彤介绍,在听力产生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听力效果,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人耳的听力范围通常是20-20000赫兹的声音。除去一些外伤等干扰因素,人的听力一般在18岁左右发育到完全成熟状态,随后开始逐渐下降,在五六十岁后下降尤其明显。
“这是因为处在耳蜗最前端控制高频的毛细胞长期暴露在声波下,最容易受到伤害死亡,因此听力损伤往往从一些高频声音开始,逐渐变得听不见。” 陈彤主任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如果把耳聋的严重程度按听声音的能力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轻度耳聋,在声音很小或在环境比较嘈杂的情况下,听声音有点困难;中度耳聋,正常的交流就有障碍了;中重度耳聋,就需要别人用最大的声音说话才有感知;重度耳聋,就需要人贴到耳边大声喊才能感觉到有声音;极重度耳聋,基本上就无法感受到声音了。
一般认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分贝以上,听不清说话,即有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内者称重听,在70分贝以上者为聋。
陈彤
个人简介
陈彤,男,1968年6月出生,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1991年7月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参加工作,从事耳鼻咽喉常见疾病诊疗28年,2002年2月至5月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2007年3月荣获甘肃省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优秀医疗队员称号,参与完成课题低温等离子技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
2、青少年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可致耳聋提前30年到来
陈彤称,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听力损伤的干扰因素是不同的。婴幼儿,多半是遗传性耳聋为主,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可能是由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也可能是由分娩时受伤等导致。
儿童期是听觉、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能使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功能。
青少年期主要是噪声性损伤,最主要是戴耳机听音乐,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可导致耳聋提前30年到来。
对于成年人,经常因为精神压力大、睡眠不好都可以导致突然的耳聋耳鸣,还有经常从事潜水、乘飞机、装修、爆破等工作的人,在噪音分贝高的环境下,也会突然耳聋耳鸣。
老年性耳聋是与年龄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该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重者可致全聋。60岁以上患病率占40%以上,65-75岁的老年人患病率可高达60%左右。通常情况下,老人每年会下降3-5分贝听力范围,因此老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听不清声音了。
怎样判断耳朵是否出了问题?一般来说,成年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要求别人重述他们说的话,听收音机或看电视时提高了音量,经常出现耳鸣现象,下意识提高自己的讲话声音。
儿童听力有问题时,对声音无反应,不能正确理解他人说的话,语言发育迟缓,有的孩子耳部有流出物,或反复出现耳部疼痛或阻塞,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定期检查听力。
3、每次戴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戴耳机听音乐,这是很多青少年喜爱的事,轩轩也不例外。白天走路听,晚上睡觉听,“说是生活中没有音乐就不能自拔。”轩轩妈妈很苦恼,孩子喜欢音乐是好事,但无节制地戴着耳机,对听力损伤大,也在无形中严重伤害着健康。轩轩的行为也是很多青少年因喜爱音乐犯的错。
陈彤说,人的内耳有2万个纤弱的感觉神经细胞,它们非常脆弱,经不起噪声长时间的打扰,一旦细胞受损超过3个月,听力下降是必然的。同时,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会造成人内耳的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这样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每次戴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每过一个小时要把耳机摘下来,让耳朵休息至少15分钟,每天累计戴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3个小时。”专家说,在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60-60-60”原则,就是告诉人们,在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的时间要小于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相比插入式的耳机,头罩式耳机是罩在耳朵上的,一部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对鼓膜的压强相对较小,对耳蜗上感受声音的纤毛细胞的刺激也就小一些。
除了戴耳机,长时间打电话对听力也有损伤。“平时接打电话,每侧的耳朵不要超过3分钟,每过3分钟就应换另一侧接听。”专家说,听力受损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平时很难引起重视。
4、频繁掏耳朵也是一种伤害
在有些城市,专门有一群从事采耳的职业人,也就是掏耳朵的人。他们借助挖耳勺、鸡毛棒等工具为人们掏耳朵,清理“耳屎”,每次服务45分钟至1小时左右。事实上,“耳屎”是人体自然代谢的产物,形成后会自动脱落、排出,不需要人为掏出。
“经常爱掏耳朵的人,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陈彤说,“耳屎”可以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有抑菌功效;还可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而掏耳朵过程中很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如有人喜欢用耳勺、棉棒等挖耳朵,用力不慎易导致外耳道损伤甚至出血,严重的还会刺伤鼓膜。如果感染形成化脓性中耳炎,还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伤及内耳,甚至可能引起神经性耳聋。
陈彤建议,耳痒时,可用75%酒精棉签擦拭外耳道四壁,深度为1-2cm。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指甲、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真菌性外耳道炎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
5、专家支招:保护听力要做好9件事
耳朵与心、肾、肝、脾、肺有直接关系,与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息息相关。耳鸣可大可小,可能由中耳炎、耳硬化症、噪音损伤等耳病引发,也可能是鼻咽癌、心血管病、听神经瘤等某些严重疾病的先兆症状。
日常如何保护好听力,陈彤支了9招。
1.要避免各种噪音:不去、少去嘈杂之地,特别是迪厅、KTV、游戏厅、高分贝立体声电影院。繁华区住房装修应防噪隔音。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如果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2.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心态: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3.洗澡、游泳后清洁耳道:洗澡或游泳后,发现耳道进水,及时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外耳道四壁,预防耳道感染。
4.注意耳膜内外压平衡:乘坐飞机气压变化时应佩戴耳塞,或用嚼口香糖的方式以保护鼓膜完好。开快车时风噪声可能会超过100分贝,这对听力损伤也很大。
5.避免长时间戴耳机:不要长时间戴耳机,特别是不在行走中使用耳机。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声音,耳聋发生率达21%,儿童智力发育会降低20%。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6.积极医治感冒:患感冒、鼻炎或鼻窦炎时,应消炎滴鼻,保持鼻腔呼吸通畅,禁双侧捏鼻擤鼻涕,宜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因为感冒能影响咽鼓管的通气程度,很容易使感冒病毒从鼻咽部上传至中耳。
7.不能用力擤鼻涕:很多人擤鼻涕时,喜欢同时捏住两侧鼻子用力擤。殊不知这样会使鼻涕冲浪般“冲进”中耳,使中耳内的器官“溺水”,导致听力伤害。
8.饮食补锌,锻炼身体:缺锌是导致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时可以多吃鱼、牛肉、猪肝、鸡等富含锌的食物。镁的缺乏也易导致听力减退,不妨多吃海带、紫菜、芝麻等。平时要多锻炼身体。
9.定期检查听力:如出现耳鸣,听不清电话铃、闹钟铃,听不清别人讲话(特别是打电话时)等情况,就应该怀疑是否存在听力受损,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检查。
文/图 记者 欧阳海杰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